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新麗+趙一凡
摘 要:文章首先闡釋了網絡輿情與政府決策的含義及特征,分析了政府決策對網絡輿情的現實需求,論述了網絡輿情對政府決策帶來的積極和不利影響,進而提出發揮網絡輿情對政府決策積極作用的對策。
中圖分類號:G25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5-0129-03
關鍵詞:網絡輿情;政府決策;影響
1 網絡輿情與政府決策闡釋
1.1 網絡輿情及其特征
網絡輿情是民眾通過互聯網對社會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意見、觀點和情緒的總和[1]。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借助網絡平臺發表言論已經逐漸成為民眾表達個人看法的重要途徑。網絡輿情因其載體的特性而擁有與傳統輿情不同的特征:①網絡輿情信息量巨大,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網絡輿情可以不受版面和時空限制,不拘泥于議題范圍,大至國際時政要聞,小到坊間雜事,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使用成本低廉,加上近年來移動終端和移動網絡的普及,一個人加一部手機就能對當前的熱門話題進行查閱、評論和轉發。因此,網絡輿情的信息公開程度、信息發布速度、信息的數量都遠大于傳統輿情。②網絡輿情的真實性和虛假性。因為法律的不完善及監管不力,網絡的虛擬特征使現實中的權力制約得到釋放,網民在虛擬身份的掩飾下,參與社會時事的討論更加積極,發表的論點也更接近于真實想法。但網絡輿情主體身份的匿名性,大大降低了主體觀點表達所要承擔的后果,容易造成公共輿論的極端性和虛假性。③網絡輿情的即時性和突發性。由于移動終端的普及,民眾隨時可以通過手機記錄身邊發生的事件,也會即時地對某些問題發表意見或看法,事先的征兆極其微小。
1.2 政府決策的含義
美國行政學家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即決策[2]。國內學者認為,政府決策即政府在履行其職能時做出的相關決定和政策,由察覺、溝通、協調、制約、公眾和專家參與等機制構成;決策是個人、團體或政府在特殊環境下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選擇最優途徑或政策的一種行為過程[3]。綜上所述,政府決策是指政府部門在履行職能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目標,在掌握充分信息和對有關情況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程序和科學方法做出的處理管理事務的決定或政策的過程。
1.3 我國政府決策對網絡輿情的現實需求
我國政府決策是從上至下型決策,政策輸入的主體是權力精英,權力精英作為“利益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要求探求和確認政策問題,而單純自發的群眾性利益表達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這是由我國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決定的。自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的內憂外患從未曾消失,人民需要一個強大和有效的國家機器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內部從上至下的政府決策模式的特性符合當今中國國情[4]。從不同渠道收集輿情成為政府決策的依據。我國政府實現了多重決策制度,最根本的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舉制度等官方渠道收集輿情,同時也會通過調查研究、智囊建議等非官方渠道獲取信息,但以上制度都不是民眾能普遍參與的制度,透明性嚴重不足。這些意見收集是由政府部門主動發起,其對象有鮮明的可選擇性,這同全民參與的政治體系有明顯區別。
從改革開放發展到現在,我國公民的視野和文化水平大幅提升,權利意識以及參政議政的欲望增強,民眾逐漸學會通過網絡媒體等各類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及使公共利益不受侵犯。所以,近些年我國的新政策在頒布前都會通過媒體、網絡平臺來聽取公民意見[5]。
政府決策需要大量的有效信息做支撐。建立政府網站,開展電子政務,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不僅實現了政府信息公開共享,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也實現了政府與民眾的交流互動,為社會公眾參與政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我國現有7.1億網民,他們通過網絡媒介來表達其意愿和訴求,網絡輿情逐漸影響政府決策的制定。政府通過網絡傾聽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公共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政府政策通過網絡發布,聽取民眾意見并做出回應,以此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
2 網絡輿情對政府決策的影響
2.1 網絡輿情對政府決策的正面影響
2.1.1 豐富政府決策的信息源。在我國傳統的決策方式中,決策層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信息的傳遞過程有著極大的利益傾向,這種信息傳遞形式對政府決策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互聯網的開放性、匿名性與網絡輿情極大地豐富了政府決策的信息源,公眾可以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而不受行政權力以及利益集團的制約,打破了傳統輿情傳遞方式對社會輿論的壟斷,再加上網絡輿情內容豐富、多元化,使決策者信息收集的范圍無限擴大,獲取也較為簡單,而且是第一手資料。
2.1.2 增強政府決策的科學性。互聯網是當今社會最大的輿情信息聚集地,使決策機構能夠收集到更全面的網絡輿情信息,對決策的民主性、合理性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政府在收集決策信息時注重社會各界利益訴求輿情,可避免決策失衡。其次,網絡輿情的收集更為直接,有效減少了傳統輿情采集過程中復雜的程序,消除了信息由上而下傳遞過程中出現的失真現象,政府不同層級可以直接面對相同的信息源,確保了決策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實性[6]。決策者在公共決策過程中通過傾聽民意來解決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問題,既實現了民主,又完善了政策的細節,使政策更加民主化、科學化。
2.1.3 提高政府決策的公信力。公民對政策的信息反饋是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信息資源,它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是政府與公眾建立良好關系的基本條件[7]。在網絡提供的自由、平等的輿論空間上,公民享有的言論自由的權利得到了極大的保障。而網絡的匿名性可以讓輿論監督得到真正的發揮,公民能無所顧忌地給予政府決策更多的建議和意見。據人民網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有88%的網民對網絡監督非常關注,高達92.5%的網民在遭遇不良社會現象時會選擇借助網絡進行曝光。可以看出,利用網絡監督已成為民眾維護自身利益、發表自己的觀點、反腐等非常有效的手段。網絡豐富了公眾的參政議政模式,創新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信息化表達,有助于促進民主決策,為政府政策的實施夯實了群眾基礎,提高了政策執行的公信力[8]。
2.2 網絡輿情對政府決策的負面影響
2.2.1 數字鴻溝與結構失衡影響決策的公共性。在虛擬世界里,網民基礎決定言論權重,網民階層決定言論走向[9]。據《第三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10]。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所限,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比農村地區要高出35.5%,城鄉差距依然很大。在參政議政過程中,人們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來對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見,但在出現數字鴻溝和網絡結構失衡的時候,網絡輿情可能會出現弱小群體的聲音被主流聲音淹沒的情況[11]。此外,我國網民的主體有年輕化特點,其中學生占了很大比例,由于社會經驗不足、觀點不夠成熟,他們發表的意見常常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容易出現極端的言論。因此,此時的網絡輿情并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民意。
2.2.2 謠言、虛假報道造成決策失誤。有別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信息的特征,互聯網具有虛擬性、匿名性、隨意性等特點[12],網民不必提供自己真實的身份信息和完整的個人資料,并不需要為自身的言論承擔責任。正因為如此,網民在網絡上的言論和行為會變得毫無顧忌,過分強調權利卻淡化責任,出現不負責任的言辭和行為,個別人甚至做出違法行為,比如侵犯他人隱私、炮制謠言、散布不負責任的虛假言論等。此外,由于我國缺乏必要的網絡規范法律法規,對網絡輿情的監管也不夠完善,網絡中經常出現對政府決策有干擾的謠言或虛假信息,嚴重影響了決策效力。當前我國對公民通過網絡參與政策制定進行引導的能力較弱,對網絡輿情規范化程度較低,沒有形成全面的網絡信息控制系統,經常因為網絡虛假信息造成決策的失誤,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就會形成惡性循環[13]。
3 發揮網絡輿情對政府決策積極作用的對策
3.1 完善網絡立法
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發布,其立法目的和宗旨是“為了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14]這是我國完善網絡立法的一個重要開始。2016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要求完善信息化法律框架,統籌信息化立法需求,優先推進電信、密碼、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相關立法工作。這些舉措說明了我國政府開始重視互聯網以及互聯網安全對國家和公民的重要性,只有對網絡具體行為做出立法解釋才能有效控制網絡暴力,同時也保護了正常行使網絡輿情監督的公民的合法權利。
3.2 提高政府對網絡輿情的整合能力
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務微博是民眾與政府機構直接溝通、表達訴求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建設并維護好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務微博十分重要。隨著微博影響力的擴大,政府微博在近幾年發展迅速,而政府工作人員對微博的使用能力需要有進一步的提升。雖然政府網站的建立已有十多年,但政府網站和政務微博依舊存在著更新緩慢、功能單一、缺乏互動及信息公開不夠透明等問題。政府應加強對門戶網站和政務微博的重視程度,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及服務能力,弱化過多的宣傳功能,突出服務功能,把門戶網站和政務微博打造成吸收輿情的通道,并積極推廣配套的電子政務,積極采集公共政策在公民中的執行情況,有效保證網民監督權、知情權等基本權利的行使,有針對性地做好網絡輿情的引導,使政府信息更為透明。如此一來,政府對網絡輿情的整合能力會大大加強,而公民對于政府的信任程度也會大大提升。
3.3 建立網絡輿情監測及危機處理機制
網絡輿情具有突發性,這一特點加大了政府的處理難度。因此,一套完善的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的建立,能夠對網絡輿情進行實時監控,有效提高對于突發輿情的應對效率。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多級輿情監控網絡,完善的體系為政府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輿情信息支持,但依舊存在很多問題,如大多數單位缺少專職輿情信息部門、收集的信息質量不高、信息傳輸渠道不通暢等。這就要求政府內部與外部之間建立規范的網絡輿情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利用該機制,不僅可以聚集各級各部門分工采集網絡輿情信息,有效避免信息過量,改善決策者的有限理性,使最有必要處理的輿情信息能得到最早的關注[15]。
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較為突出,危機管理就成為當前政府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對于網絡輿情來說,常規渠道無法處理的事件,以及公民長期累積的訴求都可能通過網絡爆發,從而形成嚴重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目前我國的危機處理機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應對網絡突發事件時缺乏有效的應急機制,當事件出現時往往處于被動局面。政府建立綜合性協調機構和專職機構,通過加強部門間的協同配合,可以提高應對網絡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
[2](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為[M].詹正茂,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
[3]姜圣階,張順江,畢全忠.決策學引論[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87:11-12.
[4][5]曲長青.我國網絡輿情對公共決策影響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2.
[6][8][11]盛明科,邵夢潔.網絡輿情對公共決策的雙重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14(4):224-228.
[7]張冬平.淺談網絡信息對公共決策的影響[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78-81.
[9]郭昭如.微博“網絡問政”新路徑的熱與冷[J].上海信息化,2010(6):16-18.
[10]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12-1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12]佘廉,雷麗萍.我國巨災事件應急管理的若干理論問題思考[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71-475.
[13]葉冰瑩,賴帝水.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議程設置的影響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4):20-23.
[14]孫道萃.移動智能終端網絡安全的刑法應對:從個案樣本切入[J].政治與法律,2015(11):73-87.
[15]王娟.網絡輿情監控分析系統構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7(4):201-203.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