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摘 要:新聞記者對現場情況的正確分析、準確把握以及合理的出鏡報道是一種藝術,需要做到現場感、親近感和真實感,深化報道事件發展的整個過程。作為一名出鏡記者就要學會用心去傾聽采訪對象所說的每句話,更要學會如何巧妙的提問才能讓采訪對象坦誠地、完整地、具體地回答。出鏡記者的穿著打扮也十分重要,應和現場環境氣氛相吻合。出鏡時適當采用肢體語言或調動其他感官機能來彌補和豐富有聲語言可以更好的傳達信息,讓觀眾通過出鏡記者的感官體驗,感受到新聞的現場感和逼真效果。
關鍵詞:新聞報道;出鏡記者;傾聽;采訪
隨著電視媒體競爭的日益激烈,新聞記者在改革與競爭中,實現了觀念的突破和機制的創新,出鏡記者利用圖形、聲音、文字這三大元素作為電視新聞的報道手段,以強烈的現場感、親近感、真實感,深化報道,帶領觀眾探究事件發生的緣由,報道事件發展的整個過程。當電視新聞的出鏡記者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角色時,“記者出鏡”的藝術性直接關系到現場報道的成敗和傳播使命的完成。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記者的出鏡呢?本文將從出鏡記者的幾個藝術特性以及自身的實踐探討新聞記者的現場出鏡。
一、出鏡記者的傾聽
(一)傾聽采訪對象正在講的內容
出鏡記者在采訪前,一般會根據采訪對象預先準備一些問題。而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有些記者往往在拋出一個問題之后,就已經把預先準備好的下一個問題"含在嘴里",等待對方話音一落就把下一個問題拋出,并不理會采訪對象是如何對當前問題進行回答的。事實上,一些真正精彩的問題是根據采訪對象正在討論的內容而引出來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到預先準備的問題上,就難免會造成不能全神貫注的聽采訪對象正在講的內容。所以,注意傾聽采訪對象對當前問題的回答,可以引出更為精彩的下一個問題。
(二)傾聽采訪對象的言外之意
采訪過程中,出鏡記者不僅要注意采訪對象說了什么,還要注意采訪對象是怎么說的。有時他的語速、面部表情、措辭的使用、肢體動作,等非語言形式其實也是一種有用的信息,記者可以抓住這些非語言的有用信息判斷對象的性格、情緒、以及采訪對象對所談話題的駕馭程度……有的時候,這些信息就會成為記者下一個出色問題的重要線索。
比如,采訪對象在興高采烈回憶他美好的大學生活時,突然眉頭緊縮了一下、或者突然表情凝重的咬了下嘴唇。這個時候,記者就不能漏掉這個重要的細節,而應該對此進行追問,“您剛才在講述大學趣事時,我看到您眉頭緊縮了一下,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樣的事情呢?”或許,一個有“含金量”的故事就此展開。
(三)沉默的使用
采訪對象對上一個問題回答完畢后,不要急于拋出下一個問題,而是等待三四秒鐘,同時用一雙好奇的眼睛看著采訪對象,用這種獨特的傾聽方式會激起采訪對象更多的表達欲望,進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這個方法在采訪中特別好用。
例如:自己在采訪交通局雙聯點黃門鄉村委會主任時,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雙聯工作帶來的好處”,第一次面對鏡頭的村委會主任因為緊張并沒有將問題回答透徹,所以在他回答完后,我在中間沉默了三秒,給他一個暗示的眼神,再次面對鏡頭回答問題的村委會主任一下輕松了好多,不但說出了現在村民的經濟變化,更是對比以前村上的情況將問題徹底的反應出來。
二、出鏡記者的提問
有人說,提問是記者的天職。對于出鏡記者更是如此,電視畫面所需要的,不僅有事件發生的現場,還要有相關當事人所提供的信息。
那么對于采訪對象而言,出鏡記者所提問題的好壞,能否對他們的胃口,是決定采訪對象究竟會積極配合還是消極應對的一大關鍵所在。同樣一個采訪對象,他面對不同的記者,有可能是判若兩人,而這些就成為出鏡記者采訪、提問、親和力的有效試金石。所以說,出鏡記者的提問是一門很有學問的工作,那么以下幾點,更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
(一)不可過于籠統
我們常看到有些出鏡記者,在采訪時拋出一句“請你談談”、“你有什么體會嗎?”等籠統的問題,范圍過大,往往難以使采訪對象在短時間內理清思路,提供有“含金量”的信息。因為這樣的問題太大太寬泛,會使得對方不知從何答起,這就需要記者進行具體的提問,不能漫無邊際。
(二)提問誘導性問題應當慎重
這種問題本身就包含了答案:“你喜歡看足球比賽是吧?”“把這些違章建筑都拆掉,你會不會覺得這里變得更漂亮?”像這樣的誘導性提問無疑潛含著預先的導向,其發展到極端就是“導演式的采訪”。
一般而言采訪是通過“主觀”的提問,來達到對“客觀”的挖掘。從根本上來說,被采訪對象的回答是不應該受到提問者的引導和安排的。
(三)學會捕捉事例
雖然采訪對象作泛泛而談更輕松自在,但記者一定要盯住事例不放。例如采訪對象說:“老李這個人平時話不多,但是做起事來都能讓人心服口服。”記者就該問問他,“可以舉幾個例子嗎?”這種深入性的追問不僅可以采訪到細節,還可以加強雙方的融洽關系。同時加強新聞的真實感與現實感。所以,出鏡記者一定要重視事例的畫龍點睛作用,把事例作為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或發人深省的結尾。
所以,在采訪中,不要把自己限定于一定的范圍內,要隨時準備好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要試著對問題進行深度挖掘。
三、不可或缺的副語言
(一)出鏡記者的服裝服飾
服裝服飾打扮是一個人身份與素養的外裝飾,“出鏡記者應該根據采訪環境的變化來確定自己的著裝,使自己的儀態能夠與新聞報道的環境相吻合,以滿足場景的需要”。[2]比如:在黨政新聞的報道現場需要出鏡記者身著正裝;慶典儀式的現場報道有時需要記者穿晚裝服,但又不可過于前衛。在人物采訪時出鏡記者的穿著要盡量接近于采訪者,這是消除記者與采訪者心里距離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出鏡時的肢體動作
“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的肢體語言,能夠增加電視新聞的信息量,并有助于新聞信息的傳播。”[3]在報道過程中,為表達興奮、無奈、質疑的情緒時,可以輕微自然地借助手勢這一 “副語言”[4]來傳來“語言”帶來的新聞價值。如果對實物進行介紹時,一定要仔細策劃介紹實物的前后順序,同時考慮觀眾對畫面景別的接受狀況。
(三)調動其他感官機能彌補和豐富有聲語言的傳達信息
出鏡記者在現場可以充分發揮五官的作用,體驗和感覺現場,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要像攝像機,把深化主題的細節攝下來;耳,要像錄音機,把人物的話原汁原味錄下來;鼻要成為“新聞鼻”,嗅出現場的感受;口,要成“新聞嘴”,把現場發生的全貌向觀眾描述出來。畫對現場、實物,出鏡記者也可以用摸、問、敲打等方法,來彌補畫面手段在傳播新聞信息上的先天不足,使觀眾通過出鏡記者的感官體驗,感受到新聞的現場感的逼真效果。
2008年5月中央電視臺在汶川地震新聞節目中,有一位記者所在的新聞現場是由于地震導致地面出現了巨大裂縫,這位記者對裂縫狀況作了比較詳細的描述,還特意蹲下來,用手觸摸裂縫中的泥土。在報道中他說:“裂縫下的土摸上去,明顯要濕潤一些,說明這條裂縫形成時間還比較短。”通過他的描述,使觀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此次地震的強度。
四、出鏡記者需要的其他能力
(一)對信息的發現力與選擇力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善于在新聞現場,發現問題、捕捉信息、篩選信息,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其實對信息的“發現能力”就是新聞敏感,就是要發現新的新聞事實、新的角度、新的背景、發現新聞中值得追蹤的一切“蛛絲馬跡”[5]新聞事件的現場空間廣闊,人、事、物均包羅萬象,在不同的事件中該采訪什么人,該報道什么事,該捕捉什么畫面,都需要出鏡記者的現場判斷和分析。
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提出問題;只有對現場繁雜的信息做出精準的選擇判斷,才有可能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因此,發現和選擇是出鏡記者必須的能力。
(二)現場“潛信息”的注意力
一個優秀的出鏡記者不僅依賴于自身的新聞報道能力,那些隱藏在報道之中的“軟性元素”甚至直接決定著報道的成敗,而現場的“潛信息”則會使記者挖掘更加有價值的新聞。
隨著技術的發展,電視記者出鏡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新聞節目需要優秀的出鏡記者,好的新聞節目造就優秀的出鏡記者,由此看來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在當今信息時代,媒體間的競爭已經不單純是新聞本身價值含量的競爭,它更體現于媒體綜合實力的較量。記者作為媒體的主力軍,他們體現“我在現場”能力的強弱,被看作是衡量媒體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出鏡記者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下功夫,培養自身的綜合素養、對待新聞的敏感程度和報道才能的提高,播送新聞現場一定要在符合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繪聲繪色的報道,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出鏡記者。
參考文獻
[1]魯超:《淺析出鏡記者與角色定位》,《今傳媒》2013年第4期。
[2]夏文蓮:《淺議現場報道的記者出鏡》,《新聞傳播》2012年第5期。
[3]汪群輝:《淺析出鏡記者副語言的使用在出鏡節目中的作用》,《華章》2013年18期。
[4]李輝:《電視新聞節目的現場出鏡報道分析》,《新聞屆》2012年第19期 。
(作者單位:天水師范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