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由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學術研討會在山東萊蕪召開。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揚勇、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向紅等出席研討會并講話,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會長楊勝群主持研討會,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唐洲雁、山東萊蕪市委書記王良出席研討會并致辭,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副秘書長、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龍平平做會議總結。包心鑒、商志曉等知名學者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七十多位理論、宣傳工作者出席會議。
與會學者圍繞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這個主題,著重從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兩個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交流,產生的學術成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從學術研究角度,深入研究探討了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重大意義
與會專家學者對六中全會的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大家一致擁護十八屆六中全會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家認為,六中全會就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和歷史擔當,對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力量,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揚勇指出,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是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從黨、國家、軍隊、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明確習近平總書記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十八屆六中全會將因此而載入史冊。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和歷史擔當,對于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向紅認為,這次全會聚焦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審議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制度規范。這次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們黨完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整體部署,有力地增強了改革發展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協調性,將從根本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丁俊萍認為,全會勾畫了新形勢下加強和規劃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路線圖,明確了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遵循、重點所在、首要任務、根本保證、重要目的、主要內容、根本要求、制度保障、組織保證、重要內容和載體、重要舉措和重要任務。全會在具體闡述相關內容過程中,融入了不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觀點,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論述,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要創新。
二、以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系統梳理了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經驗和特點,深入研究探討了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全面從嚴治黨是六中全會的主題,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新的重大決策,是我們黨的建設必須緊緊扭住不放的任務和目標。與會專家以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著重從加強和規范黨的政治生活、加強和規范黨內監督兩個方向,結合新的社會實踐和黨內突出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了全面從嚴治黨的任務、路徑、要求、規律、辦法等實際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術觀點,形成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與會專家學者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給予了高度評價。大家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到新的戰略高度,將思想建黨與制度建黨結合起來,將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結合起來,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凈化黨內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斷增強,贏得了黨心民心,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為: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指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重點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關鍵是高級干部,特別是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組成人員。明確這一點很重要,不僅有利于凝聚黨心民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而且堅持以上率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豐富發展了我們黨在加強自身建設中積累的重要經驗,體現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客觀要求,是解決執政黨建設的根本治黨之策。他提出:堅持以上率下,抓好高級干部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經驗和重要任務;改革開放對堅持以上率下,加強高級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上率下,抓好高級干部隊伍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新經驗;面向未來,面對挑戰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關鍵在高級干部。
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包心鑒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度治黨的重要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抓住根本問題和要害問題全面從嚴治黨,凈化優化黨內政治生活,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六中全會通過的《準則》和《條例》,把黨的制度建設和深化制度建黨推向了一個新的理論和實踐高度。堅持和深化制度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之策。
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副主任熊亮華在研討中分析了十八大以來黨的作風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韶興集中對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談了幾點認識。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商志曉探討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深化發展的幾個熱點問題。山東社會科學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楊金衛認為,全面從嚴治黨是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一貫方針和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理論的又一次升華,是對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規律和治國理政規律的新探索新認識,開創了黨的建設和從嚴治黨的新局面,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思想、理論和實踐上的新飛躍。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科社教研部主任田恒國在發言中提出區域化黨建是適應社會結構變遷和黨員變化,加強社會領域黨的建設工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新理念和新機制,這種模式契合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全面”、“從嚴”和“治黨”三個方面的核心要素,有利于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功能的全覆蓋。
三、緊密聯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研究探討了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現階段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主要方面。與會專家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為指導,結合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從不同的視角對現階段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一些要點、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趙周賢認為,應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新要求,這需要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堅強保證,對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對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的素養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創造更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書俊認為,小康社會由“建設”到“建成”,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客觀上形成了解決現實經濟社會矛盾的倒逼機制,要認識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目標任重道遠,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胡學舉認為,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是探索經濟落后國家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創造,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標志著中華民族在新長征的路上由自發到自覺的飛躍,是中國發展之路的跨世紀選擇,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五編研部調研員趙宇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的大邏輯,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部署,為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對確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意義重大。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占才提出,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有的相對獨立的社會形態,其內涵、表現形式、基本構成、主要特色、發展階段、發展去向等,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可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理論支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中國道路”世界意義的彰顯,拓展理論空間和邏輯張力。他從理論維度、歷史維度、結構維度等幾個方面分析研究了小康社會形態的幾個特征,對小康社會形態這個研究命題提出了頗具新意的思考。
此外,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宋貴倫從社會建設的角度,中共廣安市委書記侯曉春從扶貧開發的角度,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沈壯海從文化建設的角度,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四編研部副調研員胡曉青從全民健康的角度,《黨的文獻》編輯部副調研員宿凌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等不同方面,深入論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
四、深入系統地梳理了鄧小平理論與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兩大課題的關系,進一步拓展了鄧小平研究的領域
鄧小平是新時期全面從嚴治黨和確定小康社會目標的倡導者,鄧小平理論是指導我們進行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思想武器。本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自覺地把鄧小平理論與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兩大課題聯系起來,以嚴謹求實的學風和成果,拓展了鄧小平理論研究的領域。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揚勇從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嚴肅黨的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和強化黨內監督三個方面,系統梳理了鄧小平同志的科學論斷和重要思想,指出:鄧小平同志是具有豐富管黨治黨經驗的老一輩革命家,他高度重視黨的建設,一貫倡導并踐行從嚴治黨。他的黨建思想非常豐富,非常深刻,是我們黨的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會長楊勝群通過梳理從小康目標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過程,論證了鄧小平的歷史功績,廓清了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和實際的源頭。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丁曉強從黨的基本路線、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等幾個方面分析論述了鄧小平對執政黨建設思想的重要貢獻,提出: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理論的奠基人,其黨建思想內容豐富全面,時代特色鮮明,體系清晰嚴密,體現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是集前瞻性、針對性和科學性有機統一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
中央文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周錕通過追溯“小康社會”和“從嚴治黨”這兩大實踐的歷史進程,解析了鄧小平治國治黨理念的演變,論證了鄧小平現代化思想的科學性、全面性。
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龍平平在會議總結中指出:本次研討會不僅在研究鄧小平理論方面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果,同時也開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和課題。比如,關于如何加強黨的高級干部,特別是中央層面領導干部的監督的問題;關于鄧小平的從嚴治黨思想,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重要觀點;關于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到本世紀的第三步,應當怎樣規劃,等等。廣大理論工作者,特別是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人員應當緊密聯系新的社會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對一些新的社會問題作出新的科學解答。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論述和六中全會通過的兩個重要文件,為黨的建設和治理指出了新的路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大大豐富了黨的建設的理論,也對黨的建設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視野和課題。黨的理論工作者要在宣傳和維護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的領導核心方面,在宣傳和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方面,在總結、研究和宣傳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新經驗新舉措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多研究成果,為繼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責任編輯付國英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