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中國人的飲茶習俗推動了茶器的發展,而宜興紫砂壺便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紫砂壺形象萬千、變化無窮,在世界工藝品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世界陶瓷藝術品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用料為宜興丁蜀黃龍山一帶的紫砂泥,并且經由全手工制作成型,其可塑性極高、透氣性極強,泡茶隔夜不餿,并且越泡越光潤醇厚,有諸多好處,是世人公認的極品茶器,數百年來始終深受大眾喜愛。
在紫砂壺的發展歷史中,各種經典器型層出不窮,不斷豐富著紫砂藝術的大觀園,這得益于歷代壺藝人的創造、傳承和努力。同時,紫砂壺又脫胎于粗陶實用器的范疇,進而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呈現出如今集功能、藝術和文化于一體的綜合工藝特征。“柱礎壺”(見圖1)就是十分經典的傳統紫砂器型,形制精美而富力量感,歷來深受壺藝人及茶人的鐘愛,為歷代壺藝人競相仿制,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有所創新。“柱礎壺”不僅在藝術上具有相當的美感,同時亦具有一定的人文內涵,帶給人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得整把壺上升到一定藝術境界。現便以此壺為例,談一談“柱礎壺”的藝術意境,以期共同探討。
1 “柱礎壺”反映出“曼生十八式”的藝術水準
“柱礎壺”作為經典的紫砂器型,已經流傳了百余年。它是“曼生十八式”之一,制壺者為清代中期制壺名家楊彭年。楊彭年與文人陳曼生合作,對諸傳器均有獨到理解,并且將紫砂壺造型與人文內涵相結合,使“曼生十八式”成為文人紫砂壺的巔峰代表,其影響力至今不衰。“柱礎壺”以中國建筑構件中的柱礎為原型,經過巧妙的藝術構造呈現出風格獨特的壺藝形象。柱礎俗稱磉盤、柱礎石,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凡是木架結構的房屋,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人為使落地屋柱不致潮濕腐爛,就在柱腳上添上一塊石墩,從而使柱腳與地坪隔離。這樣不僅起到了絕對的防潮作用,同時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柱礎壺”精美絕倫地再現了這一建筑構建的獨特形象,尤其是對形態流線的掌握,可謂工精藝高,不可多得,反映出“曼生十八式”的藝術水準,對后人影響至深。
2 “柱礎壺”呈現出傳統紫砂壺型的典型特征
“柱礎壺”不僅造型上一氣呵成,簡約而不簡單,自成一派;更精妙地呈現出傳統紫砂壺型的典型特征,形、神、氣、態相得益彰、雋永耐看。此把“柱礎壺”選用原礦泥料制作,做工細致,色澤沉郁素雅。壺體呈柱形,上窄下寬,壺底如同一個盤子與壺身相接而成,壺身向內凹陷,力蘊十足。同時,壺嘴修長而有力,上側為弧面,嘴口朝天,造型別致,壺把呈耳形,拿捏方便,與壺嘴前呼后應,頗具張力。嵌蓋嚴絲合縫,氣密性極好,壺鈕似圓盤,與壺身風格一致,足見功力。整把壺將傳統紫砂壺型的特征演繹得淋漓盡致,師古而不泥古,仿佛穿過了時間的長河,惹人遐思,愛不釋手。以此壺泡茶,則明潤溫和的茶湯與壺交相輝映,更添濃濃古韻。
3 “柱礎壺”流露出積極樂觀的人文思想內涵
紫砂壺的人文特點往往是升華一把壺內在氣質的核心所在。形象是一把壺的外在包裝,而人文則是一把壺的內涵體現。內外兼容,方顯好壺本色。“柱礎壺”便是這樣一件作品,該壺造型取材于墊基石,沉穩大氣,同時更帶給人一種向上的決心和力量。柱礎就像人們內心深處堅硬的底氣,指引著人們走向更高、更好的人生境界。柱礎若基石,人生勤攀登。“柱礎壺”顯而易見地流露出積極樂觀的人文思想內涵,這也提升了整把壺的文化價值。
4 結 語
紫砂壺的發展與強盛離不開歷代壺藝人的努力,他們將自身的聰明才智以及對紫砂壺藝的熱愛發揮到了極致,創作出了無數壺藝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佳作,并因此而成為后世瞻仰和學習的經典。“柱礎壺”便是一把講究形、神、氣、態的完美統一、具有一定的審美效果和人文情懷的紫砂壺。它使人們在欣賞或使用的過程中,體會到壺外深意,真正呈現出完整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