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 盧洪俊 郭灼
摘要摘要:Moodle3.0平臺中Workshop模塊提供了完善的同伴互評功能,但作為開源項目,相應的應用文檔則不足。社群交流中發現,由于理解的偏差, Moodle使用群體中經常出現兩類問題,其一是對某些功能不知其操作目的與結果是什么;其二是使用者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操作方法去操作,但系統實際運行結果與所期望的結果不一致。通過實際教學應用,不斷發現并解決上述問題,保證了同伴互評工作順利開展。
關鍵詞關鍵詞:Moodle;同伴互評;Workshop
DOIDOI:10.11907/rjdk.162840
中圖分類號:TP3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27800(2017)005019504
0引言
同伴互評作為一種在線學習環境下的評價形式,在促進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深入理解學習結果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1]。Moodle系統是一個廣泛使用的開源學習管理系統,同伴互評模塊需求很大。最初由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開發的版本由于應用復雜及評級方式匱乏,成功應用案例很少。Moodle為此專門成立項目組,項目負責人David Mudrak[2]有理論研究背景與ICT教學經驗,是捷克Moodle門戶管理員,開發過若干Moodle模塊。新開發的同伴互評版本優化了原版本中用戶界面以及流程方面的問題,保留評價計算模塊,但仍然存在最終分數處理、顯示等問題。Moodle版本升級到Moodle3.0,其平臺中Workshop模塊提供了完善的同伴互評功能[3],本文對Moodle3.0平臺中的Workshop應用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為后續應用者提供參考。
1同伴互評模塊安裝與創建
1.1同伴互評模塊安裝
同伴互評模塊不是Moodle3.0標準安裝模塊,需要到Moodle官網自行下載Workshop相應的插件plugin模塊,對所下載的文件進行解壓,并置于正確的包目錄下,具體包括:
workshopeval_credit解壓后,放到目錄.moodlemodworkshopevalcredit中;
workshopallocation_live解壓后,放到目錄.moodlemodworkshopallocationlive中;
workshopeval_weightiest解壓后,放到目錄.moodlemodworkshopevalweightiest中。
其后,在“網站管理”進行“通告”之后,執行增加活動或資源時,便可看到“互動評價”活動。
安裝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所下載的壓縮文件解壓后沒有被放在正確的包目錄下,導致安裝時提示位置錯誤。
1.2新建互動評價
新建互動評價需要設置的項目有:互動評價描述、提供作業說明、修改評價表格、準備作業范例。
評分策略分4種:累加分數、評語、錯誤數和量規。后續評價表格根據評分策略設置不同而不同。
作業設置提供作業說明、作業附件最大個數、作業附件大小限制以及是否允許在截止日期后提交作業。
反饋包括總體反饋模式、總體反饋最大附件數、總體反饋附件大小上限以及總結。其中總體反饋模式確定總體反饋作為必選項還是可選項,總結則是活動結束時,關閉活動前所作的總結性文本輸入。
范例作業包括是否使用范例選項,如果啟用該選項,則用戶可以試著評價若干個作業范例,并將評價與參考評價進行比較,該成績不計算在評價成績中,此時還需進一步選擇范例評價模式,包括:①自愿決定是否評價范例作業;②必須在提交作業前完成對范例的評價;③在提交作業后范例生效,而且必須在評價學生作業前完成對范例的評價。
有效性包括是否使用提交與評價的開始時間與截止時間,是否在提交截止后進入下一階段。若選擇且指定了提交的截止日期,則該互動評測在提交日期截止后會自動進入到評測階段,同時需要將評價的分配方式設置為計劃分配方法。否則,進入評測階段后,用戶無法進行同伴評價。
通用模塊設置包括該互動評價是否可見、ID號、小組模式、大組,其中ID號可以在成績計算公式中唯一標識一個活動。 如果這個活動與成績計算公式無關,那么它的ID號可以為空。ID號也可以在成績薄中設定,但只能在活動設置頁面里編輯。小組模式分為3種:無小組、分割小組、可視小組:①無小組:沒有小組,每個人都是大社區中的一員;②分割小組:每個組的成員都只能看到自己的組,不能看到其它的;③可視小組:每個組成員都在自己的組內完成工作,但也可以看到其它小組情況。在課程層次定義的小組模式會缺省成為該課程內所有活動的缺省模式。如果課程設定了強制小組模式,則每個活動的設定會被忽略。大組是課程中幾個小組的集合。如果選擇了一個大組,屬于同一個大組的不同小組學生可以一起工作。
成功創建互動評價后的結果如圖1所示,互動評價按時間段以此分為設置階段(教師)、提交作業階段(學生)、互評階段(師生可選擇是否參與)、成績核定階段(教師)、關閉階段(發布成績給學生)。
1.3互動評價創建問題
互動評價創建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包括成績設置、評價設置與有效性設置3方面。
首先在成績設置時,評分策略中除評語策略外,其它3種策略均需要進一步考慮具體評價內容項、每個內容項的分值及分值權重。其次,評價說明需要最后確定評分策略,將評價內容項及分值、分值權重修改為與所設一致,否則容易導致學生評價混亂。此外,在評價設置時需要明確是否允許學生自評。最后設置評價有效性。設置提交開始時間、提交結束時間,以及提交結束后是否進入下一個階段,以及評價開始時間和評價結束時間。提交開始時間之后,系統不會自動進入提交階段;提交時間結束后,系統也不會自動進入評價階段,需要手動設置才能從設置階段進入提交階段或從提交階段進入評價階段。
2設置與修改互動評價表格
評價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的前提在于評價量規的合理設計[45]。互動評價創建之后,需要進一步設置評價表格,若選擇提供作業范例,還需要提交作業范例。互動評價表格設置根據創建階段“設置此互動評價”中選擇的“評分策略”不同而不同。每項都存在一些易錯點,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2.1累加分數的評價表格設置及易錯點
累加分數缺省提供3個采分點,還可添加2個采分點,但系統在此有一個bug,在3個采分點未填寫之前,點擊“再增加2個空白采分點”,系統不會增加新的采分點,當3個采分點填寫完畢,再新增2個空白采分點時,仍然不會顯示出新增的2個采分點,需要保存后,再進入才能看到新增的2個采分點。若填滿當前頁面已有的采分點,則按“保存并繼續編輯”,系統會自動增加2個采分點,新增的采分點若未填寫“描述”內容,則在預覽時不會顯示該采分點。采分點可以增加到足夠多,實驗顯示大于55個。合理推測應至少有127個采分點。
目前版本應注意的問題是:采分點一旦增加就不能直接刪除。需要將采分點對應的“描述”內容清空保存后,該采分點才會被去掉;此外,系統通過新增1-2個采分點,在新打開的編輯窗口中始終會存在2個“描述”內容為空的采分點供填寫。
每個采分點提供文本描述、最高分/等級類型選擇以及權重確定。其中“描述”項的清空能夠去掉該采分點;權重為該采分點在計算總分時的權值,可選范圍為0-16。“最高分/等級”包括3種可選類型:無、范圍、點;最高分數/等級類型為“無”時,范圍與最高點均不可編輯。同伴互評時,無需亦無從評分,只需要給出文字描述評價。最高分數/等級類型為“范圍”時有2個可選項:“Standard”、 “獨立型和情景型思維方式”,最高點不可編輯;選擇“Standard”型,則同伴互評時可選分數范圍固定為0-10分。選擇“獨立型和情景型思維方式”型分數有3個可選項:極端情況型、獨立與情景型兼備、極端獨立型,其中“極端情況型”改為“極端情景型”似更合適。這個版本中不能增加新的范圍評價方式。最高分數/等級類型為“點”時,“范圍”不可編輯。最高點可以自由設置,在同伴互評時,可選分數范圍為0到最高點的值。
采分點設置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最高分數/等級類型為“點”時,每個點是獨立評分的,在總分中,每個采分點的 “點”值由權重與最高點共同決定。權重比例基于采分點而不是每個采分點內部的“點”值。比如,設置作業總分為80,采分點1、2、3、4、5的最高點分別設為40、30、20、5、5,若5個采分點權重均為1,則采分點1-5中,每個點對應的分數值分別為:16/40,16/30,16/20,16/5,16/5,若同伴評價時采分點1-5的分數分別為32、25、15、1、2,則按權重比例,系統計算出來的分數為(32/40 +25/30 +15/20+1/5+2/5)×16 = 47.5,而不是設置時所期望的(32+25+15+1+2)×0.8=60。若希望系統計算出來的“點”值與所設置的點值相同,即每個采分點中“點”值等價,則每個采分點的權重要相應修改。仍以上面5個采分點為例,采分點1-5對應的權重應分別設置為8、6、4、1、1,系統計算出來的分數為 (8×32/40 +6×25/30 +4×15/20 +1×1/5 +1×2/5 )×4= 60。若最高分數/等級類型為“范圍”,且范圍選擇“Standard”時,則所有分數范圍都在0-10之間。若直接通過權重調節每個采分點的最終分數,則采分點的實際分數對評價者變成不可見了。而用“點”加權重的方法,則可以使評價者的分數就是最后的分數。上述2種評分機制,分別適合不同的應用場合。
2.2評價表格設置
評分策略選擇“評語”時,其評價表格與累加分數表格相同,缺省采分點數量以及采分點增加的原則與累加分數相同。但采分點設置時,只需進行評價內容的“描述”,無需設置范圍、權重。在同伴互評時,只需根據采分點描述,撰寫相關評語即可。
該項評分策略,通常用于同一項目小組內部之間的互評,用于同伴互評前每部分的優化。
因此,在設置互動評價的通用模塊時,小組模式設置為“分隔小組”類型,使得互評分配限制在小組內部,互評作業分發給小組內部成員。
2.3錯誤數評價表格設置
評分策略為“錯誤數”時,其評價表格的設置缺省包含3個斷言與1個成績映射表,其中,斷言類似上述的采分點,可以不斷增加。其增加與刪除策略與上述采分點亦相同。
每個斷言提供內容“描述”、“錯誤”(缺省設置為“否”)、“正確”表述語言設置(缺省設置為“是“);權重設置取值范圍同樣是0-16;成績映射表在未保存任何斷言時,最初只顯示錯誤數≤0,作業成績為100%的一條映射,當增加3條斷言后,成績映射表相應增加錯誤數≤1、2、3的3條成績映射表,所映射的成績缺省為66%、33%和0%,用戶可以修改缺省值,該值可選項為0%~100%,共計101個數據項。同伴評價時,需要選擇一個“是”和“否”(“是”和“否”分別為設置階段所設置的“正確”與“錯誤”表述文字)radio按鈕,并可進一步填寫文字評語。
斷言式評價通常對應簡單的有或無的評閱作業。
錯誤數評價總分由錯誤數與權重共同確定,每個斷言描述需要評判一項內容。評閱為“否”,則該項分數為0,評閱為“是”,則該項分數為其所設置的權重數。因此,最終的分數可能取決于所有斷言項的權重數完全組合,可能只有幾個離散的數據點值。
2.4量規評價表格設置
評分策略為“量規”時,其評價表格的設置缺省包含3個量規標準與一個量規配置。其中,量規標準類似上述的采分點,可以不斷增加,增加與刪除策略與上述采分點亦相同。量規配置提供同伴互評時呈現兩種形式:“列表”或“網格”。
每個量規標準設置包含一個描述與4個“此等級的成績和定義”項,量規標準描述項用于描述擬評價的項目內容,4個等級成績與定義則描述一個項目內容的詳細評分標準。該項填寫完成保存后,系統會自動新增2個“此等級的成績和定義”,與累積評分的采分點一樣,系統始終會留有2個空白的“此等級的成績和定義”,其成績可設置為0-100之間的任一數值。
量規評價策略從本質上看,是累計評分策略的細化版,累積評分策略給出評分范圍,由評閱者自行判斷分值,由評價者判斷作業與等級定義相符度,每個定義的分值則由評價表格設置時給出,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評閱時的主觀性。
在同伴互評界面,用戶需要根據評價的描述與成績定義的描述,選擇判斷與所提交作業相符合的單選按鈕。
3提交作業與作業評價階段
盡管在設置階段的“有效性”里設置了作業提交開始日期,但系統并不會自動進入“提交作業階段”,需教師或管理員點擊“切換階段”按鈕,才能將任務切換到學生提交作業階段。
在提交作業階段,教師/管理員可以點擊“提供評價標準說明”,進入后,可以修改與保存評價標準說明,但相應的評價表格修改仍需返回“設置階段”修改,因此,這個階段的“提供評價標準說明”最好設置為不可編輯。如確需編輯,要返回設置階段編輯評價標準說明與評價表格,否則便可能存在評價標準說明與同伴互評時看到的得分點或量規描述不一致問題。
設置預計劃分配有4種方式,分別為手動分配、live allocation、隨機分配、預計劃分配。其中,手動分配在提交作業階段結束后,可由教師/管理者為學生分配評價者,也可選擇被評價者給學生;live allocation,需要在設置階段設置允許“遲交作業”,該方式才能有效應用,用于為遲交作業學生實時分配評價人;隨機分配指在作業提交后,可以通過選擇與設置“隨機分配”,立即進行作業同伴評價的分配。若同伴評價分配出現錯誤,也可返回“提交作業”階段再次進行“隨機分配”,從而糾正出現的問題;預計劃分配方式在提交階段結束后自動分配作業進行評價。此階段的結束時間在互動評價設置的“提交截止日期”中定義。本質上是使用此表單中預定義的參數來執行隨機分配,這意味著預計劃分配工作像是教師親自執行隨機分配。注意,如果在提交截止日期前手動轉換互動評價到評價階段,預計劃分配不會執行,這種情況下就得再次分配作業。預計劃分配方式在和自動階段轉換功能一起使用時特別有用。
評價階段與“提交作業階段”類似,評價階段的啟動同樣需要教師/管理員手動點擊“切換階段”而使評價階段生效,系統無法根據時間設置進行自動切換。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教師/管理員在切換之前可以進一步檢查所有設置以及學生提交情況、互動評價的自動分配情況,然后才切換到評價階段,避免可能存在的疏忽。評價階段主要給出時間信息,沒有需要設置的項目。
4成績核定
學生的成績最終由作業成績和評價成績兩部分構成。其中,作業成績與評價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在 “成績設置”里設置,缺省為80和20。作業的最終成績由每個評價者給出的成績經過權重的加權平均后得到,教師/管理員有權將自己或某些學生的成績給予較高的權重,從而使最終作業成績中權重較高的評分對總分影響較大。該系統缺乏對評價的一致性檢驗[6],后續二次開發中可增加相應模塊。
評價的最終成績根據成績核定方法和成績核定設置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成績核定方法有3種可選項,分別為“與最佳評價相比較”、“Participation credit”和“Comparison with the weightiest assessment”,不同的成績核定方法各自對應若干成績核定設置。
“與最佳評價相比較”對應的成績核定設置包括比較評價的寬松程度,評價越嚴格,與最佳評價的相近程度要求就越高。
使用“Participation credit”成績核定時,成績核定設置主要進行評價模式選擇,All or nothing要求評價者全部進行了評價才能得分,否則,有一個遺漏都將無法得分。Propotional則根據評價的百分數量予以評分,而at leaset one則只要做了一個評價便可獲得滿分。
“Comparison with the weightiest assessment”則是與最高權重的評分項相比較,計算差異的容忍程度。但如何提高同伴互評的準確度和信服度[7]需要在后續二次開發中考慮。
互動評價成績報告包括作業提交者姓名、作業及其最后提交時間信息,收到的所有分數以及作業成績,給出每個分數以及作業提交者的評價成績,圖2所示的作業提交者,由于未給出任何評價,因此評價成績為0分。
收到的分數中,顯示評價者給出的作業成績、評價作業成績的權重,圖3中,評價者“曾玲”給出的作業分數是56,“曾玲”得到的評價成績是20,“曾玲”給出的作業成績權重是16,作業提交者“陳建成”提交作業之后,未進行作業自評及評價分配的作業,因此其收到的自評分數為0,其評價成績為“0”,其給出的成績均為“0”。在計算收到的分數時,將排出未給出評價的成績,對其它收到的分數進行加權平均,即作業成績=(56*16+(64+41+9+56+53))/(16+5)=53; 評價成績為0。
學生只有切換到“關閉”階段之后才能看到自己的成績,并能看到所有需要評價的學生列表,點擊對應的作業,可以看到自己給出的各項評價成績,如圖3所示。
5結語
在同伴互評模塊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清楚地知道采分點或量規設置目標,以及評分預期。其后,對系統給出的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可能存在的預期結果與實際不符的問題,然后進一步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本文對應用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均給予了較詳細的說明,以期在后續使用中避免產生同樣的問題。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許濤.慕課同伴互評模型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2):8694.
[2]DAVID MUDRAK.Moodle Doc 3.0.[EB/OL].https://docs.moodle.org/dev/User:David_Mudrak.
[3]DAVID_MUDRAK.Grade for assessmen.[EB/OL].https://docs.moodle.org/dev/Workshop_2.0_specification#Grade_for_assessment.
[4]閆寒冰.信息化教學評價———量規實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鐘志賢,曹東云.網絡協作學習評價量規的開發[J].中國電化教育,2004(12):4952.
[6]邊琦,王俊萍.網絡課程中同伴互評等級的一致性檢驗[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16,45(5):164168.
[7]孫力,鐘斯陶.MOOC 系統中同伴互評過程的優化和應用[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6):38.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杜能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