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槐


摘 要:本文從我省高原山區的地理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道路特點、汽車運行環境特點等方面淺析了汽車在高原山區運行的特點。并針對這些特點從運用技術、駕駛技巧及正確使用等方面淺析了高原型車宜采取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高原行車特點;相應措施
我省位于北緯20o至29o,東經96o至106o之間,西北與康藏高原相接,北與四川盆地為鄰,東接貴州高原,西南、東南則與孟加拉灣和東京灣相近。在我省運行的汽車,在這樣一個地理位置中行駛有著與平原地區截然不同的特點。
1 地形特點
我省的平均海拔約為2000m左右,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西北部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公路最高海拔白芒雪山埡口的公路海拔4292m。中部海拔約2000m,南部一帶約1500m,而中部多有不等的山間平地,西部為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怒江、瀾滄江、金少江深切其間,構成了陡峻的波狀地面。全省山區占土地面積的94%。
2 氣候特點
我省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氣候極為復雜,有寒、溫、熱三帶,以亞熱帶氣候分布最廣。氣候類型多,“十里不同天”,高原氣候特征顯著,年平均濕度在70%至80%,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5oC左右。氣溫垂直變化大,有“山頂寒冷、山腰溫和、山谷炎熱”的“一山四季”的立體氣候特點。
3 道路特點
我省處于高原地帶,山巒疊嶂,公路蜿蜒崎嶇,迂回曲折。多為傍山公路,彎多坡長且陡,虎跳峽至香格里拉公路里程96km,而海拔差達1430m;奔子欄至白馬雪山埡口段公路里程近60km,海拔差達2200m。全省公路60%以上為低等級或等外區鄉公路。基本上為混合交通,公路行車密度大,運行速度低是我省多數公路路段的另一特點。
4 行車特點
云南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氣壓力低,空氣密度下降(見表一),汽車行駛中充氣量減少,壓縮終了時氣缸內壓力溫度相應降低,同時因道路因素,行車中普遍出現以下問題:
1、動力性下降,后備功率不足;我們在迪慶做汽車綜合性能檢測時發現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較原廠額定功率下降23.5-32%;最大扭矩下降23.8-31%,這對高原山區行駛極為不利;
2、混合氣濃化,油耗上升,經濟性變壞。高原行車空燃比減小,燃燒不完全,燃油消耗增加;
3、制動器使用頻繁,易至熱衰退,直接影響行車安全,同時制動器壽命縮短加大成本;
4、低速擋利用率高,變速器、主減速器早期磨損;
5、駕駛員勞動強度大,易疲勞。
針對上述特點,在高原行車宜采取如下相應措施:
4.1 把提高動力性、經濟性作為重點。
通過技術改造恢復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以適應高原山區對汽車技術狀況的特殊要求。
汽車的技術改造在我省主要根據不同車型采用不同的方法來提高發動機的壓縮比,這是高原恢復汽車技術性能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4.1.1 為什么要提高壓縮比
壓縮比是汽車的主要性能參數之一,壓縮比的提高可提高和改善壓縮終了的溫度和壓力,有利于混合氣點燃后的火焰傳播,促進混合氣的燃燒,縮短燃燒時間,增加膨脹比,改善燃燒過程,使發動機的有效功率增大,燃油消耗降低。
4.1.2 提高壓縮比的方法
(1)縮小氣缸蓋燃燒室容積;
(2)改變活塞形狀;
(3)調整汽缸墊厚度;
(4)同時采用上述兩種或三種方法。
采用何種方法提高壓縮比,要根據車型的發動機結構特性而定,不能隨意大改大換,違背科學而得不償失。
4.2 提高壓縮比的原則
(1)汽油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壓縮比可適當提高;
(2)海拔高度增加,發動機爆燃的傾向減少,壓縮比可適當提高;
(3)大氣溫度低的地方,壓縮比可適當提高0.2-0.3;
(4)鋁合金氣缸蓋導熱性能好客比鑄鐵氣缸蓋提高0.5-0.6;
(5)緊湊合理的燃燒室形狀,可以增強紊流,縮短火焰傳播距離,加快燃燒速度,可以適當提高壓縮比;
(6)采用抗爆限制器和高能電子點火裝置也可適當提高壓縮比。
4.3 不同海拔高度地區使用壓縮比的經驗計算
εz=ε/(1-0.000022572)3.8或εz=ε+ε(1-Vz/V0)
式中ε—原車設計壓縮比;
Z—海拔高度;
Vz—相應海拔高度下的大氣密度;
V0—海拔高度為0、大氣壓力為101.3KPa;大氣溫度為288K(15℃)是的大氣密度1.2398Kg/m3。
4.4 提高壓縮比后,發動機相關參數要做必要的調整,有關部位要做經常檢查:
(1)配氣相位要適當調整;
(2)為防止爆燃,點火提前角要適當調整;
(3)換用導熱快的冷型火花塞;
(4)確保合理的空燃比;
(5)增強點火能量,必要時加裝高能點火裝置;
(6)防止發動機過熱。
4.5 根據道路特點,掌握駕駛技巧,注意行車安全
在高原山區行車,除一般操作外,特別要掌握雨雪天駕駛、山區公路駕駛、高等級公路駕駛和長途駕駛的要點。
4.5.1 雨雪天駕駛
雨雪天駕駛汽車因視距短,視野窄,視線模糊,路面濕滑,因此應掌握以下駕駛要點:
(1)根據情況降低車速,彎道上不猛打方向;
(2)盡量避免靠路邊行駛,不再路肩獲河邊久停,以防側滑和傾陷;
(3)控制好車速,盡量不用緊急制動;
(4)注意避雨行人埋頭行走或突然橫穿;
(5)注意道路邊坡有無坍塌或水毀;
(6)通過泥濘或翻漿路段時應事先選用較低位勻速行駛,盡可能保持直線行駛,避免制動和停車;
(7)檢查發動機罩,防止雨水侵濕電器機件;
(8)保持一定的跟車距離;
4.5.2 山區行車
汽車在山區公路上行駛應掌握如下要點:
(1)做好日常維護工作,出車前認真檢視安全機件,確保安全;
(2)上坡時提前換擋,行駛過程中既不能用高速擋勉強行駛,也不宜過分使用低速擋,以保持發動機動力,利用地形適時沖坡;
(3)下坡時控制車速,嚴禁空擋滑行;
(4)在不影響會車的前提下盡可能路中行駛,不宜臨溝邊行駛;
(5)當轉彎或上坡到達坡頂看不見對面來車時,應靠右行駛并鳴號示警;
(6)保持跟車距離;
(7)坡道超車應選擇路面較寬,視線清楚,并確認安全距離內無對面來車及障礙的情況下進行;
(8)坡道停車應在路面較寬,路肩可靠,前后來車視線良好的地帶靠右停放,并開啟雙閃燈,夜間還應開啟示寬燈。
4.5.3 高等級公路行駛
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應掌握如下要點:
(1)由于行駛速度快,必須精力高度集中;
(2)保持一定的跟車距離,注意前方的速度和動向“跟上車流”;
(3)注意交通標志,部隨意超車、超速、停車;
(4)高速行駛應慎用制動,以防候車追尾;
(5)掉頭或出入應到規定的路段或出入口;
(6)注意彎道極限車速,掌握轉彎技巧,避免急彎急制動。(經計算不同轉彎半徑的極限車速如表2)。
計算公式Vmax=(gRφ)1/2式中Vmax—轉彎時不側翻的極限車速;g—重力加速度9.8m/s2;φ—地面附著系數取0.75。
4.5.4 長途駕駛
據人的生理特性,通常駕駛員一般連續開車三個小時以上時,約60-70%的人進入疲勞狀態,出現視覺模糊,判斷失誤、操作遲緩、反應不靈等現象,這時再強調正確駕駛幾乎不可能了,因此長途駕駛汽車應掌握:
(1)駕駛室適當通風,尤其是冬季,避免車窗關死,以防過早疲勞;
(2)駕駛行駛2-3小時應停車休息,待精力得到恢復后再繼續駕車,這對防止交通事故和發揮駕駛技術有明顯效果。
4.6 正確使用車輛,堅持日常維護,定期強制維護,以車輛良好的技術狀況,確保運行安全,降低運行消耗,提高運輸效率。
4.7 積極科學地使用汽車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
隨著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層出不窮,圍繞節能和提高效率,確保安全已有很多產品,因此在對汽車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的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新產品。
綜上所述,高原行車其車輛性能必須適應高原山區特點需要,否則就應采取措施進行適應性改造。目的是提高發動機的動力性和經濟性,改造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壓縮比和改善充氣性能。
再就是必須掌握高原山區汽車駕駛技巧、要點,堅強維護,積極推廣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