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幾種打法
如果將共享單車和此前的話題之王打車平臺進行比較,會發現這二者的情況和玩法都并不相同。不然滴滴出行也完全可以自己擴展業務,哪里還用去投資ofo呢?
第一個不同來自于模式。打車平臺基本都采用的是C2C的模式,即平臺自己幾乎不擁有車輛,車輛和司機都是從用戶中募集而來。而共享單車目前基本都采用的是B2C模式,即車輛基本都是平臺方所有。這其實也是上文中提到的各種“坑”的根源—前者有車主自己對車輛進行管理,而后者基本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第二個不同則是政策的態度。此前面對打車平臺時,由于涉及的面很廣 ,政策的態度自然比較謹慎。而如今對于共享單車這種倡導綠色出行的模式,政策則要相對開放一些。在很多城市,政府和共享單車創業者已經達成了合作,政府也加大了對于市場的規范力度。對于共享單車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也正是基于這兩點不同,共享單車目前的玩法也變得多種多樣,和打車平臺當年所面臨的局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自建工廠 ,是共享單車創業的一個流派,而這也是共享單車中的“重模式”。摩拜單車就是這一流派的踐行者。目前,摩拜單車已經在江蘇建立了自己的工廠,自己設計、自己做模具,就連螺絲釘都是自己做。盡管這種單車的成本高昂,但是也獲得了產品上的差異化。
和摩拜單車的孤注一擲不同,更多的共享單車企業選擇了抱團上游產業鏈,ofo和優拜單車等就是這一流派的核心玩家。
據我們了解,ofo目前的單車主要來自于易豪和700bike等。ofo在天津有4家代工廠,總日產量在12 000輛左右。其中易豪是一家老牌的單車生產企業,每天為ofo生產大約3 000輛單車。目前,易豪除了生產自有品牌“跑狼”自行車外,主營業務已經轉向為代工ofo單車。而ofo和互聯網單車品牌700bike的合作,則不僅僅局限于供應鏈層面,700bike的運營團隊也一并加入了ofo。
優拜單車的研發設計則是由永久公司負責—優拜的領投方中路資本和上海老牌自行車制造商永久集團關系緊密。更重要的是,永久集團本身是上海市公共單車的運營方。優拜單車創始人余熠曾向坦言,優拜單車選擇永久公司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的資源,另外一方面則是其單車的制造和供應鏈能力。

逐漸明朗的政策
從開始萌芽,到最終拿到“準生證”,打車平臺花了6年的時間。而去年才開始興起的共享單車,如今在各地已有相關的政策先后出臺。后者的問題,主要還是出現在運營管理方面。
春節前,深圳市就出臺了《關于鼓勵規范互聯網自行車服務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其核心是擬通過總量控制,做好配套停車位建設,強化用戶信用管理等手段加以治理。而早前,深圳交警也多次在微博上發布治理共享單車亂象的內容,支持共享單車的健康發展。
上海交通委也曾在1月中旬表示,正會同多個部門研究制定《關于促進本市公共租賃自行車系統發展的指導意見》。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也已在著手制定統一的共享單車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預計最快將于2017年上半年正式出臺。而北京有關部門也已經在1月份先后到摩拜單車和ofo等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及其自行車投放點進行現場調研,相關政策規范也呼之欲出。
政策的大方向是整治亂象,對于共享單車本身的健康發展是支持的。相信在政策、政府和企業三方協力之下,一旦這個行業的“坑”被填完,那么好日子自然也就不會太遠啦!
新的玩法有待開發
正如前文所說,除了市場上的亂象之外,共享單車還陷于盈利模式的困境之中。要解決盈利這個問題,辦法也只有兩個:開源和節流。

在節流方面,深圳的《關于鼓勵規范互聯網自行車服務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已經給出了一個方向—吸納閑置單車。此前,ofo方面已經宣布了自己的“城市大共享計劃”,該計劃規定把自己的單車共享出來的市民,將獲得ofo平臺所有車輛的使用權,以1換N。顯然,引入這種C2C的方式將有效降低目前高昂的單車成本。其實不僅僅是用戶的閑置單車,后期閑置的電瓶車也都可以考慮吸納到共享單車平臺中來。
而在開源方面,共享單車也有諸多可供發揮的空間。
其一,將單車由通勤工具屬性,向娛樂設施屬性轉變。相對于其他交通工具,不強調速度和乘坐安逸感的單車多了一種情懷加成。很早以前,很多公共場所都有單車租賃服務,不過他們不是用于方便用戶出行,而是以娛樂設施或健身器材的身份出現。如今的共享單車還在重點強調其交通工具的屬性,布置的位置也大多在寫字樓和商圈這些地方。要是能轉變思路,擴充單車的使用范圍,在公園和校園等地方布置車輛,因其價格優勢和良好的使用體驗,勢必受到喜歡騎車的游客和學生朋友的歡迎。
其二,開發新形勢的廣告。前文提到,共享單車也遭遇了“牛皮癬”廣告的侵擾,其車身本身較小也給傳統顯示廣告帶來了很多瓶頸。究其原因,是這些傳統的廣告形式,并不適合單車這一使用場景,新的廣告形式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類似于路怒寶一樣的跑馬燈廣告,以及音頻廣告等。甚至不只是廣告,共享單車企業還可以提供一些音頻內容的增值服務—具體的,如體育節目收聽和語音導航等,都算得上是不錯的點子。

其三,海外市場。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適合單車出行。而且無樁共享單車的概念也誕生于中國,如今趁熱征戰海外市場,或許能取得一定先發優勢。實際上,去年底,ofo就宣布將進軍歐美市場,在硅谷和倫敦等地開啟城市服務試運營,首批海外版單車已經運抵新加坡。而前文提到,摩拜單車早前也宣布將于今年在新加坡開展共享單車業務。
洗牌何時到來
2016年,各家共享單車創業企業都還在全面擴張自己的疆土,將共享單車布局到更多的城市,戰火還主要集中在暗處。而到了2017年,隨著政策的明朗,以及資本的暗勁的推動,共享單車的全面戰爭已經不再遙遠。
目前,摩拜單車和ofo是人們提得最多的兩家共享單車創業企業。前者走的是重度模式,而后者走的則是輕度和低成本的模式,玩法截然不同。在資本參與之后,這一領域掀起一輪瘋狂的補貼大戰也不足為奇。
據統計,除了比較早入局的摩拜單車和ofo單車之外,僅在2016年,至少還有25個新的共享單車品牌上線,甚至其中還包括了電動自行車共享品牌。一旦資本開始理性,很多被“斷奶”的中小平臺則將難以為繼,第一輪洗牌或將就此到來。而那些有潛力的大平臺,則會成為巨頭們收割市場時的哄搶目標,站隊在所難免。

結束語
“留給共享單車的顏色不多了!”這是知乎網友的一句戲言,背后的事實卻是大量的創業者和資本涌入這一領域,大量的共享單車企業問世,行業處于過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