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珊
內港曾經是澳門最為繁華的地方,鱗次櫛比的碼頭、包豪斯建筑風格的沙梨頭水上街市、騎樓特色的臨街建筑等等,再現了昔日內港渾然天成的樸實感和歷史久遠的積淀感,漫步在石子小道上,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波光粼粼的水道沿著整個內港,令澳門散發出溫暖親切的感覺。
風光一時 大隱于市
避開新馬路的喧囂繁華,往內港方向走去,第一感觸就是古樸,路過的德成按,現在已成典當業展示館,折扇門、老板視察大廳的天窗、古色游廊,是澳門經典建筑的集合。再往前幾步到達的馬路口,遠遠就能看到“1948 PONTE NO. 16”幾個大字,這便是16號碼頭。建于1926年的16號碼頭坐落于巴素爾打古街,是內港的大碼頭,這里曾是盛極一時之地,車水馬龍,運作日夜不停。而今一切繁華不復,倒是“16號碼頭”的標志仍鑲嵌,因此也就成為重新建設的核心,現在成了離新馬路最近的十六浦。“浦”字可解釋為“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用來形容內港,十分貼切,“浦”字又是葡文名稱“Ponte16”中“Ponte”碼頭的音譯。現在的十六浦是由12號碼頭至20號碼頭改造而成,古老鐘樓是十六浦的中心點,400多年前葡國人就是在這里首次登陸澳門。明朝嘉靖13年即1554年時,葡萄牙人獲準在澳門經商時,就有媽祖閣,人們也經常按這樣的方法來推算媽祖閣的歷史,而媽祖閣又與澳門人出海謀生的祈求信仰息息相關,所以一般將內港的歷史與媽祖閣的歷史聯系在一起。
在1751年出版的《澳門紀略》一書中所記載的澳門地圖上,可以看到在200多年前,由媽祖閣至青洲,大多區域都是大海。一直到1850年下環街開始填海,把近媽祖閣附近的凹下去地區填平,1866年又開始填海至馬路中部。內港的第一個碼頭是建于1890年的1號碼頭,是政府船塢,位于媽祖閣前面,碼頭建筑上面刻有葡國國徽,當時主要用來修理政府船只,在上世紀30年代曾制作大量木船。1923年至1926年期間又擴馬路,由1號碼頭到沙欄仔,建有22個碼頭,主要來往省港澳客人、貨船?,F在還能看到的5號南光碼頭,右面是亞洲汽水廠,創辦于1949年,在上世紀50、60年代風靡一時。而3號碼頭港務局航海學校和5號碼頭之間是臨時漁村。在過去時常穿梭著水上的士,現在已經寥寥可數。
1948年至1951年內港又修建沙欄仔至沙梨頭的23號碼頭至35號碼頭,走貨船、漁船等,1968年,又建成造船子弟學校,才成內港現貌格局。
在過去35號碼頭至青洲,以造船廠和杉木店居多,全盛時期有造船廠30多家。造船業曾是澳門二大工業之一,另一個是炮仗業。內港的一些碼頭就是炮仗公司的專用碼頭,因為1928年臺山炮仗廠大爆炸之后,炮仗業要搬至離澳門半島較遠的離島,所以工廠每天用船接送工人上下班。益隆炮竹幾個字早已斑駁,留下的卻是澳門曾經兩大工業的傳說。
可以說,內港在一定程度上與澳門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由于這一帶都是碼頭,所以也帶動了許多酒店行業的發展。現在在下環街附近還能看到為數不多的船具五金店,大多已經改行成為汽修店,最后的船櫓店也在河邊新街結束營業,蠔油店的招牌在內港隨處可見。16號碼頭對面就是建于1888年的李錦記。那附近有許多由海產品衍生出來的行業,例如蠔油店、海鮮加工店、冰凍設備等。
在陳偉輝先生所繪成的《澳門風情水墨記憶》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魚桶”這個頗具漁民文化特色的物件,在舊時沒有制冷設備,打撈上來的魚只能放在特制的大魚桶里,以冰塊保存,昔日河邊新街一帶常常能看到漁民搬著大大的魚桶,在孩子眼中就像是在玩雜耍一般有趣?,F在技術先進了,大魚桶也逐漸不再使用?,F在的5b2號碼頭“捷安冰廠”仍然在繼續營業,運送冰粒冰片的小貨車上午八九點就停在門口,等待著往各處送貨。
內港碼頭的不斷地修繕添置,并賦予累積的精神情感,才有了現在的氣度。內港幾乎串聯起了澳門半島的經典景點,拐進一條小巷,就能探尋復古的建筑,傳統的習俗,或是生活氛圍。這么長時間以來,內港倒成了澳門歷史人文的縮影。
浮光掠影 城市縮影
除了用碼頭編號為線索來探尋內港的歷史與發展,還可以用街巷的劃分和古建筑的保育來了解內港的過去。昔日內港由北灣和淺灘組成,媽祖閣至沙欄仔稱為北灣,沙欄仔至青洲稱為淺灘。北灣包括1號碼頭至司打口的河邊新街,司打口到新馬路口的火船頭街,火船頭街到十月初五街盡處交界的巴素爾打古街?;鸫^街一帶,是早期內港最興旺的地方。淺灘則包括十月初五街到船廠巷的沙梨頭、船廠巷到青洲的提督馬路,就連曾是澳門最繁盛的商業中心之一的福隆新街,也是內港繁盛時期所帶動的街巷。
何泰安所著的《內港今日》中寫到內港沿途有7大古廟和眾多古建筑,其中最為人所熟知有1號碼頭附近的媽祖閣、港務局大樓、32號碼頭的沙梨頭水上街市、鴉片屋、下環街土地廟、花王堂、沙梨頭土地廟、蓮峰廟、觀音古廟、普濟禪院、得勝公園、塔石、東望洋燈塔、山頂醫院、加里欄兵營(花園)、鄭家大屋等等。經過時間的浸潤和演繹,它們被添上一層故事性的傳說色彩,也更令人著迷。
在數百年間,內港中的建筑經歷過1622年葡荷大戰、1874年甲戌風災等,1874年建成的港務局大樓在建成當年就受災,1888年時便計劃重建,后經1930年、1950年多次修建才成現狀,此等各種,更是命運多舛。看如今內港,不同的建筑風格在這里水乳交融,儼然組成一座澳門建筑和生活的博物館,已經很難想象它過去所經歷的種種。
這里傳統并且妙趣橫生的建筑也是藝術與靈感生生不息的來源。
2016年年底對外開放的沙梨頭圖書館,便是由內港特色騎樓建筑所改造而成的。圖書館所在的位置原本有7棟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舊建筑,風格富有昔日內港沿海的特色,采用“騎樓式”的設計,騎樓建筑是歐陸與東南亞地域建筑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類似的建筑物在澳門已為數不多。澳門文化局將其活化為圖書館,一樓閱讀空間的墻上還以窗花、門框為裝飾,除了可以增加城市閱讀空間,還能在維護歷史建筑時,讓更多人認識澳門的歷史。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舉動也是在更新內港的環境。

歷經歲月的洗禮,以前被稱為是漁村的內港,早已自成一派獨特的氣場風韻。內港光芒漸淡,就連很多年輕人都說不清它的過往,只知道它是與珠海一水相隔的地方。有人說內港如今更像是一個保存澳門懷舊記憶的地方,其實不然,古樸有古樸的意味,氣定神閑,不為所動。內港也在往昔的熱鬧和余暉中重生,400多年的歷史、100年的碼頭、80年的建筑,眾多已經式微的行業……這些都是內港所給予城市發展的肥沃土壤。在內港,能看到澳門歷史的人文縮影。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里,內港就如最美花尾渡,承載昔日美好駛向它方,活在每一個澳門人的鮮活記憶當中。
不同的澳門人,對內港地理區域的定義都稍有不同,但在游客心目中其實并不重要,就像大多數人只記得澳門的什么街道有什么標志性建筑一樣,內港的區域,簡而言之就是澳門沿著海邊一帶,有舊碼頭痕跡的街道和社區。來過澳門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踏足這一片區域。因為內港不但仍然保留著昔日的碼頭風光,有著入夜才人聲鼎沸的海鮮大排檔,或者是各種各樣隱匿在街角的世遺,更重要的是,這里是遠離澳門紙醉金迷大賭場大酒店和繁華之地的靜謐社區,是最不像澳門卻又最接近澳門的心臟地帶。
很多文章有細說過內港的景點和散步地,如已經喪失原本功能卻仍原貌呈現,身上自帶唏噓氣息的舊政府船塢和大豐倉碼頭。舊政府船塢曾經誕生了第一艘屬于港務局的木制快艇“氹仔號”,大多數報道只記載了歷史卻忽略了近況,如今這座保留完整的葡式黃色建筑基本已經荒廢,斜體船塢被用作民政總署停車場,辦公室也已經人去樓空,只余下一聲嘆息。而大豐倉碼頭其實是眾多內港碼頭中的8號碼頭,上世紀50年代,葡萄牙總統到澳門時,他的船就??吭?號碼頭。大豐倉碼頭因其獨特外形而備受游客青睞,不少人專門到荒廢的倉庫外墻拍照,既然它與如今的“大豐銀行”同名,顧名思義便知曉是富商何賢作品,建筑設計出自名家何光之手,略帶裝飾藝術風,中西結合,是二十世紀中葉,內港作為商貿船運樞紐繁華的又一見證。當然,提到內港不能缺少如今仍然熱鬧的十六號碼頭——十六浦,以及屹立不倒的大寶號——李錦記和同善堂,從這些文化保育點,至今仍能從中窺探幾十年前的生活點滴。
然而,內港的秘密豈止這些?
藏在巷弄里的黃金歲月
內港的黃金歲月藏得很深,從那些現在名聲在外的街巷就能尋得一些蹤跡。例如,被用在膾炙人口的港劇中的“十月初五”。十月初五街也算是傳統的內港社區,在澳門,有三條十月初五街。但是你知道為什么是十月初五嗎?原來,十月初五是指西歷十月五日,1910年10月5日是葡萄牙人民推翻國王曼奴埃爾二世,結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日子,也就是葡萄牙的國慶日。當時葡國人決定在澳門找一條繁華街道紀念國慶日,于是選擇了這條街(原名泗孟街,粵語:試萌),因為對中國歷法不了解,以為西歷十月五日就是中歷的十月初五,于是得名。
現在位于內港的十月初五街,每年都會舉辦懷舊市集和藝墟,而這些聚集著澳門藝文愛好者的活動,正是為了呈現當時內港生活沸騰生態,讓更多年輕人可以在休閑玩樂的同時,去了解內港的歷史。
一個美麗的誤會,變身一條最繁華的街道,街道上有時代巨輪滾過的種種痕跡,泗孟之名源于沙欄仔附近的“泗孟碼頭”,街道是因為這個內港碼頭得名,泗孟這么難讀的名字,原來又是葡文翻譯所得。碼頭的原名叫Cais do Simao,以紀念碼頭建筑工程師Simao Joaquim Botelho,Simao音譯就是泗孟,但是現在這個碼頭已經拆掉,所以唯一能證明它存在過的證據,就是十月初五街上的一些小橫巷的牌子,如皇子街(Ruo do Infante),下面就清晰標明了碼頭的名字。從街道名字看昔日內港繁華的例子,還包括一條叫新國王街(Rua Nova del Rey)的街道,在葡萄牙,就有一條同名街道,是里斯本最繁盛的商貿大街,而這條如今隱藏在十月初五街里的舊街,正是當年葡萄牙人形容內港繁榮的又一佐證。
街市,是內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十月初五街前身是南京街市,當年開設的南京戲院曾經座無虛席,好不熱鬧,后來因為要修建了水上街市(正是如今關閉重建中的沙梨頭水上街市),南京街市才被取消,要看昔日舊址,可以前往澳門工聯大廈。而唯一保留下來的,是在如今十月初五街北端水雞巷(Travessa das Galinholas)巷口的古舊破落牌坊,牌坊文字已經剝落,當年這里曾有一個沙欄仔街市(Mercado do Trarrafeiro)是本地居民買肉類、水果和海鮮的集中地,都已難尋蹤跡。
更新中的旅人??空?/p>
內港在鼎盛時期,既然是商貿往來重地,除了集中本地人的街市,還有很多古舊的小型酒店,是當年的外地商人暫時落腳地。
舊塢新生,如今這一塊,仍有很多保留原貌的舊式酒店,但也有老屋換新顏,或者干脆是全新筑建的精品酒店,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住宿可能性。像是位于內港司打口(又稱柯邦迪前地)的新新酒店(Best Western Sun Sun Hotel)就是一個很好詮釋舊屋新顏的代表。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小型精品酒店,竟然出自葡萄牙建筑大師,曾獲普利茨建筑獎的阿爾瓦羅·西薩(Alvaro Siza)之手,這位年過八旬的一代宗師,在2014年親自來到澳門,為這個小型酒店的翻新設計立下汗馬功勞。西薩和澳門有很深的淵源,上世紀80年代,他曾經為外港碼頭新填海區提供城市規劃方案。新新酒店曾經是一家歷史悠久的三星商務酒店,被企業家關恩賜收購后,他三顧茅廬前往波爾圖尋求西薩“出馬”,終于打動了老人家的心,同意前往小城與建筑師卡洛斯·卡斯唐西里亞(Carlos Castanheira)合作,主要對酒店內部進行改造。小小的房間被充分利用起來,落地玻璃窗飽覽澳門舊城和碼頭美景,紅色和白色為主的家具倍添家的溫暖,還有不少伸展和休息的區域,可以讓你懶洋洋癱在室內仍可享受陽光,這其實非常葡萄牙。
而對于窮游的背包客來說,在五星級酒店十六浦索菲特酒店一街之隔處,就有另一個廉價的選擇,來自新加坡的連鎖精品酒店品牌——五步廊。它同樣是擅長把舊旅社翻身的精品酒店,新加坡的店都開在鬧市區,總共有五家,澳門內港的選址是其海外第一分店。酒店雖小,但是現代感十足,干凈整潔,在澳門這樣大酒店林立的地方,可算是學生哥旅游者的福音,房間空間不算少,以純白家品和紅木家品為主,僅有20個房間,但是在澳門酒店房價高企的時間,它可算是當中的一股清流了,唯一不便的是,沒電梯,如果提著大箱子,就要慎重考慮。
內港有太多等待你去發掘的好故事,不同人的眼里有千百個內港,這是生活在澳門大半輩子的老人家常說的話。找個好春日,來內港慢慢走,或者你可以發掘出更多的內港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