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盈利面前“第一坑”
共享單車想要做大,就必須解決幾個問題。而在這些問題中,首當其沖的是—管理難。
和其他行業不同,共享單車的盈利工具是直接暴露于公共環境之中,沒有一對一的主人,哪怕不是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破壞單車。而這導致的結果是:共享單車既要對外搶市場,又要在內對掐。雖然不少共享單車企業想出了單車獵人這樣的招數,但是一方面養單車獵人也需要一定的開支,另外一方面則是相對于挽回損失,單車獵人的作用更多的是威懾“不法分子”,而不能根治問題。
共享單車企業除了面對用戶的“破壞”,以及同行的拆臺外,還面臨著用戶違章占道私自停車,而相關部門所能給予的單車投放地點又不能滿足自身需求的境況。
最后,也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共享單車的安全性—誰可以騎共享單車?如果出現了車禍等安全問題,共享單車企業和使用者又該如何劃分責任?目前,共享單車的法律還沒跟上,但有別于其他行業,想要迎來相應的法律法規,恐怕還需要付出不少血的代價。

這些多方面的管理難題,讓共享單車企業要么擔當受害者的角色,要么干脆被強行背鍋—這還僅僅是共享單車市場上的區區一個“攔路虎”而已。不過目前事情已有了些許轉機,1月22日摩拜單車、ofo、小藍bluegogo和小鳴單車4家企業在深圳發表了聯合聲明,將加強行業自律,維護互聯網自行車行業的生態環境。
模式重度,盈利沒那么簡單
一個企業想要進入共享單車市場,首先要面對的還是成本問題。而在這一領域,成本問題這主要來源于兩點:車輛成本和運營成本。
以在之前的“共享單車盜竊首案”中,按照1 800元人民幣一輛摩拜單車的成本計算,摩拜單車此前在上海的10萬輛單車的投放,硬件成本就達到了1.8億元人民幣。如果再算上場地、運營和折損成本,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往上升。至于ofo,一輛單車的成本超過了2 000元人民幣,折損率更是高達5%。有業內人士曾表示,折損率在6%左右,是一個公司所能承擔的極限。
接踵摩肩背后的虛假繁榮
在股市上,也有一些自行車零配件企業,被冠以了“共享單車概念股”的頭銜。乍看下來,市場真是一片繁榮。但在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后,為何還有用戶吐槽無車可用呢?很多共享單車企業做大市場的秘訣就在于不斷投入更多單車,但對于某些專門盯著共享單車而上的人來說,投放的單車數量增多,不過是方便他們獲得更多的戰利品而已—真正有用車需求的用戶依然看不到多少共享單車。
其實,“掃個二維碼就能跑”的共享單車,對于廠商來說并沒有那么自由。因為共享單車是一個露天交通工具,使用者會因為天氣或地域的不同,而對共享單車持有不同的態度。比如說像上海這樣的平原地區,投放共享單車自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像重慶這樣的山城,就被很多共享單車視為“禁區”。而即便是上海,在雨天和晴天里,共享單車的營收也會出現非常大的區別。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共享單車這個被視為“下一個千億元級出行市場”的領域,卻被麥肯錫認為整個市場規模其實只有172億元人民幣的規模。這樣的市場規模,也許能夠讓一個企業勉強吃飽。但如果有幾十家企業在一起瓜分市場,可以預見,在這過程中遲早會有人“活活餓死”。
盈利難,難于上青天
麥肯錫對共享單車市場規模的不樂觀評價,也許還存在另外一客觀原因,那就是盈利難!盈利問題,至今仍是共享單車市場做大的一個瓶頸。
目前,共享單車企業的收入主要依靠的是用戶的租賃費。對于絕大多數共享單車企業來說,每小時1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卻實在是不夠塞牙縫的。就算一輛共享單車沒產生修理費、不需要場地費或者一天24小時都在被人騎來騎去,按照一輛車2 000元人民幣左右的均價來計算,也需要84天的時間才能收回成本。
在其他領域里,廣告是一種不錯的營收手段,但共享單車情況特殊。一方面是共享單車的使用者為了安全性考慮,很少有人會在騎車時關注廣告。另外一方面,共享單車體積有限,非使用者也不會特地湊近了去看廣告。相反,一些共享單車目前正遭受“城市牛皮癬”的侵擾。
管理難、成本高、盈利低……,讓貿然進入共享單車的企業挨了悶棍。就和當初的“團購大戰”一樣,雖然看得見“詩和遠方”,但是眼前也有無數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