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才
陶堆花工藝是裝飾均陶制品的特殊工藝,是以手指為工具,在陶器坯體表面上用粘土堆貼,形成既有粘土意味又有浮雕效果的藝術品。這種陶器上的堆貼工藝技巧性很高,是繼承了傳統的陶塑、印紋、貼花等工藝,經歷代藝人的不斷完善、綜合發展,而形成了有著自己獨特藝術語言的裝飾技藝。
陶堆花裝飾施釉燒成后,畫面清晰、層次分明,呈半浮雕狀態。裝飾風格講究,構圖繁密不亂、疏簡有致,風格豪放而瀟灑,手指堆貼 意趣暢然,絢麗多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經過堆花裝飾的均陶,稱之謂“均陶堆花陳設陶”或“堆花藝術陶”。
陶堆花工藝早先稱“貼花”,用呈色不同的原料配制出各種色泥,運用拇指技巧與腕力功夫,輔以其他一些工具,在陶坯上進行堆貼各種紋樣或畫面,然后施釉,干燥后經燒制成為一件獨特的藝術作品。
陶堆花作品制作過程中,所要解決的首先是堆花用的各種色泥。堆花的用泥有很大的限制性,必須要精心選擇,除去原料中的雜質、鐵質、油膩,還需要陳腐一段時間,然后調整至適當的干濕度方可使用。色泥與坯體的結合力度是個關鍵的問題。色泥敷上坯體,如用力輕會浮在坯體上,容易剝落;但重力撳,又容易使坯體變形乃至破壞,所以全憑堆花藝人手法的感覺。坯體的干濕度要適中,如過干,色泥上不去;如過濕,又不好操作。色泥與坯體之間不能有油膩物質,如果有就等于在色泥與坯體之間作了隔離。堆花作品施的釉常為金黃釉、花缸釉與透明釉三種,它們均是透明釉或半透明釉,所以可以見到釉下的畫面。施釉完成后干燥一段時間,然后在1 240℃左右的氧化焰中一次燒成,即可得到成品。
堆花工藝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堆貼技法日趨成熟。用拇指與腕力在坯體上進行堆花裝飾,必須采取輕重、剛柔結合的方法。操作時當右拇指與腕力在坯體表面運轉的同時,左手中指必須起相應的輔助作用。以左手心內側胸位方向,中指尖頂住右拇指外側,運轉時起推動兼平穩作用。當拇指運用色泥在坯體運轉時,須以180°上下左右適當地回轉運動,一般為色泥拓開為宜,回轉運動多則會使色泥花面顯呆滯,這是由拇指運轉對色泥擠壓及熱量對表面水分的吸收所致。運轉用力過重會戳穿,或使局部坯體癟下一塊,使坯體損壞;用力過輕會使色泥堆積浮空,而無生動之感,同時在坯體干燥收縮時容易脫落。
陶堆花的基本手法有拓、搓、行、撕、撳、堆塑六種,它們在堆花裝飾中也不是彼此完全孤立的。
拓:在堆花裝飾中運用最多,用于對面的處理,在堆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操作時,指勢運用與上述拇指和腕力運動規律的要求一致。首先要根據坯體上畫面的大小決定色泥用量,以用眼睛的目測或拇、食、中三指夾拿時的手感而定;然后用拇指搓圓拓在坯上。在拇指運行拓開時應注意用力均勻,不能不均勻地來回搖擺,均勻拓開的平行面線條流暢、層次分明、有生動感。來回搖擺會造成畫面凹凸不平,邊沿毛糙,線條無清晰度。拇指拓開的用力一般為向前拓開為重,回轉時則輕,色泥的干濕度與拓開時用力具有一定的關系,過分干燥的色泥在坯體上不易拓開,甚至會造成堆積、呆滯,待坯體干燥收縮時畫面易出現脫落的現象。用泥過濕會出現粘拇指的現象,雖然能拓開畫面,但會產生色泥露底,一般色泥干濕度調配在拓時不粘指,搓時不斷裂為宜。
搓:在堆花裝飾中起線,一般用于花卉的筋、干,飛禽走獸的翅、尾、足部。操作手法用右食指與中指在左手心相對方向來回運轉,搓時用力要均勻,不均勻的搓動會出現粗細不一、容易斷裂的現象。造成斷裂的另一個原因,是與右手兩指和左手心干燥有關,可用濕布擦雙手增加濕度,裝飾中的線條粗細、長短可按用泥的多少,搓動時的用力而定。
行:就是堆花藝人常說的“行韜”。行,常用于表現圖案線紋的效果,如回紋、水紋、云紋等幾何紋樣。它與其他手法不一樣的是,它不是坐著操作,而是立著前后運動著操作,常用于大型坯體的裝飾中。韜,是用泥按在兩手心處前后來回地搓動,泥條的粗細應按搓動的力量而定。用工具的制作,可用竹筒或木管截成300cm左右長的管筒,管筒一端堵塞,筒端邊上約30cm處打一8cm小孔,配制一根筒口內徑稍小尺寸的圓棍,筒中塞泥擠壓即成。
撕:在堆花工藝中一般用于比較粗獷的裝飾,和其他一些裝飾手法有所區別,撕行時只需一筆直過,且沒有回筆指法。操作手法是用拇指與食指心夾泥相貼,而平行前撕。需要的線條寬窄、長短以及用泥多少,全靠用力輕重而定。尖部的處理要調正指法,一般拇指先用平撕逐步轉折于拇指外側直伸指尖。在裝飾中的撕,絕大部分用于飛禽走獸的翅、尾及花卉的干、筋、葉、龍須、爪、尾和云梢等。
撳:是在畫面形體的點、線、面中用來表現點的。如飛禽走獸的眼睛、斑點,花卉的花蕊、草蟲及其它點綴的裝飾,但也常用于增加色泥和坯體的結合力度,使畫面不易從坯體上剝落。在裝飾中起加強畫面牢固的作用,手法用拇指與食指按點的大小捏搓成所需的形按在所需的裝飾點位。按壓時必須在坯體表面有濕度的情況下,在畫面容易脫落的較厚部位、尖端部重復按壓粘緊。干濕發白的坯體不宜按壓,避免畫面斷裂。
堆塑:是以上幾種堆花方法的綜合運用。它的基本要求必須是從里層堆向外層,遠層堆向近層,一層厚于一層。堆花的層次要分明,畫面清晰呈浮雕狀,較高處必須要用坯體自身材質加以鋪地,鋪地的范圍大小和高低可按裝飾的需要而定。底泥的濕度應該比色泥略微干燥一點,便于有統一的收縮率。不能使用色泥鋪地,防止色泥厚的部位收縮過快與坯體收縮不統一,造成畫面開裂和脫落。
在陶堆花工藝中,坯體與色泥的結合是一個必須掌握的技法,如果藝人不掌握或不熟悉必然會導致整個作品的缺陷。為了能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首先要嚴格按照堆花工藝與具體技術要求進行如下步驟的操作:
第一步,調理坯體干濕度。制作時用右手掌輕拍坯體表面,感覺有濕度即可,或者用拇指按壓坯體表面有癟進去的現象出現,這就說明坯體濕度基本調勻。當坯體干燥時可以用水或者泥漿水涂抹在坯體整個內外,使其濕度均勻,過分干燥的坯體雖能調勻濕度,但不能堆貼,因為干燥還原的坯體已經過整體收縮。經過堆花后的畫面與坯體收縮的程度不統一,容易造成畫面整體開裂。相反,過濕的坯體會產生變形、軟癱,也會產生打滑、露地、畫面層次模糊等缺陷。
第二步,精選色泥,保證色泥的質量與陳腐期。操作人員在堆貼之前必須先洗手,以防油污,并調理色泥的標準濕度方可工作,色泥的陳腐期一般為一周。只有嚴格的程序才能保證作品的完整性。
陶堆花工藝中,除主要技法外,還有其它技藝手法及輔助工具的運用。
模板刻花平貼法:模板一塊(規格3、5、7、9mm等),大小厚薄可根據裝飾面的需要而定。操作時,把刻好的模板平貼在坯體表面上,用拇指把色泥平填進空隙中即可,要求用力均勻、平穩規正,也可用直線板將填進的泥刮平后,揭開刻板就可以了。
鐵筆劃花法:只刻形體線,去掉形體面。用鋼制作的曲圓形劃針進行沿線刻劃。刻畫要準確、有力度,在刻劃的過程中用力的輕重緩急對整體畫面有直接影響。刻劃后的線紋待干燥后,用漆刷刷去線紋中含有的殘留泥粒。刻線的深淺,要求刻劃時見坯底面為宜。
泥漿彩繪綜合法:用漆刷或毛筆沾上色泥漿,在坯體上進行彩繪裝飾,泥漿濕度以調成糊狀為宜,當還需要采用其他綜合裝飾手法時,一定要等彩繪裝飾畫面干燥后方可操作。
均陶堆花裝飾的輔助工具有:曲弧形圓頭勺、大小半凹形圓管、半圓形扁頭敲子、寬窄直形剔捧,也稱“挑捧”,這些工具制作的材料一般用竹片、黃楊木等。
圓頭勺:一般用于飛禽走獸的毛紋、花卉葉筋的細部加工。使用手法:用右拇指與食指夾住勺柄,左中指頂住拇指外側,用力均勻而平穩地自由順時轉動。勺時要求不宜過輕,輕則容易出現紋線模糊;重則會產生畫面線紋瑣碎不完整,一般勺時的深度為色泥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
圓管:在堆花裝飾中點綴飛禽走獸的眼睛、羽毛、毛皮斑點和花卉花芯及其它一些點部。點綴的大小可視需要選擇圓管。
敲子:用于敲壓飛禽走獸的羽毛、皮紋斑點、樹木的皮皺等,敲壓時必須用力均勻,不能過輕或過重,敲壓時要先后有序。
挑棒:在堆花裝飾中,用于整理和挑剔各種不同的線形和切割多余面,一般用1-5線,多用于表現回紋、水紋等。
特別要注意堆花半成品的干燥,首先把堆貼好的坯體放平整,在抬放時手腳要輕。堆貼的半成品畫面要避免風吹和太陽光線的強烈曝曬,讓其緩慢而自然地干燥,否則容易造成畫面開裂和脫落。
干燥后的半成品可噴釉燒成,也可以把堆貼好的坯體直接施釉,用釉衣保護畫面。成品出窯時溫度較高,應盡量避免冷風的吹入,更應避免冷水的直接接觸,以防止釉面釉裂和整體的爆裂。
陶堆花工藝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完美的工藝體系,我們應該在總結和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古老的陶堆花裝飾將閃耀出新的藝術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