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環境處于危機之中,環境法在承載著保護環境的責任下誕生與發展起來。環境法借于法律的手段來保障生態文明的發展追求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是環境法的價值體現,同時,環境法的最基本理念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平衡共存。環境法的價值體現與以往的法律截然不同,環境法的價值追求是多面性的。環境法以保護環境為首要目的,并且,不斷地尋找能夠保證在生態環境、精神、經濟和諧共存下的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關鍵詞:環境法;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
一、環境法的價值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
(一)環境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我國,相對于政治、精神、物質文明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還遠遠不夠。目前我國的國情是資源分配不均且匱乏,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生態系統退化情況明顯,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生態文明建設要從三個方面抓起,其中杜絕浪費資源是重中之重。近幾年來,我國一直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發展遺留問題,其中環境污染嚴重是最重大的幾個問題之一。
(二)環境法的價值追求
在法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法的價值都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法學家們不斷的對法的價值進行論證和批判,以確保法有適用于這個時期的價值。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環境法給予保障,而生態文明同時也深刻影響到環境法的價值方向。研究生態文明如何更好地發展起來,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環境法所要追求的價值和目標方向,環境法的價值體系由多方面價值組成。
1.環境法的正義價值
環境法主要把正義作為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同時與秩序、利益等相互融匯作為環境法體系的基本內容,而具有終極性價值的是正義價值。促進全國人民都擁有善德和正義是法律的最根本意義,法是伸張正義的途徑也是正義的方向,法的存在意義也從正義價值中得以體現。
2.環境法的秩序價值
秩序是構成環境法價值體系的基礎價值,每條法律都是將實現某種秩序價值作為目的,法的正義價值若要彰顯出來,需要秩序價值來實現。法律規范提供了良好的秩序狀態,理想的秩序需要利益調制來完成。秩序要適應生產方式,需要體現出社會正義和公正。人類社會作為法的誕生、進化的場景,法的屬性確立了法的秩序價值是其他價值的基礎。如果不存在法律秩序,法的生存及運作將會失去保障并受到威脅,法治將無法實現。
3.環境法的利益價值
利益同樣也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價值。從古至今,人們之所以盡可能的去爭取一切可能爭取到的事物,一切都源自于利益。從根本上來說,環境法所確立的目標就是正義、秩序、建設生態文明高度統一。
二、環境法正義價值的多面性
環境正義是環境法的正義表現,正義是法律最核心的追求。不同主體在參與有關環境方面的事務時,被公平對待,即為“環境正義”。公平對待表現為忽略年齡、性別、國籍等差異,擁有公平參與環境方面事項的權利。環境正義主要就是調整和管理主體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滿足主體所需的生存條件基礎。結合建設生態文明和現實環境問題特點,追求環境正義要從以下兩方面抓起。
(一)代內正義方面
代內正義表現為,忽略性別、年齡、身份、國籍、社會地位等差異的同世代內的人擁有平等的公眾參與、享有權利義務、獲取資源信息等權利。代內正義主要包括的正義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以及地域與地域之間的正義問題。
(二)代際正義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實質和廣泛意義上的環境正義。代際正義是指為后代人保存資源,維持利于人類生存的環境狀況,保障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一些國家將代際正義思想融于國家法律之中,生態文明與傳統的文明形態不同,生態文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與發展,更具遠見卓識。
三、環境法生態秩序追求
(一)生態秩序的定義
秩序是一種平衡狀態,在內部建立。自然秩序是自生自發建立起來的秩序,而社會秩序由人創造出來。秩序性質有如下幾點:一是對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限制力度;二是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是可以相互補充和影響的;三是表明人們某些生活方面具有一致性;四是體現出人們行為可以進入某種平衡穩定的狀態。法律秩序是多種秩序形成中的一種,它作為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某些方面作為指示文明進程的儀器。
(二)達致生態秩序的措施
法律秩序的含義是人們之間的關系要遵循行為規則,這些規則又相應的產生了文明秩序,生態秩序也要依靠法律規則來實現。在傳統法律之中很難能滿足生態文明的要求,所以要建立相應的環境法規則。確立環境法的目的就是要發展生態文明,制定生態秩序規則,適應于目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培養生態秩序意識對于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十分有必要,要加強對人們意識層上的培養,有益于提升人們的生態意識。
四、環境法多重利益尋求
(一)人與環境利益關系
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就是利益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多種多樣,對于人類來說,環境資源的利益關系可以表現為:經濟利益、精神利益、環境利益。而從傳統的利益法學派角度來分析,又分為以下幾類:社會利益、公共利益、個人利益。人與環境資源具有多種屬性關系,當這些關系之間產生碰撞時,如何取舍和解決是環境法需要研究的,也是從法律上來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
(二)環境法調節利益的方法
法律制度需要選擇性的利用一些法律工具來維護生態秩序,首先,要承認個人或社會的特定利益,需要確定一個法律承認的范圍,要盡可能的獲得范圍內的利益。對于多種利益如何進行取舍,環境法給出了明確的指示:將利益分類,按照高低層次和迫切需要程度來將利益進行排序和劃分。然后,設置環境法制度,按照一定的順序保護利益,實現利益。最后,本該被保護的利益無法實現或被侵犯時,可以利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利益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吳賢靜.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法的正義追求[J].時代法學,2013
[2]吳賢靜.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法制度創新[J].江漢大學學報,2014
[3]吳賢靜.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法的價值追求[J].吉首大學學報,2014
[4]王樹義,周迪.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法治[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
作者簡介
王習習(1989—),女,漢族,山東滕州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