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博

達摩(?-536年),天竺人,為弘揚佛法東渡中土,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他在中國始傳禪宗,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用“面壁成佛”勉勵干部們要實現“自我境界的提升”。而“面壁成佛”的典故,正來自“達摩面壁”,這是中國禪宗一個著名的故事。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北朝時期,他從印度乘船渡海來到中國。在金陵(今江蘇南京),他見到了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彼此話不投機,遂一葦渡江,北上洛陽,來到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下的山洞里面壁九年。后來,達摩將禪的心法傳給中國僧人慧可。從此,禪宗開始在中國大地上流傳。
他說出的三個字,令梁武帝無法接受
據《歷代法寶記》《楞伽師資記》等史料記載,菩提達摩是古印度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他自幼飽讀佛經,對經文有獨到的見解,長大后跟隨佛教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尊者學習,發愿要將印度分裂的思想統一起來,重新振興佛法。
般若多羅尊者臨終前曾對達摩說:“東方震旦國(佛經中對中國的稱謂)有佛教的大乘氣象,你要把大乘佛法帶過去,發揚光大。”
秉承師命的達摩,不遠萬里,跨海西來。在海上顛簸3年之后,終于到達了中國南海(今廣東廣州)。篤信佛教的梁武帝,派遣使臣將他接到了金陵。兩人見面,梁武帝問:“我自即位以來,興建了很多佛寺,供養了很多僧人,抄寫了很多佛經,這有沒有功德?”
達摩說:“無功德。”
“無功德”——這三個字實在令梁武帝無法接受。他緊接著問:“怎樣做才算是有功德呢?”
達摩說:“這些都是有為法,是刻意去做的善事,不會帶來功德,但會帶來福報。”
梁武帝又問:“這是圣人所追求的境界嗎?”
達摩答:“廓然無圣(圣人的心,空空蕩蕩,不在意圣與不圣)。”
梁武帝問:“那么,站在我對面的是誰?”
達摩答:“不識。”
一番問答之后,兩人話不投機,不歡而散。過了幾天,梁武帝見到了高僧志公,談起了當天的對話。志公說:“達摩答得對呀!你本來有功德,但是總掛在嘴上,要人稱贊,這就成為刻意地貪求功德了,功過相抵,也就沒有了。”
梁武帝又說:“我問他圣人追求什么,他居然回答‘圣人無所求!”
志公說:“這也對呀!佛無所求,沒有執著才是佛的境界。”
梁武帝有點醒悟,但還是不服氣,又說:“那他也不應該說不知道自己是誰啊!”
志公說:“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梁武帝被這寥寥數語點醒,頓生悔意,馬上派人追尋達摩,請他回來。而此時的達摩,已決心渡江北上。
傳說,當達摩要渡過長江時,看到后有追兵,于是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他飄然而上,踩著蘆葦渡江而去。這就是“一葦渡江”的傳說。
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來到長江北岸,達摩先是在長蘆寺(位于南京六合)住了數日,然后又去定山寺(位于南京浦口區獅子峰下)禮佛。隨后,他一路北上,來到了北魏統轄的地域。
成書于547年的《洛陽伽藍記》(楊衒之著),記載了達摩在洛陽永寧寺參訪時的場景。看到寺中殿堂寶塔壯麗華美,達摩“口唱南無,合掌連日”,贊嘆說,在他游歷的各國中,從未見過如此精美的寺院。
后來,達摩從洛陽來到嵩山。據《少林寺志》記載,達摩是印度跋陀尊者創建少林寺之后的第二代方丈。
初入少林,達摩曾將禪法傳授給僧眾,然而,他所講的禪法卻跟當時流傳的佛法不大相符。
《禪宗宗派源流》記載了達摩之前流傳于中國的禪法,有以數息(觀呼吸)為主的“安般禪”;有“以不凈觀對治貪心、以慈悲觀對治瞋心、以因緣觀對治愚癡、以數息觀對治散亂、以無我觀對治驕慢”的“五門禪”;有修習禪定、一心念佛的“念佛禪”;等等。這些禪法都主張“依教修心”,禪宗史上稱之為“如來禪”。
達摩的禪法則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無論是誰,只要肯靜坐觀心,一旦妄念俱滅,即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歷來重視弘揚佛經的僧眾們,聽到達摩所講的禪法,紛紛搖頭。其中還有人將達摩所說視為異端邪說。
看到弘法的時機還不成熟,達摩獨自離開了少林寺。在五乳峰下,他找到一個山洞,“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在印度,“婆羅門”一詞多用來稱呼非佛教徒的外道。從“壁觀婆羅門”這個詞來看,當時的主流佛教,顯然已將達摩排除在外。
傳說,達摩在山洞中面壁九年,竟然把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石頭上。據《登封縣志》載,達摩面壁的石洞中有一塊面壁石。石長三尺有余,白質黑紋,如淡墨畫,石中隱隱一僧,露其側頷,衣褶仿佛全有。明代徐霞客在其游記中也記述了在五乳峰下的所見,“下至初祖庵。庵中供達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質黑章,儼然西僧立像”。
面壁,又稱“壁觀”,指禪修者專心一意地參悟。達摩曾用一偈概括其精義:“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為區別之前的“如來禪”,禪宗史上將達摩所傳禪法稱為“祖師禪”。
為慧可安心,始傳中華禪宗
據《續高僧傳》記載,達摩的弟子有道育和慧可等人,慧可即是后來的禪宗二祖。他對儒家、佛家經典俱通,40歲左右在嵩洛遇到達摩,一見大悅,遂奉以為師,從學六載,盡得師傳。
然而,這段經歷在禪宗故事中,則是另外一番面貌。
傳說,達摩在山洞中面壁坐禪,時值寒冬,洞外大雪紛飛。慧可侍立在洞外,直到天明。
達摩問:“你為什么要在雪地里站一夜?”
慧可說:“為向祖師求法。”
達摩說:“諸佛妙道,都是經歷無數劫的修持才得到的。哪里有以驕慢心求得道果的?你就不必枉費心思了!”
慧可問:“怎樣才能感召祖師傳法?”
達摩說:“除非天降紅雪。”
聽了達摩這句話,慧可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砍向自己的左臂。頓時,鮮血飛濺,染紅積雪。
達摩見慧可真心求法,于是將禪法傳授給他。禪宗所說的“二祖立雪”“斷臂求法”,就是指這段故事。
達摩與慧可之間還有一段對話,被稱為“安心法門”。
慧可說:“祖師,我心不安,乞師與安。”
達摩向慧可伸出一只手,“把你的心拿給我,我來安頓它。”
慧可一下愣住了,“我找不到那顆不安的心。”
達摩說:“就這樣安頓好你的心吧。”
達摩直指人心的教法,令慧可于言下明心見性。
達摩所傳的禪法,以“諸佛心為宗”,主要的修行方法是“二入四行”,以“壁觀”法門為中心。他認為,雖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入禪之門,但概要地說無非是“理入”與“行入”。理入,屬于教理上的思考;行入,屬于禪法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行入”又分為四種:一是“報怨行”:不要抱怨逆境,坦然面對;二是“隨緣行”:不要執著于順境,不以物喜,心無增減;三是“無所求行”:要知道有求皆苦,無求則樂;四是“稱法行”:要破除對自我的執著,以自利利他的心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熊耳示寂,或只履西歸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滅化洛濱”。關于達摩之死,史料中眾說紛紜。有的說他“不知所終”(道宣《續高僧傳》),有的說他“因食致毒”“遇毒而卒”(唐代《傳法寶記》)。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達摩臨終前對隨侍弟子說:“我來東土創建禪宗,已經點燃了燈焰,現在是離開的時候了。你們各自說說在佛法修持上的心得吧!”
道副說:“修禪不能拘于文字,但也不能離開文字。” 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皮毛。”
總持尼師說:“我能感受到我所理解的,但無法用語言描述它。”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肉。”
道育說:“所有的見解都是虛幻的,既非語言所能描述,也不是凡心所能感知。”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骨頭。”
最后出場的是慧可,他上前禮拜,而后起身回到原位,沒有開口。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精髓。佛法歷代輾轉,傳到我手,以后就由你傳下去吧。”
達摩去世后,徒眾們把他安葬在河南熊耳山定林寺(今為空相寺),還為他建了一座紀念塔。
達摩示寂的消息傳到建康,梁武帝傷心不已。他親撰“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并序”。文中“見之不見,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之語,記錄了梁武帝對達摩的尊崇之情。
然而,這還不是故事的尾聲。據《舊唐書》記載,達摩示寂后的第三年,奉命出使西域的東魏使臣宋云,在蔥嶺一帶遇到了達摩。他赤著雙腳,肩扛一根竹杖,杖頭挑著一只草履,兀自西行。
宋云問:“大師,您往哪里去?”
達摩回答:“我回天竺去。”
宋云在外數年,對達摩示寂之事一無所知。回到洛陽,他將此事報告給魏孝靜帝。皇帝甚感驚異,命人到熊耳山,打開了達摩的棺槨。棺內空空蕩蕩,只有一只草履遺落其中。魏孝靜帝據此認定達摩已經脫化成佛,于是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