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
在App Store的加拿大和美國等區域,并無甚改動的《陰陽師》都拿下了不錯的成績。在這個冬天,《陰陽師》選擇出海日本,那么到了這個日和風手游“原產地”,《陰陽師》又會遭遇哪些問題?類似手游出海能否借鑒到什么?
唱衰不斷,《陰陽師》一路逆行
盡管在《陰陽師》上架iOS平臺后不久,業內就對這款手游的唱衰聲不斷。低到可怕的SSR掉率、消費得痛徹心扉的玩法,都成為了“《陰陽師》難以長久”的理由。但是不管業內如何唱衰,不得不承認《陰陽師》還是一路高歌猛進,坐上了2016年10月全球手游收入的頭把交椅,成功讓網易超越了騰訊,成為當月全球收入最高的游戲公司。
除了在國內App Store逆勢而行之外,在登陸北美地區之后,《陰陽師》再度猛刷了一把存在感,進入了美國區收入排行榜前20名,加拿大暢銷排行榜前10名的位置。網易CEO丁磊還透露,《陰陽師》在新西蘭和澳洲的暢銷排行榜排名也在前5。讓人不由感慨,國內手游開發商朝思暮想了好幾年,要在北美和歐洲這樣的區域有所作為,結果卻被一個《陰陽師》輕易完成了。
不論怎么說,如今的網易靠著《陰陽師》已經是一路笑做江湖,而接下來,將其丟到日本市場中去,也變得理所當然。2016年11月30日,《陰陽師》在日本發布了官方網頁,并且開啟日服預注冊活動,那么它的日本之行,又是否能成功呢?
成也日本,敗也日本?
對于這一問題的答案,很多業內人士都抱著悲觀態度。原因很簡單,《陰陽師》之所以能夠在其他國家一片大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文化對他們而言熟悉又陌生。只要畫面出眾,看起來帶有一些和風神韻,就能忽悠到一群玩家前來體驗。但是日本市場不一樣,日本人對于自己文化的了解自然要比其他市場的玩家來得更為深入,《陰陽師》想要以和風作為賣點獲得他們的認可,就要有過硬的素質。而現在比較尷尬的是,《陰陽師》本質還是一款和風包裝、韓式玩法加上中式運營的手游,和日本傳統的抽卡游戲有本質的區別,這樣的游戲一登陸日本,很容易就會讓已經習慣了日系手游的玩家產生一種違和感。
另外,日服還是由網易自己運營,這也讓人有些擔心,網易能否很好地基于對日本當地風俗和語言風格,對游戲進行深入的本土化,讓日本的玩家去認可這款游戲。遺憾的是,目前有不少玩家發現,在日服官網和Twitter中,已經出現了不少文本錯誤,也就是說,連“翻譯”這個最基本的門檻,《陰陽師》都很難說合格。
于是乎,《陰陽師》在日本玩家的眼中,也許就像那些奢侈品品牌為中國市場推出的新年限量款,雖然看起來有那么一點誠意,奈何文化隔閡太深,讓人難以接受了。
日本帶來的麻煩,不止于此
登陸日本手游市場,也許并非是一個好主意,甚至有可能禍及其他市場。原因很簡單,日本內閣消費者委員會在近期對手游的掉落概率、金額保底機制提出了明確的指導建議。簡單來說就是抽卡游戲要在游戲中明確標明卡牌掉落概率,而且還要承諾一個保底機制,不能讓玩家十連抽抽出一堆“狗糧”來。網易想要進入日本市場,就必須面對這個坎。
保底機制很容易,現在的“十連抽必得某某”就是國內手游玩爛了的策略。但網易一旦公布了概率,那么在當今的互聯網世界中,恐怕這一概率很快就會為其他市場所知,難免會引起其他市場玩家的反彈——日本市場的概率比他們預想中的概率要高,那么他們會覺得網易厚此薄彼,但若是比預想中還低,又會覺得網易就是在坑錢。而日本強制性要求的保底機制,更會導致網易受到其他區域玩家的質疑。和其他公司靠著厚臉皮可以死撐一下不同,網易對于“日本”這兩個字,其實內心深處有很深的心理陰影。
網易曾經因為被謠傳是“日本公司”,而差點導致自己的當家品牌“夢幻西游”被玩家拋棄,以至于明明找日本作曲家買了自己品牌主題曲《回合》的作曲使用版權,還偷偷摸摸不敢說出來。可想而知,如果國內對于《陰陽師》在日本所公布的各種概率稍有質疑,網易的立場會有多難搞。
結束語
正如同日式手游跑到中國會水土不服一樣,一個中國產的和風手游跑到日本市場上,難免也會遭遇到各種水土不服。再加上現在的日本市場還是fgo、“艦c”和lovelive的天下,對于一個只有一億左右人口的國家來說,手游市場版圖差不多已經被瓜分完畢,很難想像這樣一款手游,能夠在日本獲得很多的好評。而且,日本市場對于《陰陽師》也的確表現冷淡,截止到2016年12月12日,日服《陰陽師》預約人數為8萬人出頭,而此時距離官網開啟已經有將近半個月的時間,勉強達到了預約獎勵的第二檔。這似乎意味著《陰陽師》在日本,應該難以延續過去在其他地區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