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嫻 車卉淳
摘 要:近年來,北京物資學院堅持走特色辦學之路,緊密結合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圍繞流通領域建設學科專業,逐步形成結構相對完整、相互交融和支撐的學科專業體系,立足流通領域已成為我校的辦學特色和基礎。在構建因材施教的多層次的經濟學教學體系的基礎上,確定了經濟學專業建設中要突出體現流通經濟研究特色的專業建設思路。2008年,經濟學專業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圍繞流通經濟這一特色,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改革以及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隨著專業建設的不斷深入,經濟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示范效應也在逐步釋放,帶動了專業群其他專業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經濟學 流通 特色專業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a)-191-02
北京物資學院堅持特色辦學的指導思想、長期以來在流通經濟領域研究中積累的優勢與現實經濟發展的高度契合、產業經濟學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現代流通發展與創新研究市級科技創新平臺以及經濟學系列課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成為經濟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有力依托。
1 以學科為引領,特色支撐、形成學術方向明確優勢凸顯的學科體系
伴隨著流通經濟實踐的發展,反映流通經濟運行內在規律并促進流通經濟發展的流通經濟理論研究和創新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現代流通成為經濟運行的先導,其運行的模式和業態在不斷創新,運行過程也在拓展和延伸,因此,必須要對流通領域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這也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要求。北京物資學院早在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了對流通問題的深入系統研究,旨在以經濟學的理論詮釋流通運行的經濟規律。由于自身所處的行業背景和區位優勢以及長期的研究積累,在流通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較豐富的科研成果,凝練了學科特色,形成了反映學科融合和發展的研究方向,也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地位:學科建設時間早,起點高;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承擔過高級的課題,取得了比較豐富和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并獲得過較高級別的獎勵。因此,把握流通經濟理論研究的前沿,進一步突出學科特色和鮮明的專業研究方向,形成完善的以流通產業為中心的產業經濟學學科體系成為特色專業建設的引領。
在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不斷明確學術優勢方向,倡導團隊合作,集中優勢力量,在以下幾個方向上開展研究。第一,流通運行與流通創新研究。流通經濟研究主要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揭示流通運行的規律,探索和分析流通運行過程中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流通經濟理論與政策、流通發展歷史、流通運行模式、流通渠道效率、流通創新、流通法制以及中日流通比較研究等。第二,開放經濟下流通功能的動態分析和定量研究。運用動態分析統計方法,以開放經濟下流通運行所顯現出來的數量特征為標準,研究和判斷新形勢下流通運行是否符合正常發展趨勢的要求,探求其偏離正常發展趨勢的原因并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隨著經濟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流通業運行的環境面臨著不斷增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其運行過程也會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流通功能也會產生進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內涵也會更加深化。第三,生產資料流通模式和流通體系研究。在當前“堅持以現代服務業為引領,完善產業導向政策和扶持政策,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大背景下,生產資料流通的快速發展和組織創新尤其重要。對生產資料流通的全方位研究有著特殊重要的價值,其流通主體、流通規制、市場環境、流通模式都將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對于生產資料流通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開放經濟下生產資料流通主體與流通模式研究;生產資料流通業的產業組織研究;基于產業鏈的主要生產資料流通模式探索。第四,流通發展與經濟增長相關研究。應用新經濟地理學和內生增長理論的一些模型分析流通經濟發展對產業空間分布和經濟增長的意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流通發展與產業空間分布研究,利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分析流通經濟要素對產業空間分布的影響;第二,流通發展與經濟增長研究,從流通經濟發展的視角思考經濟增長理論以及經濟增長的實踐。流通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市場范圍的擴大,從而在更廣闊的范圍內促進了分工的產生。利用新經濟增長模型可以分析流通經濟促進分工,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
依托北京市級科技創新平臺——現代流通發展與創新研究,依托流通經濟研究所這一主要科研載體,借助專業實驗室——經濟學實驗教學與數據處理中心的條件,整合現有科研基地——物流經濟信息研究中心的資源,在學科建設中,把握流通經濟理論研究的前沿,進一步突出研究特色,形成完善的以流通產業為中心的產業經濟學學科體系,更好地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開展重大項目的預研工作,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追蹤學術研究的前沿,提升學術地位,提高學術研究的權威性和前瞻性;加強與流通企業和地方政府機構的聯系,緊密聯系現實經濟問題,拓展研究空間和研究領域,提高研究成果的實踐性,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 以特色為引領,“術有專攻”,形成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的優秀教學團隊
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經濟學教學團隊根據新形勢的需要不斷調整課程設置,努力將經濟學理論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目前,經濟學教學團隊在原有西方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教學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院的發展規劃,結合經濟學發展的趨勢,又陸續開設了流通經濟學、數理經濟學、運輸經濟學、空間經濟學、商務經濟學等課程,豐富和完善了現有課程設置,并在今后的發展中繼續推陳出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經濟學教學團隊的課程構成。
組建教學團隊目的在于加強團隊協作,集中優勢力量開展全面系統的科學研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斷推進學科專業建設的各項工作。在團隊建設中,從學科建設出發,引導教師調整和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做到“術有專攻”。高度重視并發揮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作用。加強校際交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對外學術交流、教育教學培訓等方面向青年教師傾斜。努力營造團結協作、資源共享,互幫互學的良好氛圍。此外,團隊非常重視科研工作,注重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轉化,不斷提升專業內涵。更為重要的是,一些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已經用于教學,如《流通經濟學》教材,收到良好效果,使得專業特色的建設落到實處。因此,以科研促教學,支撐了流通經濟研究特色在課程體系中的滲透,保證了專業特色的體現。同時教師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保證了研究特色向課程體系中的滲透,有力地支撐了特色專業的建設。
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經濟學教學團隊及成員先后獲批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首都教育先鋒”先進集體、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北京市長城學者、北京市育人標兵、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師德先鋒、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稱號。
3 以創新為引領,注重學生學術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1 實施教考分離
對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實行教考分離,后又對國際貿易實行教考分離,計劃在5年內使全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實行教考分離。
3.2 開展分層教學
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面向全校開設的專業基礎課,針對不同專業對西方經濟學學習的不同要求開展分層教學;產業經濟學和流通經濟學則是同時面向本科和研究生開設的課程,但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對這兩門課的學習的深度要求是不同的,于是對這兩門課也實行了分層教學。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知識的要求,也極大地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 推進實踐教學
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出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和第二課堂“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通過培養方案中的社會調查等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經濟數據處理能力和經濟問題分析能力;通過與流通企業開展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在第二課堂舉辦“經濟學知識大賽”“讀書報告會”以及“青年經濟論壇”等學術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3.4 創新教學模式
創新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夯實經濟學基礎,掌握經濟分析方法;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了解流通企業的運行,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研究性教學,使學生對流通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3.5 突出特色培養
構建了體現流通經濟研究特色的課程體系,積累了一批流通經濟領域的優秀的科研成果,加強了與流通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應用能力,走出了一條突出流通經濟研究特色的專業建設之路。這種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加契合流通企業的需要,而且避免了與其他財經類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趨同性。
3.6 重視教材建設
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革,結合專業研究的成果,陸續編寫出版了一些高水平的專業教材,如《經濟學基礎》《流通經濟學》和《物流經濟學》等,其中《物流經濟學》入選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教學效果,團隊教師還編寫了一些輔助教學用書,如《西方經濟學習題集》。團隊還將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致力于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形成適應當今教學發展需要的教學和科研模式,并積極探索體現專業特色的系列教材的編寫。
在經濟學特色專業的建設中,通過不斷完善特色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培養方案以及課程設置,加強專業素養,開拓國際視野,圓滿完成了特色專業建設的目標,同時也為本院相關專業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引領,促進了經濟學院專業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婕.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現實與前瞻[J].教育研究,2011(05).
[2] 趙嫻,車卉淳.以學科特色和模式創新培養高素質流通領域專業人才——經濟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市場, 2013(02).
[3] 李桐,解凱.高校特色專業建設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5(18).
①基金項目:北京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產業依托,校企協同,推進定制化、專業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2014—ms175)。
作者簡介:趙嫻(1964-),女,江西省井岡山市人,碩士,教授,主要從事流通經濟、產業組織方面的研究;車卉淳(1972-),女,吉林省白城市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西方經濟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