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雙12”這天,中國銀聯正式對外發布了二維碼支付標準,再一次向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三分天下的局面發起沖擊。
2015年的“雙12”當天,中國銀聯正式對外推出了“云閃付”方案,不過這一年來“云閃付”的存在感并不高。中國銀聯助理總裁胡瑩早前曾披露,云閃付的用戶數超過了2 000萬,支持云閃付的受理終端已達到1050萬臺。但這樣的成績,在用戶數雙雙超過4億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面前,并不顯眼。
此番銀聯再派來叫陣的二維碼支付,最大的特點在于支持即商戶、收單機構、發卡行和銀聯四方模式,擴大了自己的利益聯盟。各家銀行可以通過這個統一標準,共同搭建起一個超級支付APP,實現一個銀聯支付APP同時支持多家銀行卡的功能。
另一方面,這個統一標準的建立,也為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打開了合作之門。很顯然,銀聯是希望聯合更多第三方支付平臺共同“抗敵”。有曝料稱,早在標準發布之前,銀聯就曾發函邀請第三方支付機構共同參與研究和推進其二維碼支付產品的相關工作。事實上,在銀聯的標準發布之后,快錢首批支持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的新聞稿也很快滿天飛,足見第三方支付平臺們的熱情。
不過,聯合各家銀行和各路中小第三方支付玩家,銀聯此番對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否會有勝算呢?情況恐怕不容樂觀。
在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正式發布的幾天前,騰訊和星巴克在廣州共同宣布正式達成戰略合作。至此,微信支付開始接入星巴克在中國大陸的近2 500家門店。而類似的新聞,還將在接下來一段時間不斷上演。經過幾年的發展,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收款終端已經開始在線下門店大規模普及,雙方的戰火甚至已經燒到海外市場。
來自易觀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二季度,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財付通)分別以55.40%和32.10%的份額,位列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份額前兩名。可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群眾基礎已經十分牢靠。對于用戶來說,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足夠好用,我為什么還要去用Apple Pay、云閃付和銀聯二維碼支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