洪仕璘 丁新民
摘 要:增值稅和營業稅是中國現行的兩大稅種,除建筑行業外,中國國家經濟第二產業征收增值稅,營業稅占第三產業大部分。自2012年開始,近4年的“營改增”,實現了試點區域由點到面,結構性減稅效應日趨顯現。融資租賃公司在“營改增”的政策環境下面臨巨大挑戰。本文通過對“營改增”的現狀和政策以及融資租賃業的現狀分析,發現“營改增”實施過程中給融資租賃業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因此針對不利影響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營改增 融資租賃 影響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c)-040-04
中國很多年以前就開始實施稅制改革,形成商品增值稅,營業稅征收生產服務費,部分商品消費稅調整新稅制。那時候,由于服務業很小,稅收改革非常復雜,銷售稅被保留下來。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稅收制度上多次出現稅收復雜管理,稅收服務等問題,以至于需要不斷地改革。往年,很多人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經實踐研究發現,在我們國家中,企業為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實際賦稅,會采取響應國家頒布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僅如此,企業還會通過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利用內部市場和集團操作,來達到相同的目的。
截至2016年末,“營改增”已取得突出成效,有些行業基本落實了結構性減稅,但由于政策細節不明確,在實際運營中,融資租賃行業有的企業減輕了稅負,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也有一些企業由于單一的業務結構,導致稅收負擔并未減輕,而且在現實運營中,客戶服務的是否合理和增值稅發票的開具問題依舊存在,例如有些租賃公司將該公司部分固定資產租賃給個人客戶代表時,如果使用的是普通增值稅發票,那么其相關的業務必定將會受到一定程度不同制度的限定,此時這種租賃公司運營便會面對巨大的困難。
本文通過對融資租賃業現在的發展狀況與“營改增”政策分析,指出租賃公司實施“營改增”政策所面臨的問題,提出關于“營改增”如何進行解決的建議。
1 融資租賃業現在的發展狀況與“營改增”政策分析
1.1 融資租賃行業現在的發展狀況
1.1.1 關于融資租賃概念的界定
對于現代融資租賃,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中給金融租賃下的定義是:融資租賃和轉讓所有資產和轉讓回報的所有權。中國現如今的租賃融資和會計準則定義的稅法基本相同,主要是強調其資產所有權或所擁有的設備轉讓的本質,這是最基本的經營租賃差額。
1.1.2 融資租賃業的現今發展狀況分析
租賃行業起源于20世紀中葉,并且以迅猛的速度席卷金融經濟市場。租賃行業覆蓋程度在不斷的擴大,現如今已開拓到大數據、航空航天、云計算、建筑產業等領域。近年來,中國金融租賃行業數量的年增加率不低于50%,尤其是金融業的增長速率,幾乎年年領先。根據表格中的數據,截至2014年末,各類融資租賃公司的經營業務總達2134筆,相比較于2014年初多增加了979筆,業務數量增進了84.76%。金融資租賃公司的數量,相比較于2013年末多增加了將近有7個;內 資租賃公司的數量,相比較于2013年末多增加了將近有29個;外資租賃公司的數量,相比較于2013年末多增加的有將近943個,總共具有1952個,占據了2014年所有增加的租賃公司數量的96.32%,如圖1所示。
由表2的數據得知,中國租賃公司截至2014年末,全國融資租賃合同余額達到了將近32000億,相比較于2013年末的21000億,金額增加了11000億,增長幅度高達52.4%。金融租賃公司的將近為13000億,比2013年末的8600億增進了將近4400億,達到的增長幅度為51.2%,業務總量占據了全行業的40.9%;內資租賃公司的將近為10000億,比2013年末的6900億增進了將近3100億,達到的增長幅度為44.9%,業務總量占據了全行業的31.3%;外資租賃公司的將近為9000億,比2013年末的5500億增進了將近3500億,達到的增長幅度為63.6%,交易總量占據了同行的28.1%。
1.2 “營改增”政策的背景分析
1.2.1 “營改增”的含義
“營改增”,顧名思義就是以增值稅替代營業稅。總之,就是以前屬于的營業稅征繳范疇的經濟交易,而不是屬于增值稅的征繳范疇,現如今改為征繳增值稅。對于收取個人和企業增值稅的售賣貨物、進口貨物及部分加工性勞務,如修理、修配勞務等服務,以交易實現的價值為基礎,所得稅的部分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從中央和地方的收入中扣除,而以營業額為基礎的稅收屬于地方稅,不允扣減。根據2011年度關于營業稅改革增值稅試點辦法中所說,自2012年1月1日起,上海交通運輸業和一些現代服務業首先實施“用增值稅(VAT)取代營業稅”,因此,開辟了中國稅制改革的新篇章。
1.2.2 “營改增”政策的歷史分析
自中國進行稅制改革開始以來,不斷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了新的稅收制度,形成了“三稅”占大頭,共存其他稅收的模式,以滿足社會和經濟需求。然而,多年以來,中國的這種模式給征稅帶來了許多問題:一是全部營業稅與增值稅不同稅收減免稅,存在重復征稅的可能,并且也加重了納稅企業的負擔;二是增值稅和營業稅會互相競爭,貨物和服務可以相互扣除,相互抵消。所以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以增值稅(VAT)取代營業稅”的進展是不可避免的。
“營改增”盡管十分簡單,但是實際上卻不單單是改變了其他稅收。通過實施一些增值稅代替營業稅試點,調整稅收關系,逐步優化營業稅制,平衡稅,落實結構性減稅,動員各方積極性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
1.3 “營改增”政策在融資租賃中產生的效應
2012年1月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于9月1日首次在上海一起實施了“營改增”試點。不久之后,北京地區也并入第二試點地區,2013年8月1日,國家稅收改革得到推進。支持將稅收政策內容逐漸增加到財務[2013]37號文件當中,融資租賃業對其影響分析如下。
1.3.1 對企業稅負產生不良影響
稅收負擔增長十分明顯。比如,房地產稅,在可見的“增值稅(VAT)取代營業稅”政策的范圍內,從原來較低的營業稅率到5%再到現在的17%,不考慮附加稅,打擊了行業的盈利能力。
1.3.2 差額扣除變化致使業務叫停
“營改增”扣除融資租賃業務之前,第37號的營業稅與增值稅替代稅收優惠的差額將從最重要的物品中扣除貨物的采購價格。原來可以直接享受優惠稅收政策之間的差異,可以根據收到的主要客戶服務扣除租賃業務,但必須收到本金增值稅發票作為扣除單據,小租戶、納稅人或個人客戶,不得是以出租人的身份出具增值稅發票,否則一旦處理不好,將會瞬間陷入巨大的稅務風險中。
1.3.3 “增營”共存導致管理成本上漲
根據相關政策表明,租賃公司以“增值稅(VAT)取代營業稅”的試點時期作為分段點,“營改增”試點之前的舊項目,仍然根據營業稅發票,繳納營業稅;而對于“營改增”試點之后的新項目按照增值稅進行稅額計算及繳納。這樣就會導致企業營業稅和增值稅并行管理,從而使得管理成本增加。
自執行第37號文件以來,稅務實踐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客戶服務和融資租賃問題。第106號和第37號相比,最明顯的變化是銷售額變為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去向租用方收取的交易物品的原價,以及向他人支出的借款利息、發行債券利息后剩下的價錢。而且這項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第37號文件中的融資租賃企業稅收負擔增加的問題。
2 融資租賃公司采取“營改增”政策所面對的問題
2.1 稅率明顯提高,稅負明顯增加
(1)對于小規模納稅人,企業可以扣除原來的稅收負擔,但國內融資租賃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也要達到1.7億元,單一租金通常在30萬元以上,故資產租賃公司大多數不會是小規模納稅人,因此無法適用相應的減稅優惠。
(2)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租賃公司的真正稅收負擔不會有很大的提高或降低,這主要是源于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稅率水平大幅升高。金融租賃公司將要面臨營業稅向增值稅的改變。這個改變是巨大的,由原先的5%猛增至17%。從分析的角度,考慮國外稅收和價格的影響力,“增值稅(VAT)取代營業稅”,企業稅將上漲至原來稅率的2.91倍。但由于存款所得稅減免的因素,企業改革后的稅收負擔沒有顯示出增長速度的變化。
第二,附加稅負擔加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費等,稅基是實際銷售稅和增值稅,但附加稅不是即將到期,征收范圍為退稅,不得不說是企業的額外負擔。除非另有規定,否則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根據財稅((2005)72號)規定,一律不予退(返)還。
2.2 售后回租業務受阻停擺
2.2.1 “營改增”之前售后回租業務的狀況
根據2010年13號公告中所說,“融資性售后回租業務中租用方售賣資產的行為,不屬于增值稅和營業稅的征繳范疇,故不征繳增值稅和營業稅。”因此,融資租賃公司在“買”鏈接獲得發票時,流量和資金流量,合同流量不一致,往外輸出按鈕減少。“營改增”前,這三個不平衡并沒有阻礙業務發展,融資租賃公司是在2003年才開始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出租人根據“2003年度財稅”16項規定出租人購買貨物的價格可以由營業額扣除。
2.2.2 分析新規定對售后回租業務的影響
由于融資租賃行業著重指出,財稅[2013]37號文中政策對行業優惠稅收政策差異的保持,但不包括采購價扣除,即稅收管理模式,對主體部分不繳納稅款,必須獲得特別增值稅發票問題,租賃公司不能從設備采購所得稅中扣除,而初始采購設備的承租人,17%的增值稅支付購買價格,可能不會在租賃公司結算,租賃公司無法獲得主要的稅額,導致成本大幅度上漲,從而使其面臨巨額稅收風險,大部分租賃公司自八月起不再開展客戶服務售后回租。
2.3 “即征即退”:難以落實的優惠政策
2.3.1 即征即退的分母不明確
財稅[2013]37號文附件3規定“,增值稅的實際稅負是指納稅人在現行應課稅服務中支付的增值稅,納稅人與當前應稅勞務總額的比例和追加費用。”在現實情況下,各個進行改革試點的區域都無法對銷售的物品達成一致的觀點,即增值稅實際稅收負擔計算中分母是不定性的。這種不定性主要體現在下面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覺得扣除主要運用的固定資產后,融資租賃公司應該收取的租金金額為總價和其他費用;而另一種看法是全價和額外費用都應該是收到的租金總額。也就是說,當政策實施時,分母除以利息(租金利息減去財務利息費用),有些地區是以租金為基礎。在這方面,北京地區相關政策的實施更加統一,就是不銷售分母,主要是通過增加租金利息,使得分母銷售額非常大,從而使其幾乎不可能達到3%。
2.3.2 即征即退政策執行時限不確定
在2015年12月31日前,根據最新財稅[2013]106號文規定,“實際稅收負擔超過3%的增值稅,可以實施增值稅退稅政策。”這可以解釋為臨時優惠政策,但是這項執行方針的有效期可能只到該年年末。其原因是通過直接融資租賃這個交易方式產生的跨期扣稅稅額的問題,相比較于之前項目初期尚未納稅,而后期可能需要重點關注稅收征收的情況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企業增值稅較不可能、甚至超過3%的退稅。
3 關于解決“營改增”方面相關問題的建議
3.1 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
3.1.1 直接降低稅率
建議在營業稅條件下,融資租賃行業在現代服務稅率和稅率變化6%之前不會維持融資租賃稅,以維持營業稅率。但是,減少直接方式的利率將降低為承租人的扣除數額,從而增加稅收負擔。實際上,稅率直接降低了融資租賃和租戶增值稅負擔,以及融資租賃稅扣除與租用人稅收負擔之間的再分配。所以租賃公司減免稅收,導致租用人增加稅收負擔。
3.1.2 擴大抵扣范疇
由于利率降低,考慮到租用人在價值鏈中的利益,應提高和擴大抵扣。一個是放松利息扣除金融機構的成本,經紀業務,需要遵守資產證券化的改革,也可以扣除貸款擔保費和其他相關費用。扣除相關費用后,降低融資成本,以滿足目前市場需求,放寬限定。
3.2 售后回租政策給個人客戶帶來的影響
客戶服務是金融租賃租賃公司提供融資服務的精髓。許多稅務局批準了客戶服務,并且回租只是屬于租賃和利息發票的一小塊,稅務局不了解業務的實質,需要全額增值稅發票,從而增加操作規則。這表明迫切需要“用增值稅(VAT)取代營業稅”的經營規則。
根據目前“增值稅(VAT)取代營業稅”文件,增值稅發票用于出租人租借資產給租用人,將帶來兩個后果:第一,由于租用人的原因將可能會導致重復扣除設備價格;第二,由于出租人無法獲得實際支付出去的增值稅,造成稅費大幅度增加。另外,該政策要求承租人收到從證書中扣除的普通增值稅發票的主要部分,因此這基本上是一個小納稅人或自然租戶,與我國支持的中型企業發展策略相矛盾。
負責稅務部門考慮小額納稅人和自然融資需求,考慮到商用車行業等特殊困難,引入106號文件經營規則或補充文件,允許出租人的租金收入(即附加值)特別增值稅發票,主要部分不再開放,避免增加出租人的負擔,另外為小企業客戶提供經營可能性。這是稅收公平的原則。根據客戶服務和回租客戶服務費用不包括增值稅基礎,僅包括資本占用成本(主要是租金和利率),這部分為承租人特別增值稅發票支付的費用,從而該成本不再開具發票。
3.3 完善和落實即征即退優惠政策
目前,在征收和退租的基礎上存在著有差別的理解和差異,導致了政策的落地和行業的不合理競爭。按照財稅規定,[2013]37號文件中,融資租賃行業的現實財務負擔難以超出3%,企業難以適用“退稅”優惠政策。
建議稅務機關在收集稅收準則或詳則時再一次修正分母,而符合社會目前實際情況的方式是把稅收收入作為“免稅利息收入”。首當其沖的是通過收窄利率,始終將利率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圍內,讓金融租賃公司可以真正地享受到融資租賃的退稅部分。緊接著是當金融租賃公司采用融資成本控制并處于理想的狀態下時,通過“營業稅增值稅負擔不變”,以確保行業綜合稅率大致持平或沒有大幅度增長,確保與國家結構性減稅的改革目標相吻合。
4 結語
正文從“辯稅法”的角度分析了“營改增”這一新的政策對租賃這一行業的廣泛影響,深入分析了“以增值稅替代營業稅”試點改革使得融資租賃這一行業的整體稅收負擔呈現大幅度增加趨勢,使得客戶服務和售后回租這樣的業務想要表現創新簡直難上加難,試點區域的不同,相關政策的實施問題,其他問題的差異化,進一步探索下一步應對策略,即“以增值稅取代營業稅”的應對政策和金融租賃公司的應對方法。
首先從整體情況看,“以增值稅替代營業稅” 目前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是表面的和暫時的,而積極向上的效果應該是長期的。國家在稅收改革這條道路已經行走了五年,從目前階段性的結果上來看,社會各方面都在建議政府應盡快建立有效的溝通平臺,聆聽各大企業在實際運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根據收集來的實際突出問題有針對性的出臺106號文相關的操作細則,為融資租賃這一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其次,通過這次“用增值稅(VAT)取代營業稅”,站在融資租賃企業的角度來審視,現今我國融資租賃行業的業務開展基本還是以售后回租形式為主,商業形式的創新性較低,租賃行業的應聲能力不太強,市場存在感低,很難及時地通過調整自身戰略方向來對躲避外界風險。實際上,“營改增”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現今的租賃情況下,租賃企業要不斷通過創新和拓寬業務形式,逐步開展適應稅收改革政策的交易形式,從而不斷擴大利潤率,在實踐中提高內部平均管理水平和避免相關的稅法風險,使行業從新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 Wilkie,Patrick.Corporate Average Effective Tax Rates andlnferences about Relative Tax Preferen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1998.
[2] Zimmerman J.Taxes and firm siz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5,2003.
[3] 李偉.西方企業實際稅負估測方法的演進及其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9).
[4] 李偉.新企業所得稅制度下我國居民業實際平均稅負的估測[J].稅務與經濟,2008(5).
[5] 楊斌.稅收學[M].科學出版社,2003.
[6] 徐峰林.增值稅改革對融資租賃業的影響[J].財會月刊,2011(4).
[7] 侯夢蟾.稅收經濟學導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8] 薛君.“營改增”對中小融資租賃企業財務的影響[D].山東財經大學,2016.
[9] 王莉.營改增對中小企業融資租賃的影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
[10] 沈沉堅.營改增對我國融資租賃企業和行業發展的影響分析[D].復旦大學,2013.
[11] 劉煜姝.“營改增”對融資租賃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D].安徽財經大學,2016.
[12] 齊荻,譚雅妃.淺議“營改增”對融資租賃業的影響與建議[J].科技創業月刊,2016(12).
[13] 豐春燕.營改增對融資租賃業的影響及優化對策[J].時代金融,2016(24).
[14] 李叢.淺析“營改增”對融資租賃業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 2016(27).
[15] 蔡昌.“營改增”對融資租賃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財會學,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