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松
〔摘要〕綠色化是習近平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思想,是用生態環保的理念指導發展,通過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實現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念模式。綠色化不僅是發展觀和世界觀,也是一種方法論。綠色化包含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的方法論,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對立統一的方法論,包含著有機體的方法論,以及堅持尊重客觀規律性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目的和手段、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相統一的方法論。
〔關鍵詞〕習近平;新常態;綠色化;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1-0120-06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新常態,新常態是我國現階段最新國情。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我國當前及今后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一大邏輯,新常態、新特征也必然對發展有新要求。面對以前我國粗放式發展方式所帶來的自然破壞、生態災難、環境污染以及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高成本、發展手段和目的的本末倒置等問題,為了解決我國當前發展的瓶頸制約問題,習近平提出了綠色化的重要思想,這是實現中國夢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習近平的綠色化思想不僅是破解我國發展難題的發展理念,也是我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本文擬就習近平綠色化思想所包含的方法論進行探討。
一、綠色化包含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方法論
綠色化既是生產力又是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綠色化包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的方法論。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綠色化就是在發展中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所以,綠色化就是生產力,這就是綠色生產力。說綠色化是生產力可以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生產力包含三個要素:勞動者(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實現綠色化就是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是為了增進人的健康和保護人的生命,這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綠色化是在新常態下的高效經濟,是追求清潔能源、循環經濟、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的低投入、高產出的高效益經濟,這必然帶動新的、更高效的生產資料的生產;從勞動對象來看,實現綠色化發展必然能實現對生態的良好保護,這是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和提高生產力的勞動對象,所以說,綠色化是生產力。
綠色化是生產關系,這表現在綠色化所形成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最普惠的公共產品的分配關系和占有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這種關系體現了民生。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和生活、生存和發展,能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這是最廣大的公共產品分配。正如習近平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2〕
綠色化包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的方法論。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來看,綠色化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綠色生產力,實現綠色發展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提供最公平、最普惠的公共產品的所有與分配關系,即這就是生產關系,這是綠色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從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來看,自然的破壞、生態的災難、環境的污染必然導致人民群眾的健康受到損害,這使得已有發展變得沒有意義。同時,這也導致資源的枯竭,使得占有與分配無從談起,再繼續發展也將變得不可能。因為沒有勞動力、沒有自然資源、沒有生態環境的承載,發展就無從談起。這就逼迫生產者必須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方式,這時生產關系的反作用異乎尋常地突顯出來:改變原來的增長模式和發展方式,這就是要實現綠色化。所以,實現綠色化是生產關系反作用的結果。綠色化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關系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在通過改革創新、開放帶動、科技進步等推動國家發展進步的過程中,要從推動生產力發展以增加社會財富為出發點,從推動生產關系進步以改善民生為落腳點,實現兩者的統一。
二、綠色化包含著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對立統一的方法論
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矛盾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對立面之間的尖銳對立會導致兩者的分裂;同時,矛盾對立的兩面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矛盾的兩面實現了向對立面的轉化,矛盾就獲得了解決。從對立和排斥的一面來看,經濟與生態之間是存在對立關系的,這種對立關系造成了一方發展必然以犧牲另一方為代價來實現和達到。要么是犧牲發展為代價來維持生態美麗,這是貧窮的美麗;要么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實現發展,結果是雖然獲得發展,但是卻造成了生態災難、環境污染,這不僅阻礙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可能會抵消甚至毀掉已有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后,為了急于擺脫貧窮落后面貌,我國發展的成就巨大,但是帶來的生態災難和環境污染也極為嚴重。以大氣污染為例,2015年受大氣嚴重污染的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全國有超過六億人深受其害。水污染、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的嚴重程度同樣讓人觸目驚心。這似乎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我國的“重現”,中國該向何處去?這就必須要改變發展的思路、理念和模式,必須要用生態的理念來指導發展,把生態理念融入到發展理念和模式中去,這就是綠色化。
矛盾的解決是矛盾向對立面的轉化,這種轉化就是矛盾對立面吸收對方有利于自己的因素,由此實現向對立面的轉化。矛盾的轉化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能實現矛盾的對立面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實現向對方轉化。綠色化是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統一,生態經濟化是生態向經濟的轉化,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生態吸收自己的對立面——經濟的因素,實現了向對立面的轉化;經濟生態化是經濟增長與發展堅持了生態尺度、生態引領,實現了向自己對立面的轉化。所以,綠色化包含著矛盾的方法論。
綠色化包含著經濟與生態的對立統一的方法論,從兩者之間的對立排斥的關系來看,處理不好就會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結果不僅發展不能再繼續,反而會導致已有發展成果的喪失,這是經濟與生態的“兩敗”格局;從兩者依存統一的角度來看,正如習近平指出:“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3〕這就是經濟與生態的“共贏”。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總會面臨各種矛盾和問題,因此,綠色化所包含的矛盾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要運用對立統一的方法論來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式,實現共贏的局面。堅持從矛盾觀點出發,堅持“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統一,統籌兼顧發展的各個方面,實現發展共贏。
三、綠色化包含著有機體的方法論
有機體原本是一個生物學和生理學的概念,也是一個被移植到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有機體就是生命體,就是構成生命體的系統和各個組成部分以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為基礎,構成統一生命活動的有機整體。有機體是有其特征的:有機的系統性,生命的自組織性,機體內外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多種相互交換,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動態和靜態相統一,動態平衡等。正如習近平所說:“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大自然億萬年間形成的,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4〕這里所說的“生命共同體”就是有機體的思想和方法,綠色化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理念上的,綠色化就包含著有機體的方法論。
1989年,時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修了一道堤,人行車通問題解決了,但水的回流沒有了,生態平衡破壞了;大量使用地熱水,療疾洗浴問題解決了,群眾很高興,但地面建筑下沉了,帶來了更為棘手的后果;這類傻事千萬干不得!習近平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就是有機體方法。綠色化的豐富內涵之一就是保護好環境,就是實現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統一,并且是經濟增長和發展注重生態尺度,把推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看成超級復雜的“社會——自然有機體”的一部分、一種活動、一個方面,并且,從生態環保觀點出發把經濟發展放在有機聯系之中來對待。
綠色化所包含的有機體的方法論就是把整個世界看成一個超級復雜的有機體,是在發展中珍惜節約自然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好生態環境,要有科學和系統的視野。……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5〕這就是綠色化包含的有機體的方法論。綠色化所包含的有機體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在推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每一項政策和措施的制定都要有整體視野和全局觀念,從整體視角下來把握部分,從部分來審視整體和全局,由此得到最佳、最大、最優的整體效應,否則就變成了“零和”結局。
四、綠色化包含著堅持尊重客觀規律性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
綠色化的思想是堅持尊重客觀規律性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規律是事物客觀存在的、內在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人不是規律的被動的奴隸,有其主觀能動性,可以發現、認識和利用規律,但是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會遭到規律的懲罰,任憑主觀能動性的盲目沖動,在生態問題上就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對此,恩格斯曾經說過:“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結果,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6〕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時是很強大的,但是必須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綠色化是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綠色化包含著尊重客觀規律性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7〕,這是把生態環保的尺度和規律融入經濟建設中去,這是用生態環保的理念和規律來指導經濟建設,這是對規律的尊重。之所以這樣說,因為綠色化是“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這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尊重”〔8〕。綠色化也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典范,這是因為實現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9〕。實現綠色化需要轉變生產方式、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化需要發展綠色產業、清潔能源、循環經濟,走科技、創新、改革的轉型之路,這些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綠色化是堅持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綠色化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統一,這是一種方法論。這要求我們在新常態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有激情和熱情,要有闖勁和干勁。但是縱然有“人定勝天”的凌云壯志,依然要以堅持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不能出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現象,制定的發展政策和措施都要建立在對客觀規律的尊重上。也許我們由于受時代發展和認識能力與水平的限制,短期內不可能對規律認識的非常清楚,但是,一旦我們認識到規律之后,就必須要作出改變,這就是綠色化的一個方法論要求。
五、綠色化包含著目的和手段統一的方法論
綠色化是在新常態下我國發展經濟的手段,這是我國面對過去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發展困境,改弦更張走新路的結果,這是發展的手段。綠色化是以改革、創新、科技的思路和理念實現的轉型發展,通過生態向經濟的轉化實現生態經濟化,并使其成為經濟增長點,這就是經濟增長新模式。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并發揮其引領作用,不斷提高生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實現經濟增長的生態模式和生態方式,最終形成綠色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國在新常態下發展手段的創新,也是我國實現的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發展手段。
實現綠色化發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在生態優美的環境中進行生產和生活,這是綠色化的目的。綠色化就是為了在發展中保護好生態環境,在好的生態環境中實現人的發展,這是綠色化的最終目的。“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0〕
綠色化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手段是為了達到目的,綠色化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六、綠色化包含著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相統一的方法論
真理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正確認識,真理尺度是堅持科學原則和精神、尊重客觀規律的尺度,就是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態度去發現規律,獲得事物內部客觀存在的固有的規律性認識。價值,是客觀事物對主體的人來說的有用性,價值尺度就是客觀世界如何滿足、怎樣滿足、滿足人的什么樣需要的尺度,這是人作為主體、滿足自己需要的選擇的尺度。綠色化是既包含有真理的尺度,也包含有價值的尺度。綠色化包含真理尺度。因為綠色化是我國在充分認識到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之間辯證關系的規律之后,走出的一條新路。這條路就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建立在對生態自然規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結果。經濟建設要以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以生態環境自我更新和再生能力為限度,充分發掘生態的經濟價值、經濟效應和經濟優勢,并使其轉化為經濟,實現生態經濟化;同時要把生態觀點和理念融入到經濟中去,實現經濟生態化,這就是綠色化,這是把經濟建設建立在對客觀規律正確認識基礎上的發展觀,這是綠色化的真理尺度。綠色化的理念也是建立在正確的價值尺度上,即綠色化發展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其目的是為了人。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11〕。這是發展的最終目的,所以綠色化是建立在發展為人的尺度上。因此,綠色化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
作為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相統一的方法論,綠色化是主張科學原則和人文精神的統一,是尊重自然規律和凸顯人文關懷的統一。這種方法要求我們在提出發展理念和發展思想的同時,要做到把價值尺度和真理尺度統一起來,既要堅持科學又要堅持發展為人的目的向度,要求我們的理念、方針、政策都必須建立在對規律正確認識和發展為人的向度上,實現兩者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 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N].人民日報,2013-04-11(01).
〔2〕習近平張德江俞正聲王岐山分別參加全國兩會一些團組審議討論[N].人民日報,2015-03-07(01).
〔3〕〔4〕〔5〕〔7〕為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生態文明建設紀實[N].人民日報,2015-03-10(0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8〕習近平.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N].人民日報,2016-01-08(01).
〔9〕秦書生,楊碩.習近平的綠色發展思想探析[J].理論學刊,2015,(6):4-11.
〔1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02).
〔11〕審議《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3-25(01).
(責任編輯陳萌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