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鳴
摘 要 裸胎藝術美是紫砂光貨的最高審美準則,紫砂光貨采用質樸無華的材質,用特定的藝術語言表達美感。欣賞者能從紫砂光貨簡潔的形式中窺見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與心愿,而作者的個性和對藝術的感悟,也能從紫砂光貨的形體中折射出來。
關鍵詞 如意壺;裸胎藝術;光貨;紫砂
紫砂光貨所獨有的裸胎藝術美,是一種古樸自然風格的定格。紫砂光貨屬于無釉陶,紫砂泥具有砂粒般的特征,經過加工后,泥料達到砂而不澀、粗中有細、細而不膩的獨特效果。從供春所制茗壺的精巧,到時大彬的渾樸,再到顧景舟的靈秀,這些制壺大師的作品無不追求線與面、線與線之間的起伏節奏。紫砂光貨線條的藝術美感,就像高山流水般韻律十足。紫砂光貨的造型簡練、用線流暢、材質古樸,能使人賞心悅目,并為之驚嘆。現以這款紫砂“如意壺”(見圖1)為例,談談紫砂光貨的裸胎藝術美。
1 紫砂“如意壺”的光貨造型
“如意壺”以優質紫砂泥料制作而成,表面細潤,呈鐵栗色;壺身呈蓮子式,平肩高頸,壓蓋微穹;此壺器型小氣勢大,口蓋寬闊,壺蓋與壺身過渡自然,形成強烈的壓頂之勢;橋形壺鈕,四方如意居于壺蓋,象征吉祥如意、一生接福;一彎嘴粗大,明接壺把環而方;此壺大平底,做工精細,形制敦實古樸。所謂壺中天地寬,一壺一世界,“如意壺”全手工制作,素凈雅致、古樸,壺身渾圓,氣勢端莊,足見制作技藝之精。
2 紫砂“如意壺”名稱的來歷
“如意壺”端正秀美,既古樸醇厚又簡約時尚,是紫砂壺的一種經典壺型。“如意”是吉祥的化身,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意在此壺的造型上,主要體現在壺器氣勢非凡,結構比例十分完美,飛起的壺把與昂起的壺嘴相對稱,形成了流暢的線條,使人想到事事順利、事事如意之快感。此外,四方如意紋在壺蓋的位置,也暗示了如意的深藏不漏。此壺既具小品之細膩,又有大器之霸氣,堪稱精品。
3 紫砂“如意壺”的裸胎藝術美
紫砂光貨的裸胎造型最初源于原始的日用陶器,談不上獨特的個性,更談不上裸胎藝術美。只有經過作者巧思妙想,加工后的裸胎造型達到藝術化程度之后,才能成為一款兼具實用性和藝術美的佳作。紫砂壺自宋代問世以來,光貨素器的裸胎藝術美已歷經宋、元及明代無數陶藝人的挖掘,最終脫胎而出,在明代制壺大師供春、時大彬等杰出代表的影響下,紫砂光貨的裸胎藝術美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現代制壺大師顧景舟所制的茗壺為世人所贊賞,也體現了顧景舟在追求紫砂光貨裸胎藝術美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獨創性,不僅從視覺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還能從觸覺上讓人感到愉悅、溫馨。回歸顧景舟從業的一生,他一貫主張藝術與實用相結合,他在大膽追求藝術的道路上,領會到紫砂光貨素器裸胎藝術美的同時,也把這種美感傳遞給了紫砂壺的愛好者。就像這款紫砂“如意壺”樸實無華、古典大方,它的美在于自然素淡的外觀,同時又不失實用性。此外,欣賞者只有在細心的體驗、領會中,才能更深地領略到紫砂“如意壺”的裸胎藝術美。
4 結 語
紫砂“如意壺”的顯著特征是素面無華,沒有過于繁瑣的裝飾。這種裸胎的表現形式除了能夠體現出紫砂泥的簡樸、素靜、潔凈和深沉以外,也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向往與追求。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與繁榮,人們在勞累的生活中,更傾向于一種簡單而大美的精神享受。這種對簡單大美的追求,既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一種繼承,又是紫砂的審美價值與本質精神所在。
參 考 文 獻
[1]鄭彪.紫砂光貨“合歡壺”的裸胎藝術美[J].江蘇陶瓷,2014(03):41-42
[2]盛鳴鳴.有感紫砂傳統造型——光貨裸胎藝術[J].江蘇陶瓷,200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