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暉
摘 要: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農業領域電子商務也逐漸發展起來。電子商務有利于推動農業的生產和銷售,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是新農村建設的助力器。文章通過分析現階段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進一步改善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電子商務;運用對策
引言
目前,中國農村網民通過農業電商平臺直接受益,這是值得可喜的一面。但是就目前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情況來看,相當多的農業電子商務網站還處于虧損狀態,農民不能夠很好的利用互聯網銷售自己的產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仍沒有解決。
一、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迅猛,逐漸受到企業界和政府部門重視。作為我國立國之基的農業,要擺脫傳統的束縛,創新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是明智之舉。而在當前農業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階段,我們也看到了一些現實問題。
1.“信息孤島”現象嚴重
一些涉農網站只和自己的上級網站“接頭”,網站間缺乏信息交換機制,網站內容繁雜、雷同,農民難以從海量信息中查找真正有用的內容,各網站只是一個信息的傳遞平臺,并未成為實質性的信息共享和交易平臺。
2.農業電子商務配套環節薄弱
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的力量也比較薄弱,網站建設的高素質人才也不是很多。”此外,農產品的物流、配送機制不健全,涉農網站、平臺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等也是制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
3.農村基礎設施落后
在我們國家城鎮的互聯網建設方面,明顯高于農村,城鎮居民上網的時間也比農村居民多,這就使城鎮居民對農業經濟上的了解多過農村居民。農村居民對互聯網的使用少,糾結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信息化基礎設施太過薄弱。很多農民不想花錢去上網了解,也不想買電腦,還有部分農村地區依然沒有引入光纖,電話線上網的速度受到很大的限制,上網的體驗受到很大的影響。
4.農產品標準化弱
農業經濟中電子商務多是利用,圖片、聲音、文字等等這些形式來對農產品信息進行傳遞。雖說這些信息對于我們來說沒有十分明確的定義,看起來也很模糊,但是政府必須要給出一定的標準來對農產品做出規范。雖說目前我們國家對農產品還是有標準的,只是標準太低,遠遠不能滿足如今電子商務的需求。
5.農民對電子支付方式難以接受
想要發展電子商務,那么電子支付體系是其必須配套的環節,但是農民難以改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支付觀念,對于信用卡等在線支付有待于逐步認識和接受過程,而傳統的支付方式在效率、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限制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應用。
二、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中運用的對策
1.加強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提升
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首先需要政府加強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資,使廣大農民了解互聯網,學習使用互聯網,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培訓機會,讓農民了解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例如,在條件允許的農村地區,政府可以投資建立綜合農業服務中心,并派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此外,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應用系統和相關數據庫資源,使農戶實現資源共享,完成農村信息化建設。
2.加快制定農產品的行業標準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程度低。所以,包括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包裝標準體系和品牌管理等,都需要盡快制定相關的標準。使農產品從新品種的選育,到播種、收獲、加工整理、包裝上市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各級政府,特別是縣、鄉政府,要根據各鄉鎮不同的實際情況給予分類指導,提出不同的發展方向和不同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實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實行農業產業化發展。
3.增強網絡商務的應用能力
目前網絡商務的諸多平臺,給農業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業經濟管理應該充分地利用這些平臺。逐步地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通過收集、發布相關信息指導農業市場。在市場經濟下,對農業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以價格為核心的市場信息,不應是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干預。全面、及時、準確地獲取和把握市場信息,是電子商務時代農業發展的關鍵。
4.提升農民文化素質
發展電子商務,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提升農民基本素質和加大人力資源開發,最關鍵的措施是發展農村教育和加強農民培訓。首先,要加大對農村扶貧力度,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條件。其次,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農民技術培訓中心和遠程教育等為主體的勞動技能培訓網絡。再次,建立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高等學校文化科技下鄉,讓農民群眾學起來簡單易懂,效果明顯。
5.加強農村電子支付信用體系建設
加大宣傳讓農村企業和居民了解網上銀行支付便捷的特點,同時積極加強農村電子支付信用體系建設,可依托農村信用社,為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的交易雙方提供第三方支付平臺,搭建一個信用可靠和方便快捷的電子支付網絡系統,這樣在農產品的買賣中可以實現非現金流轉,這種支付方式安全、高效且費用低廉,避免現金存取的各種麻煩,同時也大大節約了運輸和保管現金的各種社會資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有利于實現市場供需平衡,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同時有利于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促進農產品的商品流通,規避低層次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局面。因此建立一套電子商務網上服務平臺,依托目前已經形成的市場,通過在網上進行電子商務交易增加物流、資金流的流通效率,將極大地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霞.電子商務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7).
[2]朱君璇.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策略[J].農業經濟,2008(11).
[3]張博,李思經.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12).
[4]張洪濤.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對策建議[J].信息化建設,2010(2).
(作者單位:曹縣扶貧開發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