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維 吳蓉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發展,云計算和物聯網的概念被炒得如火如荼。現在云計算雖然已經開始應用,但還沒有從概念完全走向普及,而為了滿足物聯網巨大規模的需求,也要找到更大的平臺去支撐。正是這種需求,營造了兩者必須的結合點。我們就從他們的結合方式、應用前景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來做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云計算;物聯網;結合點;應用前景
一、云計算與物聯網的結合方式
物聯網和云計算本身都具備不少優勢,但也面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把二者結合起來,那么云計算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大腦,起到中心樞紐作用;而物聯網就是身體各個部分,參與到社會生產,人們的學習生活中。現在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云計算與物聯網的幾種結合方式。
一是單中心,多終端。此類模式中,分布范圍的較小各物聯網終端(傳感器、攝像頭或3G手機等),把云中心或部分云中心做為數據/處理中心,終端所獲得信息、數據統一由云中心處理及存儲,云中心提供統一界面給使用者操作或者查看。
第一種是一個中心連接多個終端。在這種結合方式中,云計算作為數據處理中心,各物聯網終端(3G、4G手機、傳感器或攝像頭等)獲得信息數據統一傳輸到云中心。這種模式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交通道路的監測,工廠里的監管以及小區監控等。在這些應用里,云中心提供海量的存儲、統一的界面和分級管理等功能。極大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第二種是多個中心連接大量的終端。這個模式比較適合區域跨度比較大的企業。比如一個大型跨國公司,其各地分公司比較多,每個地方的公司有個云中心對各自的生產銷售進行監控。很多時候,我們獲取的數據需要實時分享給各個終端使用者。比如某地監測到十分鐘后有地震,像這種重要的信息,越及時發布出去,就可以避免很多損失。這種模式的云中心就需要包含互聯沒有障礙的公共云和私有云。這樣既保證了隱私,又不影響信息的傳播。
第三種是信息數據、應用分層處理,連接海量終端。這種結合方式適用于用戶范圍廣、信息種類多、安全性要求高等特征。現在人們每天面對的就是海量的數據。對這些數據處理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們需要把云中心的分布進行合理的分配來滿足這些需求。
現在有一大部分的數據對安全性要求不高。比如游戲數據、網絡視頻數據等,我們可以把這些存儲在本地云中心。我們用高端運算的云中心處理那些量不大但計算要求高的數據。用具有災備中心的云處理安全要求非常高的數據。這就是根據具體的應用模式和場景,對信息數據進行分類處理,然后在選擇合適的途徑傳輸給終端。
二、云計算與物聯網的前景展示
云計算和物聯網對很多人而言還是新興事物。不過現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有很多應用了。比如現在有百度云盤、騰訊微云、傳感器和射頻識別等。但是他們結合的應用卻并不多。之前中國聯通提出過“互聯云”的概念。大致內容就是把世界范圍內的云計算與物聯網結合在一起的解決方案。通過這個方案,通訊里將有很多像視頻通話這樣云計算與物聯網結合的場景。
在電影《阿凡達》里,所有的生物都能通過某種神奇的渠道相互聯系,這其實就是一種物聯網。物聯網負責采集各種信息,云計算負責信息存儲和處理,并且這種能力是很廉價和強大的。未來還可以有這樣的場景:書包會提醒學生忘帶了哪本書;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水溫的要求等。現在貨車超載是造成交通事故一大殺手,如果貨車上裝上物聯網,汽車如果超重會告訴司機超載的數字。還有就是當搬運工裝貨時,汽車會告訴他們怎么安排空間等等。
亟需解決的問題
當然剛才提到的場景大部分還都沒有實現。那么我們需要解決哪些問題來幫助這些場景的出現呢?
首先就是安全問題。計算機病毒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發展,黑客等也是越來越猖獗。不僅損害個人信息,也會破壞國家重要的信息安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也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其次就是標準的制定與推廣。現在云計算架構和物聯網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但是目前市場上各個云服務平臺所使用的技術細節和數據處理方式還有很大的不同。標準化是物聯網發展的根基之一。如果這些平臺不能融合,那么還是沒辦法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
第三就是成本問題。物聯網的意義在于大規模的互聯互通。要想實現這個規模,就需要各種電子設備、傳感設備等。而它們的價格、實施難度也非常關鍵。
最后,云計算中心也需要一定的規模。目前只有少數大型企業有私有云,還沒有較大的公共云。不過這方面正在大力的發展。比如百度云、阿里云、亞馬遜云等都初具規模。
三、小結
云計算與物聯網的結合是互聯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將在3-5年內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相信越來越多的公司、廠家會對此進行關注。與物聯網結合后,云計算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從概念走向應用,進入產業發展的“藍海”。
參考文獻
[1]汪亮,物聯網主要關鍵技術發展簡述[J].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2010(1):15-17.
[2]張冬青,云計算對未來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J].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10(03).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