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昌府區隸屬于山東省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充足的水資源和獨特的氣候、土壤,這些條件都非常適合葫蘆的種植與生長,歷史上東昌府便以盛產品質上乘的葫蘆而聞名。清末民初,聊城蓄養蚰子的風氣甚盛,蚰子葫蘆的銷量很大,種植、制作、銷售葫蘆的村莊大都集中在聊城城關、閆寺鎮、梁水鎮3地。東昌雕刻葫蘆發源于運河文化,飽經歷史滄桑,最終實現了產業化。東昌雕刻葫蘆文化的產業化帶動了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了傳統民間藝術的價值。但是,伴隨著東昌雕刻葫蘆文化產業化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不利于東昌雕刻葫蘆文化發展的因素。本文通過對東昌雕刻葫蘆文化產業的研究分析,并針對產業化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東昌;雕刻葫蘆;產業化;發展
一、東昌雕刻葫蘆的發展歷史與文化內涵
(一)東昌雕刻葫蘆的發展歷史
葫蘆從“神性”開始發展到“人性”是在清末民國時期,東昌府養蛔蛔的風氣很盛,盛蛔蛔的容器就是小而圓的葫蘆。“文革”時期,東昌雕刻葫蘆雖發展受挫,但其傳承人并沒有放棄對工藝技術的探索。1972年,聊城工藝美術廠的設計人員郎樹山、朱桂英等工藝美術家在師承傳統雕刻葫蘆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割,組合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出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仿古宮燈”便是其中的范例,將繪有雪松圓形葫蘆與優質黃楊木料雕刻的鳳凰融于一體,格調新穎,雅俗共賞。東昌雕刻葫蘆經過近20年的產業化發展已形成一定的規模,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昌府區被命名為“國家級葫蘆藝術之鄉”。
(二)東昌雕刻葫蘆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傳統工藝中,最具有神秘性的就是葫蘆。葫蘆具有福祿的諧音象征,自古以來就被當作招財納福的吉祥物,據說在家里懸掛葫蘆,能夠帶來好財運、居家平安健康。民間有“厝內一粒瓠,家內才會富”的說法,意思就是家家戶戶至少必須擺放一個葫蘆,才能夠招財致富,可見葫蘆是居家必備的開運吉祥物。
二、東昌雕刻葫蘆產業化分析
(一)東昌雕刻葫蘆產業化主要價值
1.文化價值
東昌雕刻葫蘆是中國葫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遵循傳統的背后,是人們追求吉祥、向往美好的心理。也正是基于這種直白的美學訴求,它才沒有像其他民間工藝一樣被束之高閣,而是承載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審美觀、理想情趣和精神追求傳承至今。由于方言的緣故和愛圖吉利的大眾心理,以東昌府區堂邑鎮為中心,包括梁水鎮、閏寺辦事處、辛集鎮等葫蘆主要產區的百姓總把葫蘆說成“福祿”。漸漸的,“葫蘆是福祿”成了民間工藝葫蘆產業發展的一句通俗的口號。
2.經濟價值
東昌雕刻葫蘆的產業化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今天的東昌葫蘆形成了以中國葫蘆第一村堂邑鎮路莊為中心的產業集群,輻射周邊梁水鎮、閆寺、柳木、桑阿鎮、辛集鄉等鄉鎮街道辦事處。打造葫蘆文化產業,就是要把“福祿”真正留下來。東昌葫蘆用料考究,立意新穎,刻工純熟,內容豐富,獲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和青睞,東昌已經舉辦了五屆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東昌葫蘆形象,打造葫蘆產業發展平臺,推動聊城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升江北水城的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3.社會價值
東昌雕刻葫蘆與群眾的文化娛樂聯系密切,現在,當地人以雕刻葫蘆蓄養姻煙之風仍未衰減。發展葫蘆產業,發掘、搶救、保護東昌雕刻葫蘆,對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東昌府區的文化積淀,推動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素質,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面對民間藝術的如此窘境,怨天尤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必須積極行動起來保護與捍衛民間藝術,讓它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更大的視覺價值,為豐富人民的生活內容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東昌雕刻葫蘆文化產業化現狀的不足
1.傳統雕刻葫蘆的作品越來越少,有些刻畫技藝甚至失傳。
2.品牌意識較低。雖然目前東昌雕刻葫蘆的發展規模較大,但產品層次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態,缺乏當地特色的高端產品,沒有形成真正自己的主打品牌。
3.缺乏正確的市場引導。例如,規模小的加工作坊生產的產品主要以簡單的生肖烙畫葫蘆為主,很難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有的甚至難以經營面臨倒閉。如果經營者對市場不夠了解,盲目追求經濟價值,就會導致問題發生。
三、對東昌雕刻葫蘆文化產業品牌化的建議
第一,建立東昌雕刻葫蘆文化協會,進一步挖掘東昌雕刻葫蘆的文化內涵。
第二,規范雕刻葫蘆的加工技藝,讓精湛的雕刻葫蘆工藝后繼有人,提高文化含量。政府加大對雕刻葫蘆技藝傳承工作的投入,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待遇,對傳統雕刻葫蘆技藝實行搶救性保護。
第三,注冊商標為產業化發展和企業長遠發展打下基礎。提升東昌雕刻葫蘆的國際知名度,將品牌打造成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一張活名片。
第四,政府應加強市場引導,建立規范化的雕刻葫蘆交易市場。
總之,實現東昌雕刻葫蘆品牌化的道路是十分漫長的,我認為要想把東昌雕刻葫蘆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就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了正宗雕刻葫蘆文化的精華之所在。
四、結語
隨著近些年來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東昌雕刻葫蘆重新興盛,開始走向產業化。我們必須用文化創意來激活葫蘆產業,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引導葫蘆加工不斷提升文化創意水平。對東昌雕刻葫蘆經濟效益挖掘和擴展葫蘆文化藝術形式的同時,也要用理性的思維思考東昌雕刻葫蘆的傳承和發展,使之在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失去其自身的獨有的技藝個性與特色,使東昌雕刻葫蘆文化達到良性的循環延續。
參考文獻
[1]殷立森.聊城文化遺產大觀[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
[2]茍春艷.東昌雕刻葫蘆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3]魯法國.東昌雕刻葫蘆產業化分析[J].文藝生活,2014(7).
[4]趙申.中華葫蘆文化談略[J].中國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6).
作者簡介
張丹萍(1991-),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