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群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近四十年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卓越歷史,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小康社會的卓越歷史。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步戰略目標,走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用一百年甚至幾百年時間走完的路。今天,回顧和梳理一下這一歷史進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
一、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小康
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是要徹底改變鴉片戰爭以來被動挨打的狀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中華民族再次進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的最大愿望,許許多多先進人物為之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嘗試和奮斗,但是在中國共產黨之前,沒有人對民族復興大業真正提出過正確的全面的途徑,更沒有人提出過切實的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
真正提出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和目標,并真正開啟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是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創立新民主主義理論,成功地指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并且正確回答了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業國家在民主革命勝利后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特別是指出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工業化,變農業國為工業國,從而使中國的現代化由空想變為現實。
新中國的成立,為國家大規模進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條件。1954年9月,毛澤東、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即用七個五年計劃也就是到20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對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但是,客觀地說,限于對現代化的認識,當時提出這一目標特別是作出這一時間安排的客觀依據是很不足的。加上后來由于各種原因,黨從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發展到指導思想陷入“左”的錯誤,使這一目標的實施遭到嚴重挫折。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經濟雖然仍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經濟體系也構建起來了,但是基礎薄弱,比例失調,特別是人民生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甚至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鄧小平清醒地意識到,到20世紀末中國要實現國際標準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在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或稱現代化的“中國標準”,這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美元的小康目標。
小康目標,是一個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的目標。我國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了這一目標,實現了中國標準的現代化階段目標,兌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諾言,也圓了中國人民的一個世紀夢。
小康目標,當初只是一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標。1985年3月,鄧小平在實地考察后對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率先達到經濟小康目標后的社會狀況進行分析和概括,提出了一個新的發展目標,這就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目標是一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發展的目標。第一,小康社會是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社會;第二,小康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時發展、進步的社會,“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1〕;第三,小康社會是走向共同富裕、公平和諧的社會。
小康社會目標,將人們傳統的社會理想同現實訴求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體化,勾勒出了一個讓人們可近可親的社會遠景圖。這一目標,是一個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凸現了中華民族追趕先進的雄心壯志,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建設美好國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一目標,又是一個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的戰略目標,立足中國國情,找準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起點和現實基礎。
小康社會目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戰略目標。它的提出,打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與時俱進、從中國實際出發確定中國現代化建設長期戰略和目標的廣闊思路。正是在醞釀小康社會目標的過程中,鄧小平又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使中國現代化建設第一次有了明確而切實的發展戰略、目標和時間表。進入21世紀之后,我們黨立足現實、著眼未來,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拓展和深化了小康社會目標和“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二、開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歷來都是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及時提出明確的、富有感召力的目標,并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20世紀末,我國基本上實現小康目標,實現了“三步走”戰略部署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但是,中國共產黨沒有急于部署將第三步即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作為直接的發展目標,而作出了一個新的戰略安排。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明確宣布“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2〕,并明確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3〕的新的奮斗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開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進程和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的實際情況確定的。到20世紀末,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平均水平跨入小康,長期以來困擾人民的溫飽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世世代代小康生活夢想終成現實。但是,從大的社會發展階段來看,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面貌發生的變化還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段性變化。特別是,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的小康水平,不僅是低水平的小康,而且還是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這樣一個基礎上,要達到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仍需要經過分階段、長時間的努力。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要鞏固提高已經達到的小康水平,并將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變為高水平的、比較全面的、發展比較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中國必須經過這個階段,在更高的起點上努力實現在21世紀中葉達到第三步戰略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有著具體而豐富的內涵和任務要求并且不斷發展的目標。中共十六大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而且明確提出了綱領性要求:發展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繼續高揚改革開放的旗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時代在不斷前進,實際情況在不斷發生深刻變化。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依據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約束、社會轉型出現的新特征以及國際環境發生的新變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進一步充實、完善和深化了十六大確定的目標,作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的新部署,構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增強針對性,突出了這樣幾個方面的要求:一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的實際情況,確定要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二是順應人民政治參與的新期待,強調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強調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四是為了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狀況,強調要加快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五是為保護生態環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
實踐證明,中共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到十七大形成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體系是完全正確的。在這一目標的鼓舞下和這一目標體系的指引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進,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不斷邁上新的臺階,不斷地為在21世紀中葉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新的堅實基礎。
三、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了決定性階段。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莊嚴的承諾。中共十八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并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特別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在目標導向上,把解決“三不”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著力點;突出深化改革開放的要求,強調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定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制度保障;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且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標要求。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了深刻而生動的闡述,重申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并且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4〕。為實現這一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立足實際,確立并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確立并積極推進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引領,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三大戰略措施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整體部署,推動興起新一輪改革大潮。各個領域改革不斷提速,改革舉措出臺的數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重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加強法制建設的專門決定,明確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并為貫徹這一基本方略提出和實施一系列切實的戰略措施,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供有利的法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對黨自身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直擊積弊、扶正祛邪,黨風政風呈現新氣象。
以上所述,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和保證。到2015年,我國按計劃圓滿完成了《十二五規劃》既定的各項任務和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家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從各方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2016年到2020年的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時跨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歷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歷史時刻。”〔5〕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全面的戰略部署,發出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沖刺的新的動員令,并領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三五”規劃全面檢視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問題,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包括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創新驅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這些新的目標要求,鮮明地貫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核心詞,這就是“全面”:覆蓋的領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應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應是惠及全體人民、造福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應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包括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這些目標要求,鮮明地體現了人民群眾新的期待。今天,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愿望,不僅要縮小城鄉和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還要縮小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今天,實現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一般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不夠了,而且要努力創造和提供適合人自身全面發展需要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境。
“十三五”規劃,不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而到位的目標要求,而且提出了全面而到位的戰略舉措。特別是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些新的發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成為推動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引領和保證。創新發展的理念,突出了發展動力的重要性,回答了怎么樣保持并增強推進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問題;協調發展的理念,突出了發展最重要的目標要求,同時又回答了怎么樣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手段和方法問題;綠色發展理念,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角度,揭示了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推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樹起了新的方向性目標;開放發展的理念,突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推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必要的途徑;共享發展的理念,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為推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根本原則。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社會。從提出小康目標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接續奮斗,千年理想即將成為現實。中華民族將全面邁向現代化,古老的中華文明將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1,14.
〔4〕〔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11.
(責任編輯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