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寶
摘 要:《經行記》是一部涵蓋阿拉伯帝國地理形貌、風土人情的著作。這部書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當時阿拉伯帝國的文化風貌,更是為歷史上中阿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證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研究意義。
關鍵詞:《經行記》;《通典》;杜環;怛邏斯戰役;中阿文化交流
《經行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有關西亞、非洲地區的游記。該書作者為杜環。因為原書己經失傳,所以只能從杜佑所寫的《通典》中引用該書時保存下來的1500字里了解其部分內容。由于該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與研究意義,后來漸漸為中外學者所重視。并且,《經行記》記述了中阿文化交流的經過,對我們研究中阿歷史上的交流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經行記》的歷史背景
在公元七百多年的唐玄宗時期,唐朝與阿拔斯王朝在現今的哈薩克斯坦附近進行了一場戰役。因戰役發生在古鎮怛羅斯,所以這次戰爭在歷史上被稱之為怛羅斯戰役。怛羅斯之戰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之間的碰撞,并且在此戰之后,兩大帝國之間增進了了解,開始了友好往來。
時任宰相的杜佑的族侄杜環是《經行記》的作者,他當時隨唐朝大將高仙芝進行西征,在此次戰役中被俘。之后他便游歷西亞、北非地區,成為了第一個到達非洲并寫下著作的中國人。至寶應元年即公元762年杜環搭乘商船回國。在回國后就著述了《經行記》,記敘他本人居住在西域十二年的日常生活、當地風土人情、文化習俗,以及往返中亞與西亞旅途時的情形。
二、《經行記》的內容
1.《經行記》記述了阿拉伯帝國的樣貌與風土人情。
該書詳載了公元七百多年時疆域遼闊的阿拉伯帝國的地形樣貌、社會習俗、宗教、文化、禮儀等眾多內容。《通典》中保留的《經行記》中主要記載了地跨中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文化宗教等諸方面的內容,成為了中國有關阿拉伯方面的最早的歷史研究資料。
書中有描寫當地氣候環境的,“其氣候溫,土地無冰雪,人多瘧痢,一年之內,十中五死。” 有些內容記述了阿拉伯當地婦女的衣著特點與習慣,“其士女瑰偉壯大,衣裳鮮潔,容止閑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有寫疆域劃分與軍事的內容,“今吞滅四,五十國,皆為所役屬,多分其兵鎮守其境,盡于西海焉。”
書中對當地特產風物描述甚多,“郛郭之內,里闬之中,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輳,萬貨豐賤,錦繡珠貝,滿于市肆,駝馬驢騾,充于街巷。”書中又有描寫當地果蔬:“其果有褊桃,又千年棗,其蔓菁,根大如斗而圓,味甚美,余菜亦與諸國同。葡萄大者如雞子。……果有紅桃、白柰、遏白、黃李,瓜大者名尋支,十余人餐一顆輒足。越瓜長四尺以上,菜有蔓青、蘿卜、長蔥、顆蔥、蕓苔、胡芹、葛藍,單達、茵香、英薤、瓠蘆,尤多葡萄。”
2.《經行記》是中國最早記錄伊斯蘭教義的文獻。
該書最早記錄了伊斯蘭教義,并且對伊斯蘭教義、教法的論述頗為精確恰當。書中提到:“無問貴賤,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生為功德。……斷飲酒,禁音樂,人相爭者不至毆擊。又有禮堂,容數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登高座,為眾說法……率土稟化,從之如流。法惟從寬,葬惟從儉。”“其俗禮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這些內容將伊斯蘭教中有關禮拜的教義、一些食物禁忌以及其他諸多內容很形象地傳達給了唐朝人民,促進了人們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斯蘭教的了解認知,從而促進了中阿的交流。
三、《經行記》對中阿文化交流史的意義
1.《經行記》這一著作是中阿文化交流的重要證據與史料。
首先,《經行記》詳細直觀地向人們展現了阿拉伯帝國以及其附近諸國的自然環境、社會狀況、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為世界學者研究公元七百多年時中西亞和北非國家的狀況,地區格局,以及阿巴斯王朝的繁榮提供了真實度可信度很強的第一手資料。其次,書中記載了怛羅斯戰役中被俘的中國工匠與阿拉伯人的交流以及帶給他們的影響。這本書雖然大部分已遺失,但仍然是中阿兩種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資料和證據之一。
2.《經行記》推動了中阿的交往與合作。
這一著作給國人帶來了有關異域文化的見聞,增加了人們對阿拉伯地區的了解與向往,促使國人增加與阿拉伯地區的交流。書中提到了許多諸如“錦繡珠貝,琉璃器皿,輸石瓶缽,”以及其他尚未傳到國內的瓜果蔬菜等特產物品激起了人們與阿拉伯帝國的交往交流的愿望。
3.《經行記》記錄了中國的造紙術的西傳,為造紙術的傳播以及之后造紙術為世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提供重要史料證據。
書中記載有“綾絹機杼,金銀匠、畫匠、漢匠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泚,織絡者,河東人樂環、呂禮”。這些可以證明在怛羅斯戰役中,被俘人員中有許多工匠。這使得唐代中國造紙術傳入到阿拉伯這一歷史事件在全世界已是不爭的事實。
4.《經行記》推動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
《經行記》不僅是第一部記述伊斯蘭教義的文獻,而且對伊斯蘭教義的解讀精當。在這一方面,《經行記》與《大食傳》,《萍洲可談》,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趙汝適的《諸蕃志》等描述有關阿拉伯的著作相比較要好很多。使得中國古代人民對伊斯蘭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與認知,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
總而言之,《經行記》在研究中阿文化交流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即使該書已經遺失大部分,卻依然可以通過《通典》中所引用的部分發現很多有價值的史實資料。它是中華文化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歷史上所構建的長橋與通道,對我們研究八世紀的西亞、中亞的情況,以及中阿交流的發展有著不菲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毅.《杜環“經行記”及其重要價值》.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12月,第38卷第6期
[2]王兆明,付朗云.《中國古文獻大辭典·地理卷》.吉林文史出版社
[3]杜佑.《通典》.中華書局
[4]雪犁;李愷,錢伯泉.《中國絲綢之路辭典》.新疆人民出版社
[5]陳遠,于首奎,梅良模等.《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社會和人文科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