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擁軍
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在德、智、體、美、勞諸多教育中,美育教育應是一項不容 忽視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要開拓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這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十分明確的美育教學任務,語文教材名家名篇薈集,蘊含著很多的美的東西,為我們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艱苦探索,積累經(jīng)驗,尋找規(guī)律,就能較好地完成美育教育任務。
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這是語文課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務。
首先,都是要善于激勵學生做美的發(fā)現(xiàn)者,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的能力。人們認識美是價格感知開始,通過感知而成表象。對學生來說,教材中不是缺美,而是缺少感知,缺少發(fā)現(xiàn)。因而我們要引導學生提高認識,有所發(fā)現(xiàn)。讓學生從《泌園春.雪》、《江南春絕句》、《望天門山》中領略自然美,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fā)學生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的豪情壯志。又如《愚公移山》教育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上表現(xiàn)堅定不移、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認識愚公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堅定不移的信念和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精神品質。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其次,提高學生欣賞美的能力,也就是識別事物美與丑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對文學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進行準確的審美,意義上的分析和評價,這種分析要入情入理,水到渠成,防止標簽。讓學生通過具體作品理解和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如《木蘭詩》,學習花木蘭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計個人名利,不以功臣自居的高深品德,培養(yǎng)學生誓死保衛(wèi)祖國的美好思想。又如《葫蘆僧判斷葫蘆案》,讓學生認識封建官僚豪紳倚財仗勢,互相庇護,狼狽為奸的丑惡本質,加深對封建官場黑暗及腐朽制度的認識,使學生分清真、善、美,引發(fā)學生辨別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美育教育的高層次應該是創(chuàng)造美。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造美應主要表現(xiàn)在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表達美的感受。告訴學生“美就是生活”,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美,在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趁熱打鐵”,觸發(fā)學生表達美的沖動和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用自己的口和筆去描述各種各樣的美的畫面、人物、事物、情感,讓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同時,也有效地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它是以語言為手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此,要完成美育教育任務,還必須遵循藝術規(guī)律,通過形象思維這個途徑,從以下各方面入手:
第一,應該想法讓學生真正進入文學作品的意境。文學作品的意境就是它描繪的具體畫面或形象、情感、氣氛和作者自己主觀感情的有機融合。因此,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就應先讓學生進入意境,一要靠直觀教學,包括語言直觀和視聽直觀,讓學生于不自覺中進入意境,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受到感染和激勵。二是要靠恰當?shù)販蚀_分析作品所提供的畫面、形象,教學中要誘導學生設身處地的再現(xiàn)作者所描繪的景象。
第二,應該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為在整個美的感受過程中,感知和理解始終伴隨著情感。情感乃是美感和想象的動力。有了積極的情感加入,才能推動學生神思飛揚,浮想聯(lián)翩,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領悟“意境”。具體到老師要做到“披文以入情”,十分熟悉教材進入角色,深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和意,把作者所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實情感,使文章如出我口,如出我心,傳之以情,以情激情。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進入強烈的美的情感狀態(tài)。
第三,要充分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一種重要創(chuàng)造能力。馬克思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當學生對藝術形象還停留在片斷、分散、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時,他們對作品的鑒賞不可能有深刻的感受,這樣,只能是消極的隨受。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美感經(jīng)驗,發(fā)揮理解力和想象力,通過積極的形象思維,把片斷、分散、表面印象集中起來,加上想象的補充和豐富頭腦中獲得形象的再現(xiàn),讓具體形象在腦中“活”起來。
第四,深化學生的美感。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人們對于事物的具體體驗,只有理性認識的指導下才能產(chǎn)生更深刻的感覺。我們要把學生美的活動中的感受、體驗,由最初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上去,讓學生達到理解與感受的統(tǒng)一,讓學生由對自然、人物、社會、“外在美”的感受達到對“內在美”的領悟。也就是古人常說的“象外之者”、“弦外之音”、“神余言外”,這就是美學上所謂的融入性理解。
(作者單位:河南商水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