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起源于山西省左權縣的左權“小花戲”,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還有深厚的歷史背景流傳在我國民族舞蹈的歷史長河之中。本文從從融入芭蕾元素的創新性、大幅度的舞姿與之前的對比性和與時俱進的音樂三個方面論證了其對小花戲的發展。
關鍵詞:左權“小花戲”;發展
左權小花戲是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左權縣地處山區之中,地勢偏僻,交通不便,但是這里的人們好學崇禮,喜愛歌舞藝術。人人愛唱且愛創編,民歌極為豐富,每逢過節或祭奠時人們都要鬧社火(即紅火),其中“文社火”即為歌舞表演。萬年遼州志記載曰:“遼居太行山巔,萬山深谷之中,迂回曲折,綿延百里,商賈不通,舟車不至。雖然窮鄉僻壤,而比戶弦歌,文風頗盛。”正是在左權縣這樣濃厚的民風背景下才衍生出了今天的左權“小花戲”。
山西是最具有特色之一的就是左權縣的小花戲了,舞蹈劇目《喜金秋》是左權“小花戲”眾多的舞蹈劇目,也是較有代表性的劇目之一。左權“小花戲”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了許多的歷史階段,首先,在抗日戰爭之前(1943年以前)的“小花戲”主要是自娛自樂的傳統“小花戲”,在抗日戰爭時期(1943-1949)的“小花戲”主要是服務抗戰的,積極宣傳全民抗戰、鼓舞人民士氣的“新花戲”,到解放后(1949-1976年)的小花戲則是內容大于形式的花戲,它的主要任務和創作的對象都是廣大的基層文化活動愛好者。最后是新時期的“小花戲”(1980-今)這一時期的“小花戲”在形式上大膽的突破與借鑒,內容上向傳統適當的回歸?!断步鹎铩穭t是創作在解放之后,新時期的“小花戲”之前。這一時期廣大人民都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主要任務也從積極抗戰轉變到大力發展生產勞動力上,所以“小花戲”的創作和產生都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勞作,它主要表述了農民在豐收時節的喜悅,形象生動的表現了豐收時的景象。
一、融入芭蕾元素的創新性
首先傳統的小花戲主要是表現人們的一些日常生活,所以它的舞姿多是較為生活化較為隨意的。而在小花戲劇目《喜金秋》在舞蹈步伐之中加入了有關芭蕾舞的腳下動作開、繃、直的舞蹈動作,使人看起來更加的修長挺拔,觀眾也更加賞心悅目。再次加入了芭蕾力量的風格特征,舞者完成動作的難度大,體力消耗也很大,但觀眾看起來卻十分的優雅。總體來說,是柔美中透出力量,講究精準的動作,飽滿情感的表達。在《喜金秋》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歷史時期的簡述中可以得知在當時的環境下我國剛剛解放,正在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舞蹈也被位列其中,小花戲正是利用了這點優勢在其已有的傳統舞蹈步伐之上吸收借鑒了來自國外的優秀舞種芭蕾舞。在吸收借鑒了芭蕾舞步伐輕、快等好的方面之后小花戲的舞蹈步伐有了更加明顯的改進,腳下的步伐變得輕快活潑,使觀眾看起來舞姿更加的優美。加入了芭蕾元素的左權小花戲,與之前的相較進行了更為深刻的詮釋,以中國民族風的手法與西方芭蕾元素相結合,使左權小花戲在舞臺的感覺上更加有感染力,在視覺效果,人物造型以及舞蹈技術上都帶有強烈的震撼性。
二、大幅度舞姿與之前的相比性
舞姿的對比性是比較關鍵的一種。舞姿就是指演員在舞蹈時的姿態。舞蹈《喜金秋》都是由經過專業訓練的舞蹈演員來進行演出,這時的舞姿在與原先的傳統的小花戲的動作舞姿相比就更具加的優美,更加的具有欣賞性。(如圖)其次舞姿的創新的對比性還體現在舞蹈演員的不同上,傳統的小花戲都是由年紀在十二歲左右的小孩進行表演,他們在身體語言和動作的舒展度上都達不到現在的從小經過專業訓練的舞蹈演員,所以在舞姿上現在的舞蹈演員在舞蹈時的姿態要遠遠優美于傳統小花戲的演員。
三、與時俱進的音樂
在音樂方面《喜金秋》不僅含有傳統小花戲的唱詞部分還加入了符合當時社會歷史時期的歌詞,采用了新的演奏方式由音響放映,不用演員一邊唱一邊跳,演員在專心舞蹈的時候能夠將舞蹈表演的更加精彩。在原有的唱詞音樂節奏中通過后期的音樂制作加入音效使節奏更加的清晰明顯,在歌詞的編寫和修改上更加的貼合人們群眾使音樂能夠朗朗上口。小花戲的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創新,在除了前奏之外還在一些舞蹈劇目當中加入了獨舞的音樂,當帶有一些特定情節的舞蹈動作推向高潮時樂曲就會轉變拍子,隨之舞蹈動作也會隨之變化,成為跳躍性更強的舞步,充分的體現了音樂旋律的時代性。
四、結語
從《喜金秋》對“小花戲”所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得知:不論是任何民族、任何地區的傳統文化,舞蹈都是需要不斷地發展的,但也不是直接的、單一的將原有的文化毫無保留的繼承,而是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泊”。任何的傳統文化都有它好的方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我們要將那些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老舊的觀念思想剔除出去,同時不斷地融入新的值得學習的符合現代社會觀念的東西。在不斷融入新的觀念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學習一些其他的優秀文化,在學習其他的優秀文化同時肯定會發現一些其他文化中的優點,可以將這些優點通過轉化、借鑒來運用到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通過這些方式才能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地發揚光大,未來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力量來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91.
[2]馮俊杰.山西戲曲碑刻輯考[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2.
[3]田彩鳳,王九篩,李華平.山西民間舞蹈學[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10).
[4]樊淑敏.左權小花戲的形成時間和繁榮原因考[J].《晉中學院報》,2006(5).
[5]田潔.左權小花戲的藝術特色[J].《科學之友》,2007(3).
[6]王占文.流轉千年的歌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7]袁禾.大學舞蹈鑒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8]李海燕.太行山上的奇葩-略論左權小花戲的藝術特色[M].北京:漢文哲學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袁秀鳴(1993-),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舞蹈,研究方向為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