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琪
摘要:對《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的內容進行分析。《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的規劃比以往更加有針對性和著重點,并且國家每五年制定一次全民健身計劃來實施,與“十三五”規劃相結合。在目標方面,為了國民更好地發展,《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對參加鍛煉的人數、全國各類體育健身設施、全民健身內容等方面在之前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還新提出了關于體育社會組織改革、發揮健身的功能、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人群等方面的具體實施方案。
關鍵詞:全民健身;健身計劃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和《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總體目標的異同。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主要是依據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健設第二步戰略的要求。初步建立全民健身管理體制,確立起科學化、產業化、社會化的全民健身體系的結構。努力提高全國人民的健康體質狀況,使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得到確立。《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廣大公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權益,為實現體育強國做基礎。到2015年:要在體育鍛煉參與的人數上得到增加;健身意識要在城鄉居民中得到提高;體育健身設施要更加完善;全民健身的體系要覆蓋到城鄉。《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將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定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更加準確把握新時期全民健身發展內涵的深刻變化,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到2020年,群眾體育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明顯增加;弘揚體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體育文化融入體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過程;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
一、《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與《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目標的異同
(一)《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與《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具體目標中的保留之處
《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要求“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顯著增加”,這一具體目標在《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保留,將“進一步增強”改成了“普遍增強”。這一目標的再次提出,說明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還不夠多,要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來增加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所以在《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要求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35億。這就更加明確具體的對體育鍛煉人數做了新的要求。
根據全國各類體育場地匱乏問題還存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較小,公共體育健身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將《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體育健身設施有較大發展”改成了“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健身。” 又一次的提出,旨在更好的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改善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無障礙條件,提高體育設施的開放率,更好的為全民健身做服務。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將《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的“全民健身內容更加豐富”改為“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供給。”又一次更加具體的提出目標,不僅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還積極培育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休閑運動項目,扶持民族民俗民間傳統和鄉村農味農趣運動項目。
(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與《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具體目標中的更改之處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增加了“發揮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務大局、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鼓勵發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線培訓教育等全民健身新業態。過去我們的認識就是增強體質、強身健體,現在的認識已經超越了過去對體育的認識,現在不光是要健身,還要健心。上個周期我們把全民健身更多理解和定位在體育系統、體育行為,這個周期更多地理解為社會范疇,那么它推動的方式也要通過融合發展,是體育和醫療、衛生、旅游、教育、文化的融合發展。這使全民健身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動力源。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將青少年作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體育活動,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統籌規劃建設公益性老年健身體育設施。”從這兩點的提出能夠明確看出希望以全民健身來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二、結論
(一)《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因為是初步規劃,所以規劃的項目條款很具體、細致。《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和《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都是五年的規劃,和國家“十三五”計劃相結合。規劃時全民健身體系已經初具規模,處于穩定發展階段。規劃的特點是有針對性和著重點。
(二)在目標任務上。為了國民更好地發展,《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對參加鍛煉的人數、全國各類體育健身設施、全民健身內容等方面在之前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還新提出了關于體育社會組織改革、發揮健身的功能、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人群等方面的具體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1]羅旭.我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08(08):81-96.
[2]胡鞍鋼,方旭東.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內涵與發展思路[J].體育科學,2016(03):3-9.
[3]謝正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3(01):86-93.
[4]劉德新,李少龍,任保國.《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目標下構建公共體育服務保障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03):23-28.
[5]楊立超,劉婷,王廣亮.我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發展歷程、存在問題及對策[J].浙江體育科學,2010(02):7-12.
[6]于善旭.論《全民健身條例》對公共體育服務的制度推進[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04):277-281.
[7]胡鞍鋼,方旭東.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內涵與發展思路[J].體育科學,2016(03):3-9.
(作者單位:首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