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晶
10月18日,我全程認真收看了十九大開幕會,深刻體會十九大報告是一個主題鮮明、實事求是、思想深邃、氣勢恢宏、催人奮進的時代宣言,更是一個動員和激勵全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行動綱領。其后,我又收看了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省代表團討論的電視報道,從中我更體會到了他對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開拓發展的重視和寄予的厚望。2011年以來,習近平同志曾兩次到貴州考察工作,對貴州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2013年以來,我用比較多的時間參與到了貴州鄉村建設的工作中,深深感受到當地廣大人民群眾對習近平總書記發自內心的愛戴和崇敬。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作為長期在城鄉建設一線工作的設計師和教育工作者,這次報告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表述引起了我們的強烈共鳴。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011年5月, 習近平同志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傳統村落考察期間,特別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予以關注,了解了傳統手工藝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鼓勵村里的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希望他們把這些民族傳統工藝傳承下去,通過復興傳統工藝及與生產和生活相結合,把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搞得更好。為牢記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十九大召開之后,我結合文化部“傳統工藝工作站”平臺,積極聯系貴州黔西南州板萬村的“繡娘”們參加文化部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針對她們沒有路費的困難,爭取到公益基金會的公益贊助,使得10名繡娘得以有能力去蘇州參加學習培訓,希望這些從邊遠山區走出來的村姑,能在學習中增強她們對民族文化和傳統技藝的文化自信,在未來鄉村建設中發揮傳統手工技藝的再生產、生活和生態保護方面的作用,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發掘出巨大的內生動力。
尊重自然山水、保護生態環境、復興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在實踐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十九大報告指出的: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聯系近幾年我們在貴州的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復興實踐,我更加認識到報告的深刻內涵和指導意義。2013年以來,我們結合建筑藝術專業優勢,以藝術介入鄉村、服務鄉村建設的姿態,先后完成了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補魯村、板萬村的村落改造、遵義務川仡佬族自治縣龍潭古寨的傳統民居改造、興義馬嶺河濕地景觀設計以及兩個鄉鎮的形象提升工作。下一步,我們將在未來鄉村復興的教學、研究與具體實踐中,發揮好十九大報告的指路明燈作用。為了建立中國鄉村建設的學科體系做探索,我們正在組織中國鄉村建設高研班,精心設計課程,組織教學,希望為鄉村建設培養更多人才,為建構鄉村建設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作出努力。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高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