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誠


摘要:目的:分析肝癌肝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圖像質量的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總結分析800例肝癌肝動脈DSA圖像質量。結果:800例肝癌肝動脈DSA檢查一次成功784例,占98%,重復檢查12例,占2%。結論:成像鏈的設置是影響DSA圖像質量的主要環節,其次是導管端部的位置、造影劑的流速與注入總量,還有其他原因引起的偽影。
關鍵詞: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圖像質量;肝癌
中圖分類號:R814.43;R735.7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7.01.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liver arteri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he imag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800 cases of liver artery DSA image quality. Results: 800 cases of liver artery DSA examination a successful 784 cases, accounting for 98%, repeat check 12 cases, accounting for 2%. Conclusion: The imaging chain set is the main link affecting the DSA image quality. The second is the location of the catheter end, the total flow rate and injection of contrast agent,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cause artifacts.
Key Word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he Image Quality; Liver Cancer
目前DSA診療技術在臨床工作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為一種方便易行,創傷性小的實時影像采集處理系統,圖像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DSA診療效果[1]。
經導管肝動脈造影后行藥物灌注、栓塞治療原發性肝癌與肝轉移性腫瘤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并獲得了滿意的效果。肝動脈造影的圖像質量對診斷肝癌具有較高的價值,而圖像質量的保證取決于采集速度、參數選擇、造影劑注射速度與總量、定位等各個環節上的相互配合。現對影響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圖像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2015年行肝動脈DSA診斷肝癌共800例,男588例,女212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23歲,平均53.5歲。原發性肝癌643例,肝轉移性腫瘤157例。
1.2 成像設備
應用Philips公司Allura FD20大型數字減影機,Mark V自動高壓注射器,4F造影導管。
1.3 成像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局部消毒、局麻后經股動脈植入導管鞘,在監視器下進入造影導管。將導管前端送至擬選血管時(腹腔干或肝總動脈),快速注射造影劑3-4ml使血管顯影,證實導管無誤后,可進行造影檢查。造影劑選用350mg/ml碘海醇,每次注射18ml,注射速度6ml/s。采集幀數35-60幀,采集圖像均采用正位。
選用普通血管造影采集參數。曝光使用小焦點,增強器視野選16英寸(FOV),成像矩陣1024×1024,采集速度6幀/s,曝光的持續時間應大于20s,根據患者的體厚預選電壓、電流。電壓不大于80kv,電流選640-800mA,一切準備就緒后進行測試曝光,最佳為25ms左右,曝光前囑患者平靜呼吸下屏住氣,并堅持到采集圖像結束。本組病例在造影后采用DSA后處理功能,對肝動脈進行測量。
2 結果
800例肝動脈造影檢查,784例(98%)一次成功,背景噪聲較小,血管顯示清晰,興趣區血管診斷信息量大,影像密度、對比度、動態分辨率高,滿足臨床診斷。16例重復造影,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患者配合不當、呼吸移動而引起移動偽影,圖像模糊.無法診斷;造影導管端部在注射造影劑開始時彈出擬選血管,導致血管無法顯影;成像鏈的設置欠妥,達不到診斷要求。
3 討論
肝臟動脈造影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診斷的準確性和介入治療的成功性,為了使造影檢查、介入治療順利進行,達到診斷及介入治療的目的。因此,在造影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做到在DSA成像過程中克服和避免影響DSA圖像質量的諸多因數,從而提高DSA圖像質量[2]。
3.1 成像鏈的設置
肝動脈造影電壓的選擇應控制在80kV以下,因為80kv以下X線的能量對碘產生的光電效應在95%以上。在物理性能上它們有著很理想的K層結合能(碘33.2keV)。根據體厚及相關因素,選擇電流在640-800mA,實際曝光時間50ms左右,這樣可以提高影像密度,減少呼吸移動及器官蠕動對減影圖像的影響,保證圖像質量。
3.2 序列設置
選擇蒙片到序列開始的時間應選在最短0.5s處,以減少移動造成的偽影。選擇蒙片到注射造影劑開始時間應設置在1s左右,以提供幾幅圖作為更換蒙片使用。根據臨床需要設置曝光頻率、時間,以顯示肝動脈期、毛細血管期(實質期,對明確顯示惡性腫瘤的血供情況、病變范圍及制訂治療方案尤為重要)、門靜脈期(主要觀察有沒有癌栓的形成)。經過測試,肝動脈的血流速度在10-15cm/s,整個循環周期在15-20s。
3.3 患者呼吸屏氣訓練
術前要耐心細致地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爭取病人的術中配合。認真訓練病人的屏氣,采集時應平靜呼吸屏氣曝光,有效地控制呼吸,減少運動性偽影,是獲得高質量圖像的關鍵。本組病例中90%的患者術中造影較配合,屏氣的質量較高;少部分年歲大、不易合作的,我們訓練患者用自己的右手夾住雙鼻孔至曝光完成;少部分患者呼吸難易控制,則選擇15幀/s采集幀率,可避免運動性偽影的產生,以獲得高清晰的DSA圖像,利于觀察細小血管。并告知病人造影時體內有瞬間發熱感覺,不要害怕,身體要保持不動[3]。
3.4 導管位置及造影劑量
決定肝動脈顯影優劣的因素中,導管端部在興趣區血管內的位置非常重要[4]。有時導管端部在腹腔干進行造影,此時部分造影劑同時分流到脾動脈,肝動脈內的造影劑相對減少,使肝動脈顯影密度降低、顯影欠佳;如要保證肝動脈內的造影劑濃度,只有在造影前預算增加注射流率與總量來加以彌補。最好將導管端部插至肝總動脈或超選擇插管。
3.5 影像分析
我們使用DSA高級后處理功能,對造影劑在肝動脈內的峰值時間及密度曲線進行分析。肝動脈顯影時間為0.5-6.5s,最大顯影密度時間為3.5-6.5s。巨塊型肝癌顯影時間為2-4s,最大顯影密度時問7-9s。結節型肝癌顯影時間為3-6s,最大顯影密度時間為8-10s。門靜脈系統12s后逐漸顯影,部分病例由于腫瘤侵犯血管形成動靜脈瘺,靜脈提前顯影。
3.6 影像后處理
影像后處理是DSA的特有功能,DSA能對采集后的圖像進一步量化、調節、糾正[5]。如窗口技術、濾波技術、邊緣銳化、像素移位、放大測量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可使DSA圖像質量得到提高。所以,對數字化圖像感興趣區進行優化處理以滿足臨床診斷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董斌,李新煜.DSA圖像質量控制[J].醫療設備信息,[1]2007,22(6):81-83.
[2]徐朝霞,李惠民,張學聽等.DSA在肝動脈造影中的技術分[1]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04,13(3):139-140.
[3]趙建基,馬大慶.肝動脈DSA中的影像質量控制與研究[J].[1]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1,17(6):591-592.
[4]余建明,馮敢生,曾軍等.選擇性與超選擇性造影對肝內占[1]位病變定量分析的影響[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19(1):[1]56-58.
[5]張俊龍,章建偉.影響數字減影圖像質量的因素[J].中日[1]友好醫院學報,2003,17(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