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世界范圍內政府改革運動的興起以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打造一個有限政府,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己成為我國行政改革的重要內容。鑒于有限政府的理念在實踐中的表現主要集中在政府權力的運用上,且權力是實現改革目標的最直接手段,因此,本文以規范政府權力運行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主要采用各種方法,在借鑒西方有限政府理論的基礎上,從中國政府的行政改革實際出發,把理論研究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探討如何構建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意義上的有限政府。嘗試為深化我國行政改革,提供一種理論框架和實踐模式。近年來經濟、社會的轉型導致多元利益需求凸現,如何將中國有限政府的構建與政府權力的規范置于一個多元利益框架內進行強調,政府與社會互動,權力與權利并重,真正實現政府與社會的共同治理,共同發展,這正是本文要進行的探索。本文同時指出,建立有限政府是一項較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來共同關注。
關鍵詞:有限政府;權力清單;權力規制;政府運行
一、有限政府理論的起源
(一)霍布斯
有限政府理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自由主義思想家霍布斯那里,在他主張主權者極權思想的背后隱約地透露出一些有限政府理論的淵源。英國偉大的自由主義思想家霍布斯以其著作《利維坦》聞名于世,他為有限政府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礎。霍布斯認為,人性本惡,權勢欲是人類共有的普遍意向,而人常在自己內心欲望的驅使下,使激情凌駕于理性之上。因此,“人對人像狼一樣”的自然狀態便不可避免,這種狀態必然導致“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這種戰爭狀態使社會混亂、產業無法穩定,“最糟糕的是人們不斷處于暴力死亡的恐懼和危險中,人的生活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正是基于這種人性觀,霍布斯指出為了避免互相為戰的自然狀態,人們需要政府,任何形式的政府都比沒有政府強。
(二)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也是基于對“人性”假設而演繹出“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兩大理論前提。斯賓諾莎指出,在自然狀態中,個人力量的大小決定了個人權利的范圍,每個人都有為其所能為的最高的權利,個人之權達于他的力量的最大限度。因為在自然狀態下,沒有共同一致承認的善惡標準,“每一個人必然追求他所認為是善的,避免他所認為是惡的。”人們不服從法律,也不服從任何他人。
二、有限政府理論的特征
(一)有限政府是法治政府
法治的作用在于通過公平、有效、獨立的司法,以確保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確保政府沒有逾越其特定的行動范圍。因此,有限的政府必定是守法的政府。全能政府模式下,民眾心須守法,但政府有條件可以不守法有限政府模式下、人民必須守法,政府更必須守法,也有條件守法。這是因為職能和權力的有限使政府可以不守法的機會與條件大大減少。在有限政府之下對政府濫用權力的傾向不再聽之任之,而是用法律和分權制衡的手段把政府的活動和職能限制在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上,督促政府去保障,而不是去侵害人們的生命權、財產權和自由權等基本權利和自由。
(二)有限政府是有效政府
有限政府并不是要削弱政府的職能。相反,有限政府原則吁吁一個負責而有效的強政府。有限政府是價值手段,有效政府是發展目標,有限政府是有效政府的前提。政府在其職權范圍內盡職盡責,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作為,在公權之外的其他領域,政府不要管也不該管。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有限的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做好分內的事,履行政府應有的職責。這樣,對于政府而言,有限性和有效性獲得了統一。
(三)有限政府是服務型政府
我們所建構的有限政府最終價值取向是建設成為服務型政府,把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這與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概而言之,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建構有限政府,改變政府無界管理的舊格局。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市民社會的強烈呼聲,也是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舉措,才能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真正地體現在政府的行政行為當中。
三、建設有限政府的意義
(一)有限政府建設與政府權力規范應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
如果政府職能未轉變,一些機構或人員即使一時被減下,遲早也會以不同的面目重現。在現如今我們國家的政府運行模式中,必須要將政府內部人員的行為規則、職能權限、責任范圍等明確劃分,建立權力清單,實行“三定”方式,讓每一個單位、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明確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二)有限政府建設與政府權力規范應注重多元利益需求
基于我國行政與經濟體制的現狀,以及隨著對于建設有限政府實踐的不斷深化,人們逐漸認識到了改革要實現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從統治向治理善治的轉變、從控制向服務的轉變,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以及政府與公民個人之間的關系。但是以前的改革實踐,無論是政府機構調整還是職能轉變,都是以政府內部行政權力的調整為核心進行的,沒有體現權利的實現和保障要求。比如,以往的歷次機構改革的方案均由中央制定,地方政府無法參與,表達自己的意愿,因而在地方上推行時遭遇變相抵觸也就不難想象。家庭承包制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非公有經濟發展的實踐己經證明,微觀經濟活動的決策權力從政府走向民間將帶來巨大的活力。行政法治的核心問題是政府權力與行政相對人權力的合理配置,政府權力的調整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公民權利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徐邦友.政府的邏輯:現代政府的制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王怡.憲政主義:觀念與制度的轉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何勤華、張海斌主編.西方憲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4]張千帆:《憲法學導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
[5][英]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
方天宇(1994—),男,漢族,安徽舒城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