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虹

[摘要]目的 探討經椎旁肌間隙人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隨機分為傳統后正中入路組、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感染情況、JOA腰背痛評分及不良反應。結果 經椎旁肌間隙人路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低于傳統后正中入路組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468、17.085、30.079,P<0.05),未發現兩組感染情況具有統計學意義(x2=2.041,P=0.153),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JOA腰背痛評分明顯高于傳統后正中人路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t=25.497,P<0.05)。結論 經椎旁肌間隙人路治療胸腰椎骨折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胸椎;腰椎;骨折;椎旁肌間隙入路
脊柱胸腰段具有特殊的解剖及生物力學特點,比較容易發生骨折,隨著醫學技術及醫療材料飛速的發展,特別是椎弓根螺釘技術的廣泛應用,手術治療成為胸腰椎骨折的首選治療辦法,其中傳統后正中入路植入椎弓根螺釘手術方式由于具有操作簡單便捷,固定可靠,胸腰椎體復位效果好,而成為經典的手術方式,但是該手術方式需要對椎旁肌進行手術剝離,容易損傷正常軟組織和神經,增加腰背肌疼痛僵硬、無力等并發癥的發病率。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開始在臨床進行使用,取得了比較好的臨床治療療效。本研究通過對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進行臨床觀察,為臨床推廣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其中男62例,女22例,平均年齡(37.8±8.5)歲,按照Denis骨折分型劃分,單純壓縮性骨折19例,爆裂性骨折65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胸腰椎骨折診斷標準;(2)均為單節段骨折,椎管占位不到1/3,無累計椎管后柱;(3)發生外傷2周內的新鮮骨折;(4)ASIA分級為5級,不用進行椎管減壓;(5)患者依從性好,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非胸腰椎骨折;(2)病理性骨折;(3)患者依從性差,臨床資料不完整。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傳統后正中入路組: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齡(38.3±9.2)歲,單純壓縮性骨折9例,爆裂性骨折33例;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齡(37.4±8.2)歲,單純壓縮性骨折10例,爆裂性骨折32例。經統計學檢驗發現兩組資料性別、年齡、骨折分型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兩組患者采用相同的術前處理,術中傳統后正中人路組采用后正中入路植入椎弓根螺釘手術方式,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采用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植入椎弓根螺釘手術方式,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內固定方式,都是采用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進行固定,術后均給予預防感染、消腫等對癥治療,定期隨訪,隨訪時間為6~12個月。
1.3觀察指標
(1)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感染情況;(2)腰背痛日本骨科協會(i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on,JOA)評分:主要針對機體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顒雍桶螂坠δ苓M行評分,分值為0~29分。術后6個月時進行JOA腰背痛評分;(3)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調查問卷數據采用Epi Data3.0軟件進行錄入,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感染情況比較
本研究對傳統后正中入路組、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感染情況比較,發現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低于傳統后正中入路組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468、17.085、30.079,P<0.05),未發現兩組感染情況具有統計學意義(x2=2.041,P=0.153)。見表1。
2.2兩組患者ToA腰背痛評分比較
本研究發現傳統后正中入路組、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JOA腰背痛評分分別為(24.48±1.29)分、(28.95±1.02)分,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JOA腰背痛評分明顯高于傳統后正中入路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t=17.615,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情況
本研究中84例患者均進行了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7.55±2.68)個月,隨訪期間沒有內固定斷裂松動等情況出現,術后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及傳統后正中入路組患者分別出現1例、4例切口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后均治愈?;颊呔鶝]有出現異物排斥反應,無神經癥狀加重、椎體后凸畸形等并發癥出現,但是兩組患者均有腰部活動受限表現,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腰部活動受限癥狀比傳統后正中入路組輕,經對癥治療均達到有效緩解。
3.討論
對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療,傳統的后正中入路手術方式由于需要對椎旁肌進行廣泛的剝離,容易損傷椎旁肌肉的血液供應,并容易損傷椎旁肌的支配神經,而且術中需要暴露手術視野,就需要對多裂肌進行持續牽制,這樣就會導致肌肉內的壓力增大,繼續加劇局部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肌肉的變性壞死,從而降低多裂肌正常的生理功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持續的頑固性腰背痛等并發癥,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而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方式采用在多裂肌及最長肌間隙進入,這樣就避免了對多裂肌的廣泛剝離,保留了多裂肌在棘突上的起點,能夠對多裂肌的支配神經進行保護,從而減少了多裂肌的失支配神經影響的區域,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脊柱后復合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減少腰背痛等并發癥出現的幾率。
本研究對傳統后正中入路組、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感染情況比較,發現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低于傳統后正中入路組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未發現兩組感染情況具有統計學差異(x2=2.041,P=0.153),Jiang等研究發現經椎旁肌間隙人路和傳統的開放手術在治療胸腰椎骨折時,經椎旁肌間隙人路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Zeng等的研究發現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明顯低于開放手術。其原因可能是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方式不需要對椎旁肌進行剝離,這樣就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術后引流量,而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減少也能夠有效降低術后感染的風險㈣。
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JOA腰背痛評分明顯高于傳統后正中入路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經椎旁肌間隙人路組患者腰部活動受限癥狀比傳統后正中入路組輕,經對癥治療均達到有效緩解,王君等在對經椎旁肌間隙入路和傳統的開放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研究,也發現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患者JOA腰背痛評分明顯高于傳統的開放手術,進一步驗證了經椎旁肌間隙人路手術方式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脊柱后復合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減少腰背痛等并發癥出現的幾率。而且隨訪期間沒有內固定斷裂松動等情況出現,術后經椎旁肌間隙人路組患者1例切口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后均治愈?;颊呔鶝]有出現異物排斥反應,無神經癥狀加重、椎體后凸畸形等并發癥出現,所以經椎旁肌間隙入路進行胸腰椎骨折治療是安全有效的。
綜上所述,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時能夠顯著減少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不良反應少,并顯著減少腰背痛等并發癥出現的幾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