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什么?未來就是趨勢,美國有學者作了劃分,趨勢分為硬趨勢和軟趨勢,硬趨勢會發生,軟趨勢不一定會發生,而科技革命是一個硬趨勢。我長期在硅谷,硅谷里面有一句話說,讓我們預測明年和后年的趨勢很艱難,但是讓我們預測未來二三十年,那反而是很簡單的事情。
我們現在來預測一下,信息技術,能源技術的趨勢和方向。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
來自于兩百四十年前的工業革命,改變這個世界,改變地球今天所有的發展,也引出了我今天要說的工業4.0。在歷史上,英國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美國主導接下來的兩次工業革命,德國要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讓全世界感到震驚,但細想一下,這其實是時代大勢,現在正處在一個轉折的關口。從1993年美國開始的互聯網時代,有兩條主線,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移動互聯網,很多學者討論過這個話題,大家將之統稱為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的下一代就是物聯網,物聯網的下一代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下一代是生命科學,未來五十年會一直走下去。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迎來了物聯網時代,隨著傳感器在我們生活中大量使用,我們每天都在被追蹤數據,目前我們進入了物聯網的早期。
未來三十年,我們大致歸納一下,是一個科技時代,我們所推動的工業技術是屬于科技革命六項技術的組成部分之一。談論技術進步有一個“嚇尿指數”,意思是科技的進步能把一個人嚇尿了需要多長的時間維度。這個時間在原始時代需要十萬年,在工業時代需要兩百年,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明天可能就出現爆炸性的應用。
我們已經迎來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而這輪科技革命推動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未來五十年的頂層技術是信息技術和材料技術。
2012年3月份,在日本東京,孫正義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叫“暢想軟銀三十年”,記者問他看到未來是什么樣的,他說未來是沒有屏的,未來街上有很多人,人們在手上劃來劃去,皮膚就是屏,未來是沒有翻譯的,腦袋有一個芯片,那么科技發展到這種地步,什么東西有價值?孫正義說,在公園里面媽媽對女兒的牽手是有價值的,晚上回家外婆做的飯是有價值的。
所以,對當下來說,高想象力的人未來是很有價值的,虛擬現實是一場感知的革命,而人工智能是一場認知的革命。
人工智能開啟技術革命
今天地球上是被兩個要素界定的,第一個是時間,第二個是空間,而互聯網連接線上和線下,未來的互聯網將會混淆虛擬和現實,在制造業場景里面,除了自己之外,什么都是虛幻的。
IBM說,七萬年前人類開啟了第一次認知革命,今天IBM聲稱要開啟第二次認知革命。七萬年前的第一次認知革命,核心是想象和抽象,七萬年前智人只有幾千人,現在好幾十億,人類能主宰世界就因為他們能用想象和抽象分析世界,規劃未來。認知革命其實是原有認知被不斷打破的過程,今天我們迎來了新的技術革命,最重要的部分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是一門認知科學,跟認知革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認知才是終極目標,新的知識替換舊的知識,動態的知識打敗靜態的知識,我們渴望了解未知。這就是我們今天在中國,政府官員、企業家還有大學生都在瘋狂學習的原因,知識迭代的速度太快了。這就對人的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京東講課時,一個中層管理干部問我,你認為在我們京東上班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邏輯能力。而麥肯錫招聘的時候,首先招聰明有悟性的人,其次是招邏輯思維比較
強的。
美國的科學家把2016年定義為人工智能的元點,是一個起點。上一輪科技進步帶來的增長動能逐漸衰減,中國面臨著跟美國這些國家在一個賽道上競爭的情況。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互聯網大國,市值超過一千億的互聯網有兩家在中國:阿里巴巴和騰訊。很有意思的是,美國的六家互聯網公司是世界性的,而我們的則是區域性的,我覺得這是我們最大的成就,硅谷現在很多的科學巨頭也承認,在電子商務,金融支付這塊,中國比美國強。
因為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領先,假如我們跟美國、德國進行工業制造競爭,跟美國相比,我們制造比他們強,跟德國比,我們的信息技術比他們強,所以到2045年我們有取勝的可能性。
大公司紛紛布局未來
現在改變未來世界的體系,很多人在問是軟件重要還是硬件重要,我比較認可一句話:在工業領域軟件第一。毫無疑問軟件在整個功能制造領域里面,在未來的智能化當中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百度和谷歌未來做人工智能,臉書做媒體,阿里巴巴和京東對接美國的亞馬遜,滴滴打車并購了美國的Uber,中國企業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有些企業已經站到了最前沿,比如華為,他挑戰的是思科和蘋果,它的專利技術已經非常強大,可以和世界性的巨頭作交叉授權。現在三星面臨召回,華為應該有更好的勢頭。
硅谷的下一個大事件是什么,蘋果公司的未來不是蘋果8、蘋果9,而是無人駕駛,臉書給自己設定的方向是虛擬現實,最近成立了404制造實驗室,在做工業制造,設立了智能制造實驗室。而谷歌,收獲了七家機器人公司,我們還會看到,特斯拉做能源汽車,Uber做無人駕駛,GE做工業互聯網,美國GE公司的董事長放了兩句豪言,第一句說在工業領域里面,谷歌是干不過我們的,第二句工業里面軟件大于一切。
GE公司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關閉了很多工廠,更重要的是GE公司從美國的康州搬到了麻省。一個大的公司離不開科技,它要持續研發就要依托高校,所以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現在是一個大家紛紛布局未來的時候,這個時代風起云涌,正孕育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很快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所以我們在討論工業4.0時,要把握一個基調就是它是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結合,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匯,而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有自己的優勢,值得期待。
眺望未來交匯技術,會集中在人工智能領域。人工智能已經有了60年的歷史,但這仍然僅僅是一個開始,它的發展會超出我們的想像。人工智能是由無數用各種算法組合起來的數據組成,簡單地講就是超級計算機中心。今天我們站在新時代的入口,毫不夸張地講,全球高科技產業肯定是機器人的產業。
從本質上講,認知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我們還沒有完全認清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就已經撲面而來,并且已經在工業領域里面出現了大量的應用,這是人類認知歷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就有一幅畫描繪了他想像中的黃金時代:機器人在做重復的工作,人則去做研究技術、哲學等更有意義的高想象工作。我們有理由相信,下一個時代就在眼前,而那是一個黃金時代,一個機器人和我們一起生活的時代。
(作者系硅谷創客資本CEO、以色列洼地創投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