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宜 張杰 韓菲菲

摘要:目的:對核磁共振成像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中的診斷價值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抽選55例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患者入院后先后予以X線、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結果:兩種檢查方式在軟骨贅生物、軟骨下囊變、關節面狹窄、關節面不平中的診斷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核磁共振成像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
關鍵詞: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684;R445.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7.02.06
Abstract: Objectiv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knee joint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were studied. Methods: Both examinations in cartilage excrescence, subchondral cystic degeneration, articular surface narrow, uneven articular surface of diagnosis rat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Results: Both examinations in cartilage excrescence, subchondral cystic degeneration, articular surface narrow, uneven articular surface of diagnosis rat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as a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in the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of the knee joint.
Key Words: Knee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tic Value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在骨科中的發病率較高,患者臨床中多以關節疼痛、關節功能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對于患者來說,盡早診斷、盡早治療能夠促進疾病更好的康復[1]。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可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診斷,核磁共振成像是臨床中常用的影響診斷方式,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5月間,抽選了55例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對核磁共振成像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中的診斷價值進行研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55例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2015年4月-2016年5月間入院治療的人員。患者年齡為57-69歲,患者平均年齡為(63.5±6.8)歲,男性34例,女性21例,患者病程平均為(9.5±4.7)個月。患者均存在膝關節功能活動受限表現,有41例患者關節疼痛明顯。所有患者均無風濕性疾病,無痛風、強直性脊柱炎表現。患者無臟腑功能衰竭表現,無血液系統疾病。
1.2 一般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X線檢查,患者仰臥位或坐位,拍攝正位片和側位片,參數設定:電壓為50-60kV,電流為100mA,時間為20-30ms。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MRI檢查,患者仰臥位,關節矢狀面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TSE、T2WI-TSE);冠狀位以及快速梯度回波、脂肪抑制序列進行檢查。冠狀位:TR500ms,TE30ms;T2-TSE:TR2300ms,TE100ms,層厚2-3mm,層間距1mm,矩陣320×256。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檢查結果進行整理、統計,并將兩種方式的診斷結果進行比較,以患者手術診斷為最終結果,患者可能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變。
1.4 數據統計
文中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 )表示,資料采用t值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檢查結果比較
兩種檢查方式在軟骨贅生物、軟骨下囊變、關節面狹窄、關節面不平中的診斷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2.2 患者MRI影像表現
骨贅患者MRI下可視關節邊緣有贅生物,關節面骨皮質增厚;關節面狹窄的患者可見關節之間間隙變窄,程度較為明顯;軟骨退變的患者可見軟骨變薄,SE序列T1值延長,軟骨連續性較差,軟骨下骨囊變。關節積液的患者在關節存在暗液區,采用MRI能夠直接對積液量進行計算。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同時也是重要的支撐關節,膝關節組成較為復雜,包括股骨遠端、脛骨近段、髕骨,其運動量非常大,磨損也最為嚴重,因此發生病變的幾率也相對升高[2]。膝關節中的透明軟骨需要關節腔內的滑膜進行滋養,若關節腔滑膜液分泌量減少,患者關節軟骨發生病變的幾率就會增加[3-6]。
本病發病早期,患者病情并不明顯,且疾病發展較為緩慢,膝關節退行性改變、損傷并不嚴重,采用X線診斷效果并不理想,患者誤診率非常高。核磁共振成像與X線同為影像檢查方式,兩者均為無創檢查,但核磁共振成像能夠多方位、多參數對患者病灶部位進行檢查,且其組織分辨能力非常高。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MRI在半月板損傷中的診斷率為57.1%,X線為0.0%;MRI在關節軟骨損傷中的診斷率為55.6%,X線為0.0%,MRI在軟組織腫脹中的診斷率為90.9%,X線為0.0%;對此結果進行分析后我們認為,核磁共振成像能夠準確的體現患者病灶部位、性質、形態,同時能夠對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進行提升,為患者疾病診療方案的調整提供可靠依據。
總的來說,核磁共振成像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中具有非常高的診斷價值,能夠為患者疾病的治療、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媛媛,賀家勇,劉文亞.MRI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診[1]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3,36[1](12):1790-1792.
[2]陳成.磁共振在退行性膝關節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1]國醫學工程,2014,22(12):51.
[3]馮根義,張碧云,杜小鳳.MRI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診[1]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36):[1]4068-4070.
[4]周航.3.0T MRI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診斷中的應用價[1]值[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5,13(05):77-78.
[5]肖永鑫,時維東,孫獻勇等.低場MRI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1]病中的診斷價值[J].臨床軍醫雜志,2013,41(06):635-637.
[6]吳佳芮,張健.MRI在早期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中的應[1]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