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豫杰

時下,養兒育女成了最激烈比拼的“事兒”,比學習比特長比能力,家長們都挖空心思發現孩子的“亮點”。可惜,愛莫能助的是,我家小兒總是不折不扣地唱反調,一度令我陷入無限的焦慮懊惱之中。
記得前不久,數學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即用彩紙剪出不同的形狀,然后拼成一幅美麗的圖案。我正要助兒子一臂之力,他卻振振有詞道“自己能行”,于是,我信任了這小子一回,并期待他手中“杰作”的誕生。不一會兒,大半個小時過去了,兒子眉飛色舞地拿著作品跑來了,我徹底“蒙圈”,天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圖形堆積在一起,哪能稱之為“美麗圖案”,充其量是“拼貼涂鴉”。恰巧這時,家長微信群“滴滴”響個不停,不少孩子都在曬自己的“作品”,高高聳立的寶塔,妙趣橫生的動物,錯落有致的風景,別家孩子的“成果”是那么賞心悅目,再瞧瞧兒子的“不規則表現”,我真是無語至極。
可是,兒子絲毫沒受我的情緒影響,照樣津津樂道地向我講述拼圖的意義,哦,這原來是兒子眼中的太空世界,看似雜亂無章,但充滿了神奇的想象力。那一刻,我不由得對小子刮目相看了,既然想象力、思維能力略勝一籌,不也是潛能的優勢所在嗎?
兒子一向愛看書,尤其愛看科幻故事之類的課外書,往常,我總覺得此類書籍是“非主流佐料”,而非“主流大餐”,于是,為兒子強制列出了長長的書單,大多是作文書以及兒童文學。如今,我改變了先前的做法,那些被塵封的科幻圖書又回到了兒子的書桌上,小家伙常常一連看上兩三個小時還意猶未盡。書讀得多了,總能派上用場,每當大家為生活中的某一奇怪現象而爭論不休時,兒子總能以科學的理論解開疑團,為此,他經常贏得喝彩與點贊。
過了些日子,學校里一年一度的科技創新大賽開始了,兒子意氣風發地報了名,我沒刻意支持也沒明令制止,想看看這小子還能有什么“新鮮創意”。備戰比賽的日子里,兒子十分刻苦,每天回到家里馬不停蹄地寫完作業,便開始了“自我科技探索”,從發現生活中的不方便找到源頭,兒子決定進行“磁力鋼筆帽”的創新發明,看似是個小小的實驗,但兒子從磁鐵石的特有性質到鋼筆的使用方法,反反復復查找資料,不厭其煩動手操作,在嘗試了幾十次失敗之后,終于成功了。這項作品不僅獲得了全市科技大賽的一等獎,還受到同學們的熱烈追捧,一顆小小的磁鐵石與鋼筆完美結合在一起,就再也不怕“鋼筆帽寶寶”四處逃竄了。記得頒獎那天,領獎臺上的兒子分外引人注目,那一刻,我從兒子的微笑里,分享著他成長的喜悅。
如今,兒子還是那個普普通通的男孩,他在緊張時還會口吃,他的房間還是那么凌亂,他依然愛哭鼻子、不夠堅強。但作為媽媽,我由衷地慶幸,從兒子“反常”的表現中挖掘到了他的“興趣點”,并能遵循孩子自身的成長愿望,給予孩子自由而舒暢的探索空間。是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著不同他人的“潛能”,為人父母者,只需備好一雙慧眼,去發現,去呵護,去培養,正是如此,才有一種最動人的教育叫做“弄拙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