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60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首先,1964年發生的北部灣事件:美國借美軍驅逐艦闖入北部灣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國艦艇的炮擊為借口,在三日后出動飛機對北部灣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海軍基地和石油倉庫進行轟炸。這起事件作為導火線,自此美國正式介入越南內戰,并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以至于使越南戰爭不斷升級和擴大。其次,20世紀6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有所提高。法國公開承認新中國,并與中國在1964年1月27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同年10月中國第一次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這些對當時的國際關系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此背景下,美國出于戰略考慮對日韓兩國加緊催促實現邦交正常化的情況。且分析了日韓兩國,出于自身國家利益考慮以及執政者個人因素對實現邦交正?;淖饔?。以及,日韓邦交恢復正?;囊饬x。
一、美國的戰略考慮與對日韓的積極干預
隨著越戰的擴大升級、美國與中國關系的進一步惡化、而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卻進一步增強,這些都使美國深感不安。于是,在冷戰的大環境下,出于對東北亞戰略的保護,美國在此時迫切地希望日本與韓國盡快實現邦交的正常化。由于陷入了越戰的泥潭,為減輕自身的經濟壓力,在開始削減對韓經濟援助的同時,美國也對有較大經濟實力的日本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夠為美國承擔一部分在東亞地區的“責任”與“義務”,對東亞各國施以“援助”,以確?!皝喼拮杂申嚑I的安全,建立經濟合作基礎上的反共軟屏障”。
因此,美國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介入日韓邦交正?;恼勁?,加緊了對日韓兩國的催促,積極地為促進日韓邦交正?;癄烤€搭橋。1964年8月17日,時任駐韓美國大使布朗在會見韓國外務部長官李東元時表示道:“美國將盡可能地支持日韓兩國早日解決兩國之間存在的懸而不決的問題”“在實現日韓邦交正?;院螅绹詫⒗^續加強對韓國進行的經濟軍事援助”,布朗表示希望盡快促使日韓會談達成妥協,以期能夠“為自由世界作出貢獻”。
之后,美國也對日本進行了催促。1964年8月29日,擔任遠東問題的助理國務卿班迪被派到日本以催促日本當局盡快實現日韓邦交正?;?。在東京進行的題為“東亞的進步與課題——美國的見解”的演講中,班迪說到:“我們相信韓國的安全對日本的安全來說也是絕對必要的條件?!覀兗涌祉n國的經濟開發、提高其福利,作為不僅是為了確保韓國,同時也是為了確保日本及美國安全的安全保障政策的一環來繼續加以重視。其他國家的安全對我們各自的安全都產生有重大的影響,這一點在日本與韓國的關系中表現得特別明顯。作為大國的日本肩負有解決與背負沉重負擔而正艱于喘息的、弱小鄰國之間懸案的特殊責任。韓國是防御威脅遠東和平的侵略勢力的要塞,日本的態度與韓國國民能否維持獨立、能否實現經濟繁榮密切相關。這兩個偉大的國家實現邦交正常化,將是對亞洲和平這一大局的重大貢獻”。
在返回美國之前,班迪又順路訪問了韓國與外長李東元舉行會談,并在10月3日發表了共同聲明,聲明中稱:“韓日兩國邦交正?;瑢喼薜暮推阶龀鲋卮蟮呢暙I”,班迪還“希望韓國的輿論能夠站在超黨派的立場上認識到在這個問題上的國家利益”,“在盡快的時日內重開邦交正?;慕簧妗?,并再一次表示“為使韓日之間的懸案問題成功達成妥協,美國有意以適當的方式加以支持”。
對于美國如此積極的態勢,日本與韓國雙方政府也給予了積極的回應。
二、日韓兩國的現實利益需要與執政者個人因素的催化作用
1.日本
6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開始呈現停滯乃至下滑狀態、第三世界國家民主民族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戰后美國確立的世界霸權地位收到來自多方面的挑戰。此時,美國迫切需要有“自由主義世界的盟國”接替自身承擔的一些戰略任務來幫助其維持世界霸權的地位。對此,日本自然是責無旁貸的。
同時,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也步入了高速增長階段,日本資本對于原材料、商品與資本市場的需求也同比增長,在此情況下,與日本毗鄰、文化接近、且經濟上存在較大互補性的韓國市場愈發為日本資本家們所關注。并且,日本也逐漸具備了能夠滿足韓國的經濟需求的物質基礎以及接替美國對韓國實施經濟援助的經濟實力與能力。引用當時日本時事通信社出版的《韓國讀本》的觀點,若“韓國在經濟建設方面遭遇失敗,國民民不聊生,政治重新陷入混亂,從而導致共產主義勢力的侵略”最終在整個朝鮮半島都確立起共產主義政權的話,日本將直接處于外部勢力的直接威脅之下。這將致使日本社會發生動搖,日本將會為自身的安全保障背上比現在重多倍的沉重包袱。
因此在60年代,日本與韓國恢復兩國邦交正?;膯栴}對于日本來說已經成為了極其重要的外交課題。在此關鍵關頭,佐藤榮作接替池田組建了新的內閣。佐藤內閣在外交上繼續把同美國的外交關系作為最大的支柱,積極回應美國的催促,在上任之后立即著手解決與韓國恢復邦交正?;年P系。
2.韓國
同時期韓國執政的是樸正熙的軍事政權。在軍事政變之時韓國社會正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而與毫無生機的韓國經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一時期北方的朝鮮的經濟卻活力四溢。樸正熙認識到“除非讓人民看到成績,否則人民是不會合作的,在此情況下為了取得國民的相信和支持,想要保證軍事政權的正統性的唯一辦法就是解決經濟危機且實現經濟開發計劃。因此樸正熙將經濟建設作為首要目標,親自組織確立了“經濟開發計劃”。但是,為了發展經濟資金是不可或缺的,在國內資金缺乏、美國逐漸減少對韓經濟援助等情況下,韓國政府深深感受到恢復韓日邦交正?;谋匾浴阏醣硎荆骸拌b于緊迫的財政形式,為了使韓日會談成功,兩國政治家即使受到國民的批評,也要相互合作共同推進韓日會談?!?/p>
同時,樸正熙一開始走的就是親美親日的路線。樸正熙年輕時代在偽滿洲國接受過正規日本軍國主義教育,這段經歷對他的性格及行為方式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他非常崇拜日本明治維新以及明治維新的代表人物們,受此影響,他也具有“革新”情節。在其著作《國家、民族與我》中對明治維新如此描述:“諸位國民,或許我這樣講述日本的歷史會是你們感到些許不愉快,但是我想請你們稍加忍耐。因為不得不體驗到這種不愉快感的我們的處境是更為難受的”,“在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一躍成為了遠東強國,這不得不說是亞洲的奇跡”,“時代特點或當初人們的思維方式雖然與現代不同,然而日本明治時代的革命家仍將成為今后我們完成革新的有益的參考,今后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闭驗榫哂腥绱藵夂竦娜毡厩楣?,將“發展經濟”作為第一國政的樸正熙將韓日邦交的正?;暈樽顬橹匾那疤釛l件。為了爭取到日本的經濟援助,樸正熙甚至不惜與對日本妥協乃至放棄了向日本要求戰爭賠償的權利。
三、日韓邦交正?;膶崿F與影響
在美國積極地牽線搭橋與焦急催促、日韓兩國客觀現實性國家利益的需要、以及領導人的強烈個人因素的作用下,日韓邦交正?;M展十分順利。
1964年12月3日在東京如期開始舉行第七次日韓會談,由于在第六次日韓會談之時,對于最大的懸案——請求權問題和漁業及“李承晚(和平)線”問題日韓雙方都已達成原則性的協議,加上日韓兩國都迫切希望盡快使會談達成妥協,因此,第七次會談時兩國之間意見的調整相對變得更加容易一些了。進入1965年之后,日韓會談更是采取了在正式會談中盡量調整雙方意見,在正式會議上的會談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再拿到高層會談中加以政治解決;然后,以此為基礎又在正式會議上的會談中重新進行各自的意見調整的會談方式。從此,日韓談判愈發加快進程。
1965年6月22日“日韓條約”正式簽字,意味著戰后歷經十四年前后共七次正式會談、及一系列非正式會談的、艱難重重的日韓會談終于落下了帷幕。盡管從內容上來看,“日韓條約”存在有媾和條約的性質,但是它的簽訂基本上解決了日韓之間眾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使日本韓國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
在實現了日韓邦交正?;?,日本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的得到解決,日本利用韓國優秀的勞動力來發展本國經濟,同時對韓國采用賠償手段進行經濟擴展。這樣不僅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韓國民眾對日本的敵對情緒,也確保了海外投資市場。在客觀上還有助于加大朝鮮半島南北政權間的經濟差距,起到了弱化朝鮮的作用。日本也利用此機會對韓國進行大量的資本輸出,擴大貿易,取得了豐厚的利潤與貿易順差,再次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進一步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資本主義強國。
而韓國在與日本恢復邦交正常化后,與日本間的國際貿易呈現急速增長的態勢。在二戰結束初期一直呈現貧窮落后狀態的韓國,借助日本的支持與推動,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韓日邦交正常化催動了“漢江奇跡”的產生,促進了韓國的崛起,使得韓國在較短時間內進入新興發達國家行列,一躍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
同時,站在東北亞國際戰略角度上看,“日韓條約”簽訂、韓日兩國恢復邦交正?;瘜|亞兩個親美反共的國家緊密連接在了一起,既實現了日美在對韓“援助”問題上的戰略設想,同時也加強了美日韓三國在東北亞的戰略合作關系。由此可見,日韓邦交恢復正?;粌H意味著日韓之間的經濟協作關系的開始,從大局上講,對密切美、日、韓三國之間的戰略關系也具有決定性意義。“日韓條約”簽訂之后,現存美韓雙邊條約加之日美安保條約的存在,加強了美日韓三邊合作,形成了有利于各自國家戰略利益的東北亞戰略結構,有力發揮了各自在地緣中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山本剛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Ⅵ——南北問題と日本》,三省堂1984年版。
[2]吉沢清次郎:《日本外交史》,鹿島研究所出版社1973年版。
[3]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剛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Ⅱ——始まりの日本外交》,三省堂1983年版。
[4]中保與作:《韓國讀本(續)》,時事通訊社1961年版。
[5]安成日:《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6]樸正熙:《國家、革命與我》,享文社1965年版。
[7]樸正熙:《我們國家的道路》,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8]林建彥:《樸正熙的時代——韓國自上而下革命十八年》,悠恩社1991年版。
[9]曹中屏:《當代韓國史(1945-2000)》,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0]李益:樸正熙執政時期韓日邦交正?;捌湓蚍治鯷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11-13。
[11]孫俊華:淺析越南戰爭對日韓邦交正?;挠绊憽嬲撁绹蛩豙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1):130-134。
[12]王德復:論六十年代日韓關系演變及其影響[J].外交學院學報.1997(4):37-41。
作者簡介
宋雪瑜(1991-),女,漢族,湖北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世界史(日本政治經濟外交史)。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