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昶
在京城,繼“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海淀網友”之后,如今,又有了石景山“老街坊”。石景山“老街坊”來自基層,源于群眾。“老街坊”們自發組成互助會、治安隊、幫扶隊、調解隊等,團結、帶領鄰居們做文明市民,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現在,“老街坊”的內涵正在被石景山升華為一種獨特的模式,一大批活躍在基層社區的黨員干部、志愿者、熱心人,以“老街坊”的身份,辦好了急事,辦成了難事,解決了揪心事,在居民之間架起了“心橋”。
“‘老街坊代表的不再僅是鄰里關系的一個稱謂,而是成為鄰里守望互助、攜手共奔小康、充滿社會正能量的文化符號,更成為石景山區社會治理中的一張閃亮名片,一個戰略品牌。”石景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晉秋紅這樣定義“老街坊”。
居家養老品牌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搭把手、幫個忙,在這種自發式的志愿服務中,包含著“老街坊”之間守望相助的濃濃深情。2013年,石景山區八角北路特鋼社區的老街坊們發現,住在一個社區的老工友、老鄰居離世,因為子女不在身邊或精力有限,辦理后事沒有著落,于是,社區黨員、志愿者自發開展了“臨終關愛”行動,并為離世老人提供一條龍服務。緊接著,又自發成立了愛心擔架隊,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就醫、出門提供幫助。
2015年,石景山區八角街道率先在居家養老工作中,打造“老街坊”養老品牌。2016年,石景山區被確定為國家級居家和社區養老體制改革試點地區,在探索居家養老改革的過程中,石景山區出臺了《居家養老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提出在全區9個街道建立街道“老街坊”養老服務中心及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近千名“老街坊”志愿者在專業機構的指導下參與服務,并將家政、醫療衛生、精神文化等多種養老服務輻射到社區。
“老街坊”社區養老服務的理念,包括:通過提供“生活不離本社區,情感不離本街坊,養老不離身邊人”的便利服務,滿足老人“看得到親人,見得到老友,記得住鄉愁”的情感歸屬和服務需求,構建養老機構、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全面實施滿足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服務需求的“三邊”工程。在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占到戶籍人口27.74%的石景山區,這種“老街坊”居家養老模式覆蓋每個街道,使得“老街坊”作為一個稱謂、一種形式、一群骨干、一項方法,成為全區政治思想和民生家園兩大生態建設的“金字招牌”。
社區拆違 “助推器”
如果說在養老等志愿服務中,“老街坊”還只能算一支“后備軍”,那么,在今年石景山區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中,“老街坊”則真正成為強有力的“助推器”。
為完成今年“基本無違法建設”這一目標任務,6月,石景山區啟動“基本無違法建設社區”百日會戰。隨著拆違整治行動向社區延伸,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力量完成任務困難重重,個別居民對拆自家違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與政府部門有了對立情緒,矛盾沖突日益增多。關鍵時刻,街道、社區動員社區的老黨員、老樓門長、老街坊們挺身而出,不僅帶頭拆除自家違建,還在社區自發開展勸拆、助拆,社區組建起一批“老街坊”勸導隊。古城街道18個社區成立了近800人的“老街坊文明勸導隊”,采取“5+2”“白加黑”的彈性模式走進居民家中,用聊家常的柔性方式對不配合拆違工作的社區居民做勸導,用和諧友善的方式引導居民積極配合社區拆違工作。
家住海特花園14號樓的高大爺,在自家陽臺搭了圍欄,養了幾十只鴿子,一養就十幾年。社區開展拆違百日行動,多次到高大爺家入戶,但都遇到了高大爺的“冷門板”。社區的張先生是高大爺的鄰居,又是社區的老黨員,見社區工作開展遇到困難,張先生不顧腰傷,找到社區的李主任一同到高大爺家,再次做工作。起初,高大爺還是不愿意聽社區工作人員的意見,但是他卻很樂意和張先生說自己的想法。張先生扶著腰,耐心地和高大爺聊著家常,說著說著,吸引了社區的周阿姨也加入到其中,周阿姨、張先生說到社區工作的不容易,也說到社區工作的出發點,聊著聊著,李主任也就加入到了其中,一直態度強硬的高大爺開始聽起了主任的意見。“行了,我明白了,你們下午來找人量尺寸吧。”高大爺最終同意了社區的意見,拆除了鴿子棚。
截至9月中旬,全區近700個“老街坊”第一時間拆除清理了自家私搭亂建,同時,以“老長輩、老同事、老朋友、老工友、老鄰居”的身份,帶動近2000戶居民配合拆除自家的私搭亂建,快速形成了以點連片的帶動效應。目前,全區共拆除清理社區違建8173處、面積 139375平方米,拆除地鎖5453個,建綠植31803平方米,改造車位1008個,清理廢舊自行車5508輛。
社區建設“智囊團”
“老街坊”不僅是社區環境的“守護者”,也是未來社區的“設計師”“智囊團”。8月22日上午,在“暢想之八角北里社區服務群眾微創意征集大賽”活動上,八角街道20多名“老街坊”踴躍發言:“我覺得弄個晾被桿很實用,晾被桿也是特殊的景觀,”“我覺得應該給小區的那個亭子起個名字,要不就用小區的名字?”像這種集聚才智的“老街坊”議事會,在石景山區有151個。
八角街道通過“老街坊”議事會,集思廣益,針對拆違后的土地利用出謀劃策,實現社區共商共治;老山街道探索成立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施行“五步訪民情、六方促協商”工作機制,通過暢通議題收集渠道,規范議事規程,確保社區促提升方案合理合規;蘋果園街道的“老街坊”,協助街道和社區摸清違建數量及權屬,建立詳細的違建臺賬。違建拆除后,又在征集大多數居民意見的基礎上,由議事會討論決定社區拆違后空地的具體用途。
晉秋紅介紹,今后,石景山的區、街重大決策及協商議事會議將邀請“老街坊”代表列席、旁聽或參與;街道人大、統戰工作也要與“老街坊”緊密結合。社區便民工程、環境提升工程、民生家園建設、黨建統領服務群眾等項目,要組織“老街坊”參與征集、協商和監督。
在石景山,“老街坊”這個開放的組織目前已經有近10萬人,石景山區也正在統一“老街坊”標識,在各社區懸掛統一的“老街坊”社區議事會、“老街坊”樓委會、“老街坊”養老驛站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