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2017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18.06萬億元,同比增長6.9%,創下2015年四季度以來的新高。此外,工業、外貿、就業等方面的數據也都非常亮眼,釋放出國內經濟企穩向好的積極信號。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之所以超出預期,首先有周期性的原因。去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市場需求仍舊疲軟,但中國依然實現了較高的經濟增速,這與幾年來貨幣政策、房地產政策的持續引導有極大關系,而且這種態勢也延續至今年一季度。
其次,結構性原因也非常關鍵。中國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整體轉型升級帶來了新活力和新動力。前年底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在去年完成較好。尤其是去產能等,使市場整體供求發生了變化。煤炭、鋼鐵等工業商品漲價,帶動工業回暖、利潤增長。2017年3月份,中國工業生產同比增長7.6%,超過了6.3%的增幅預期。
第三,外部原因也是重要變量。美國繼去年12月加息之后,今年3月再次加息,并多次討論縮減資產負債表,顯示其經濟已復蘇良好,并有趨熱的可能。前不久,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達成了良好共識,為兩國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此外,歐元區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也相當不錯,3月份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創下6年以來最高值。可以說,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都表現較好,為中國提供了較為寬松的國際環境,減輕了近年來的外部壓力,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當然,居安思危,我們也不能不對潛在的挑戰進行預判。從國際形勢看,歐洲的復蘇并不牢固,一些重要指標仍有起伏;美國的政策也有不確定性,特朗普的減稅與財政擴張、加息與美元弱勢等主張,存在天然矛盾,而擴大基建的細節和資金來源目前仍未出臺,未來3—6個月會是關鍵時期。
從國內形勢看,當前要警惕滯后風險。雖然一季度數據良好,但有些政策存在短期效應,比如大宗商品市場回暖帶來的工業提振。由行政主導的去產能—價格上升—工業轉暖固然可喜,但應當警惕如何實現中長期的可持續性。房地產也有類似問題。去年房地產價格高漲對經濟提升貢獻不小,但現在高點已過,企業投資熱情進入尾聲。而且去年下半年的調控政策,其效果也還未完全顯現。
中國能在全球經濟形勢艱難、政治形勢復雜的大背景下,進行較為穩健的經濟轉型,取得超預期的經濟增長,應該說整體形勢良好,可以保持樂觀。與此同時,潛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全球經濟形勢變化畢竟很快,接下來的變化可能更快,環境的復雜性不斷提高,不能掉以輕心。而且中國經濟本身的復雜性也沒減弱,相應政策尤其需要從長遠角度研判。
總之,作為大國,我們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審慎樂觀,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