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興
互聯網時代的產品,最重要的是“場景”想象,就像最近的熱播劇《人民的名義》,把人們帶入了“反腐場景”,反腐話題通過電視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電視劇營造的“反腐場景”中,有一組人物頗為有趣。這是劇情刻寫的兩張臉譜:一張是“達康書記”,代表了官員,顯得有趣、接地氣;一張是“老檢察長”陳巖石,代表了黨員,自始至終彰顯出樸實與真誠。藝術形象來源于生活,有人找到了陳巖石的原型。在云南,一位95歲的老人被公認為反腐斗士、“包公”,他就是云南省政協原副主席楊維駿,曾長期舉報云南省委原書記白恩培并最終致其落馬。
倔強,是楊維駿老人最明顯的標簽。以2010年著名的“公車上訪”事件為例,88歲的楊維駿坐著政府配備的專車,帶著兩輛面包車、12名失地農民駛入省政協,一時名揚天下。他的家一度成了“信訪室”,像極了電視劇中的“第二檢察院”。
“對我而言,活著,就是對腐敗分子最大的震懾了。”楊維駿老人這句頗有底氣的話,代表了一個人承載社會價值的能力。正如楊維駿所言,一人反腐“不孤獨,我有廣大的群眾,我有中央,我的奮戰是積極的”。如果沒有自上而下的思想建黨、制度治黨,如果沒有自下而上的不退讓、不妥協,反腐斗爭很難立竿見影,更談不上純潔黨員干部隊伍、提升黨的執政能力。
當人們為老人扛起反腐敗大旗的行為稱道時,不禁要問:反腐敗斗爭究竟較量著什么?
直接看,反腐敗斗爭是權力的合法與非法之間的較量,是管住權力不被濫用、約束權力合理使用的過程;站在建設法治社會的角度,反腐敗斗爭也是倡導依法用權、懲戒非法用權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之所以贏得人心,不僅僅是因“打虎拍蠅”讓人稱快,更在于跟得上的制度建設,尤其是法治建設,讓權力在法律框架內運行,為反腐提供法治保障。
深入看,反腐敗斗爭是公與私、廉與貪、正與邪的價值觀較量。就像楊維駿老人,心中始終秉持著正義、廉潔的價值理念,才能勇于同腐敗行為抗爭到底。實際上,理念和價值上的清廉是最大的清廉,理念和價值上的墮落是最大的墮落。這種價值觀較量,對黨員干部來說,是小到一杯酒、一頓飯要不要隨便吃請,大到一個招呼、一個審批能不能任性而為;對普通群眾來說,就是碰到違紀違法行為,敢不敢留存證據、積極舉報。
如何用廉潔的價值觀引領清正的社會價值,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直面的一場戰斗。反腐敗斗爭,除了抓貪官、懲不法的“明戰”,還有在價值觀領域內的“暗戰”,沒有局外人,也沒有旁觀者。凈化政治生態的土壤,“不敢腐”成效顯著,“不能腐”有制度制約,繼續向“不想腐”的方向邁進,需要制度建設上再跨越,思想改造上再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傳導何種價值、誰來傳導價值、如何傳導價值,成了極為關鍵的命題。也只有在價值引領上更勝一籌,在反腐敗的價值觀較量上不斷用力,才能迸發出最強勁的正能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敗斗爭行進至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人心戰、價值戰。中國的前行,需要有勇氣和能力掃清四散的障礙、收拾失落的人心。不忘為什么而出發,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才是真正的“人民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