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清
鄧小平曾經說過:“我是個軍人,我的真正專業是打仗。”那么,如何理解這句話呢?筆者以為,作為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軍事家,鄧小平的革命生涯的的確確是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與發展緊密相連的。具體而言,領導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年僅25歲的鄧小平在大革命失敗后,從實際出發、獨當一面地團結國民黨左派舉行武裝起義、創建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實踐,是他打仗專業的開端。鄧小平革命生涯的輝煌成就,發端于紅七軍的血火征程;他信念堅定、熱愛人民、實事求是、堅毅果斷的品格,淬煉于紅七軍的艱難困苦。一代偉人鄧小平,身上始終洋溢著勇往直前、開拓創新的紅七軍軍人的勇氣和銳氣。
一、心中始終牽掛紅七軍
從1929年8月底受黨中央派遣赴廣西工作,到1931年3月離開紅七軍到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鄧小平在廣西戰斗生活了一年半左右。期間經歷了百色起義、龍州起義以及紅七軍、紅八軍創建,鞏固和發展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軍事斗爭,紅七軍主力北上遠征轉戰桂湘粵邊等重大歷史事件,鄧小平擔任中央代表、紅七軍前委書記、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等職,率領英勇的紅軍戰士,在嚴酷的條件下進行了浴血奮戰。由于種種原因,鄧小平后來沒有再返回紅七軍,在此后的軍旅生涯中,也沒有直接指揮過紅七軍發展沿革后的部隊,但是,在他心中,始終裝著對紅七軍深深的牽掛,他的人生,也始終與紅七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作為紅七軍主要領導人,鄧小平較早深刻反思了紅七軍的經驗教訓。離開紅七軍后,鄧小平于1931年3月中旬到達上海。4月29日,他寫出了一萬多字的《七軍工作報告》。這份報告詳細敘述了紅七軍、紅八軍的建立、發展經過和戰斗歷程,左江、右江地區地方黨組織的狀況及土地革命開展的情況,客觀總結了各方面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既是研究這一時期鄧小平在紅七軍活動的寶貴資料,也反映了作為當事人的鄧小平思考問題的深刻程度,特別是他最后總結出工作中的十條錯誤,初顯了他思想敏銳、舉要馭繁的戰略思維。這篇文稿后來作為開卷篇收入《鄧小平軍事文集》,是對紅七軍時期在鄧小平軍事生涯中所占地位的最好注解。
鄧小平特別懷念在革命戰爭中犧牲的紅七軍英烈。紅七軍軍史是一部集體奮斗、群星薈萃的創業史,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長眠于祖國大地;活著的人,揩干身上的鮮血,繼續完成未竟的使命。鄧小平深深懷念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紅七軍英烈,對他們的光輝業績作出高度和中肯的評價并給予大力宣傳,還關心烈士家屬工作生活的妥善安置。1963年,他為廣西軍區政治部編輯的《廣西革命回憶錄》題詞:“用革命的事跡來教育我們的子孫萬代,像我們前輩那樣,永遠當一個革命者,永遠當一個為人民大眾的集體事業服務的社會主義者,永遠當一個共產主義者。”〔1〕
韋拔群是鄧小平患難與共的親密戰友,也是鄧小平特別懷念的革命先烈之一,1894年出生于廣西東蘭縣,是壯族人民卓越的革命戰士,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紅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領導者之一。1930年4月,鄧小平在武篆停留近一個月,同韋拔群等著手領導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根據地建設,制訂《土地法暫行條例》、《共耕條例》等,以右江蘇維埃政府名義頒布。為了摸索、總結經驗,韋拔群親自到自己家鄉試辦共耕社,并動員家人帶頭入社。共耕社舉行成立的慶祝大會時,韋拔群與鄧小平等一起佩紅領帶出席。韋拔群在會上號召世代貧苦的農民要做過去祖宗沒有做過的事情,努力搞好生產,拔掉窮根,過幸福生活。鄧小平代表紅七軍前委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希望共耕社“成為一個發展生產的火車頭”。鄧小平、韋拔群經常深入群眾,細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反映,及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共同戰斗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30年10月紅七軍北上時,韋拔群奉命留下堅持右江革命根據地斗爭。1932年10月光榮犧牲。
三十多年后,1962年12月,為紀念韋拔群犧牲30周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滿懷深情地寫下長篇題詞:“韋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獻給了黨和人民解放的事業,最后獻出了他的生命。他在對敵斗爭中,始終是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他不愧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他最善于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的疾苦,對人民解放事業具有無限忠心的崇高感情。他不愧是名副其實的人民群眾的領袖。他一貫謹守黨所分配給他的工作崗位,準確地執行黨的方針和政策,嚴格地遵守黨的紀律。他不愧是一個模范的共產黨員。韋拔群同志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他永遠是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后代學習的榜樣,我們永遠紀念他!”〔2〕一向行文以簡明扼要著稱的鄧小平用兩百多字來題詞,足以證明他對韋拔群緬懷的情感之深。與此同時,他還趁原紅七軍軍長、中共中央監委會副書記張云逸到廣西視察之機,托他代表自己專程從南寧到東蘭祭掃韋拔群烈士墓,并向烈士敬獻了花圈。
“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處境艱難,但他在1968年撰寫的《我的自述》中,依然動情地回顧韋拔群的英雄業績:“廣西右江地區,是一個比較有群眾基礎的地區,這里有韋拔群同志那樣優秀的、很有威信的農民群眾的領袖。東蘭、鳳山地區是韋拔群同志長期工作的地區,是很好的革命根據地。”
鄧小平深深牽掛著紅七軍方方面面的事情。1978年1月,就李明瑞兒子錯案的問題,鄧小平在有關報告上批示:“李明瑞烈士的家屬要妥善安排”,并交由當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韋國清負責處理。1981年12月,百色起義52周年紀念時,他親筆題詞:“紀念李明瑞、韋拔群等同志,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3〕1992年,他以“一位老共產黨員”名義捐給希望工程的款項用在紅七軍曾經戰斗過的熱土——百色地區平果縣鳳梧鄉仕仁村小學,這是廣西開辦的第一所希望小學。
紅七軍,在鄧小平心中,永遠是那份風華正茂年代的珍貴記憶。
二、掌握統一戰線政策的典范
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之一。鄧小平的統一戰線思想博大精深,其內容跨越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鄧小平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思想更是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依然是我們立足新的實踐,站在時代前列來解決一系列新問題新課題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統一戰線思想起源于紅七軍時期。紅七軍的創建與發展,見證了統一戰線這一法寶的巨大威力。鄧小平1929年春夏之際赴廣西肩負的使命,如他自己所說:“我是中央的代表,任務是做上層統戰工作和領導廣西全盤工作。”
鄧小平在做統戰工作中,實事求是,審時度勢,在加強黨組織建設的前提下,不囿于當時黨內“左”的傾向,努力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時,堅持民族平等政策,把少數民族人民團結到黨的旗幟下。他把統戰工作的重點放在對俞作柏、李明瑞等國民黨左派軍人將領的團結、教育、爭取工作上。他襟懷坦白、真誠相見地宣傳解釋黨的政治主張,共商討蔣、反桂系軍閥的重大事項,派出經驗豐富的干部做兵運工作,特別是他親自抓北伐名將、軍隊實權派人物李明瑞的統戰工作。在百色、龍州起義的關鍵時刻,當李明瑞試圖拉起隊伍另立山頭、重走軍閥混戰的老路時,鄧小平多次同他徹夜長談,宣傳革命思想,介紹全國的革命形勢,指出軍閥混戰的危害,和盤端出發動百色、龍州起義,成立紅七軍、紅八軍的計劃,說服李明瑞打消參加軍閥混戰的念頭。在鄧小平的睿智與熱誠的感召下,李明瑞毅然與舊營壘決裂,走上革命道路,擔任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紅七軍軍長,在武裝斗爭的洪流中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和紅軍指揮員。李明瑞的入黨介紹人是鄧小平,鄧小平是經請示中央批準后介紹李明瑞入黨的。這一成功范例,受到周恩來在1944年《關于黨的“六大”研究》中的高度評價:“后來的事實證明,敵軍大部隊的嘩變和投降紅軍,都是由于我們在軍官中進行了工作。如廣西李明瑞的一個師變為紅軍,江西第二十六路軍的起義,都是由軍官領導的。”〔4〕
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充滿著艱辛探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也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對李明瑞這樣從舊軍隊過來的紅軍將領,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路線者始終抱著懷疑和排斥的態度。盡管從廣西到江西蘇區七千里艱苦遠征已經證明李明瑞是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但這位紅軍的優秀指揮員、身經百戰的虎將,最終沒有倒在殺敵的戰場上,卻于1931年10月犧牲在“左”傾機會主義肅反路線下。
每每提及這件事,鄧小平言辭中總“閃露著激動的難平之情”。20世紀70年代中,“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第二次復出時期,他多次在毛澤東面前固執地重復著一個話題:“李明瑞是被錯殺的”。1986年春節期間,鄧小平在桂林同廣西領導同志講述他同李明瑞并肩戰斗的往事時說:“七軍北上開往江西的時候,李明瑞從來沒有騎過馬。我和他帶一個先遣連,一直走在隊伍的前面……”,“你們要多宣傳李明瑞,他是一個能艱苦奮斗的人,勇敢,善于指揮,行軍、沖鋒、打仗總在前。”這一年,他為李明瑞家鄉北流縣明瑞中學題寫校名。這一年,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李明瑞》關于李明瑞是不是“左右江起義領導人之一”出現爭論時,他親筆批示:“稱李為‘左右江領導之一的提法,是正確的。”〔5〕從而一錘定音,平息爭論。
1992年南方談話,這份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中,我們從鄧小平一段振聾發聵的話中又仿佛看到李明瑞若隱若現的影子:“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6〕紅七軍,在鄧小平心中,永遠是一面以史為鑒的鏡子。
三、初顯獨當一面、善于打開局面的雄才大略
紅七軍時期,鄧小平雖然只有二十五六歲,但從他1920年16歲遠渡重洋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時算起,也已經歷練了十個年頭了。在法國勤工儉學的五年零三個月中,他經過深入的考察、比較,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成長為一名職業革命家。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近一年中,他比較系統地鉆研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了解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歷史,積極參加和組織黨的活動,經受了黨內生活的鍛煉,提高了宣傳組織工作的能力。北伐戰爭期間,他從蘇聯回國直接參加革命斗爭,在馮玉祥部的軍事學校從事教學和政治工作,開始接觸軍隊。
大革命失敗后,從1927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開始,鄧小平在黨中央機關整整工作了兩年。他在這一特殊的工作崗位上,親歷了黨的許多重大事件,積累了多方面的工作經驗。因工作原因,他列席臨時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議,也經常代中央起草給各地的指示信,內容涵蓋群眾工作、游擊戰爭、城市工人運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黨組織的整頓與發展以及黨的組織機構的調整等方面。對于中共六大和六屆二中全會的精神,鄧小平更是有直觀的理解和深刻的掌握。中共六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革命綱領,批判了“左”右兩種錯誤傾向特別是盲動主義錯誤。六屆二中全會檢查了六大以來的工作,確定繼續深入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擴大蘇區,建立紅軍,糾正非無產階級意識,加強公開工作和秘密工作等項任務。而這一時期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革命斗爭的經驗以及紅四軍發展中的重大事件都給鄧小平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所有這些,都是來廣西之前鄧小平身上裝備的理論武器。
到廣西后,結合實際情況,鄧小平很快拿出辦法,駕輕就熟地開展工作,1929年9月,在鄧小平指導下,廣西特委召開代表大會。會議傳達了中共六大和六屆二中全會的精神,通過了《廣西黨的政治決議案》,確定了以武裝斗爭為中心的總路線,選舉了新的中共廣西特委。這就首先為廣西黨的工作謀劃了一個整體藍圖。其次,在開展武裝斗爭的具體決策上,鄧小平有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功經驗的理論武裝,因此,他在領導“兵運”工作時,深知“兵運”工作如果不與工農斗爭結合起來,必然導致失敗。所以,在領導百色、龍州起義時,他極力做通李明瑞等國民黨左派軍人的工作,把 “兵變”后的部隊開往農村,同農民革命運動相結合,開辟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再次,鄧小平注重細節,對實際工作的重要環節周密籌劃。他牢牢掌握黨指揮槍的原則,無論部隊怎么改編,都確保軍隊中從總前委到連支部黨的組織機構的完備無缺,這就保證了在任何困難的情況下部隊都打不垮、拖不爛。通過恢復和組建各級黨組織,擴大黨員隊伍人數,增強了黨的組織性、紀律性,以及凝聚力、戰斗力,為開展各項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此外,他還重視宣傳培訓工作、群眾工作、根據地建設等。他要求每一位紅軍戰士都要充分認識做宣傳工作的重要性,說:“紅軍每一個戰士都要學會使用兩桿槍,除了手中的武器外,還要掌握一桿宣傳的武器。要做到是戰斗員,同時又是宣傳員。”“把道理講清楚,就能動搖和瓦解敵人。”在部隊整訓期間,他親自編寫訓練班教材,多次給學員們講課,作政治形勢報告,介紹井岡山開展土地革命的經驗。
總之,在廣西戰斗的這一年半時間,是鄧小平第一次獨當一面地領導一個較大區域的全面工作,他堅持獨立思考,從實際出發,開創性地開展武裝斗爭、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初顯了善于打開局面的雄才大略。紅七軍,歷練出世紀偉人鄧小平。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3.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一九0四—一九七四):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740.
〔3〕〔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790,1119.
〔4〕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3.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責任編輯付國英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