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雙霞
隨著我區加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企業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企業用工難問題日益突出。能否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已成為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
一、我區企業用工現狀
(一)用工工種
從企業用工需求來看,目前最缺工的企業是山特產品加工業和服務行業,所需工種主要集中在銷售、服務、技術型、普工等相對靈活型就業人員,尤其是技能人才相對短缺,而像管理人員、行政人員、文員、司機等需求量相對較少。其中普通工人占需求總人數的31.6%;專業技術人員占需求總人數的20%;銷售人員占需求總人數的33.5%;其它人員占需求總人數的14.9%。
(二)用工環境
從企業用工環境來看,大部分企業用工并不規范,沒有實行統一標準的工作時間制,工資和福利待遇相對較低,甚至有些企業沒有給員工繳納五險和簽訂勞動合同等。我區企業員工平均月薪為1800元左右,其中2500-3000元約占16.2 %;2000-2500元約占37.8%;1500-2000元約占43.3%;1500元以下約占2.7%。由于工作時間較長,勞動強度較大,福利待遇較差,普遍存在“招工難”問題。
(三)用工結構
從企業用工結構來看,在年齡結構方面,多數企業愿意招聘25-40周歲年齡階段的人員;文化程度方面,企業對普通工人沒有文化程度的要求,對技術工人要求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并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和一定的專業技能;性別方面,主要偏向男性。
二、我區企業用工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力素質偏低,用工結構性矛盾突出
我區存在的“招工難”其實并非真的無人可招,無人可用,而是企業很難招到具備一定專業技能和一定工作經驗的員工。一是我區靈活就業人員較多,共有71190人,主要從事種養殖業、臨時用工、家政服務等行業,其中種養殖業8774人,臨時用工38979人,家政服務4071人,自由職業者7634人。由于這部分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專業技能單一,不符合企業的用工需求,只能從事一些臨時性、靈活性和季節性的工作,因此被企業拒之門外。二是每年大中專畢業生回本土就業的相對較少,因為他們有較高的學歷,所以對求職有較高的心理預期,多數喜歡到到發達地區或高薪部門就業。從而導致本地年輕的、有文化的、有技術的勞動力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使企業用工需求矛盾愈顯突出。
(二)求職者的就業觀念,與當前的就業形勢不相適應
很多求職者在工作選擇上相對挑剔,怕吃苦,怕受累,不愿到私營企業就業,他們受所學專業和觀念的限制,使他們傾向于“體面而有前途”的工作。大多數人都希望成為白領,而不愿意從事藍領,甚至從企業底層工作崗位上干起的人很少。他們不僅希望福利待遇高,更在意工作是否能展示個人才能、適合自己發展,關注工作環境、社會保障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企業工廠化、機械化、流水線式的枯燥工作,不能滿足他們的求職愿望。
(三)企業缺乏科學化管理,職工權益難以保障
在企業管理中,不僅要遵循管理規章制度,還要注重“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要把員工放在主體地位,在工作中要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充分認識到員工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資源。而有的企業依然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只追求高額利潤,任意延長工作時間,加大勞動強度,沒有加班費和節假日等,沒有把員工放在生產要素第一位上加以關心和愛護,還存在無勞動合同、無社會保障和克扣、拖欠工人工資的現象,所以這些現象嚴重挫傷了員工的積極性,導致部分員工辭職或者跳槽,去選擇一些福利待遇更好的企業,這就造成了企業優秀員工的流失。
三、解決我區企業用工需求的對策
(一)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幫助企業轉型和升級改造
“招工難”導致企業勞動成本快速上漲,給企業生存帶來巨大壓力。政府要推動企業升級,不僅要借用市場“無形之手”倒逼企業轉型,還要運用“有形之手”扶持中小企業生存,為企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一是政府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讓企業具備一定的利潤空間,才有能力為員工加薪。二是要加大對企業的員工培訓、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幫助企業轉型升級,解決企業“不想創新”的問題。
(二)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升技能水平
要不斷創新技能培訓方式,完善培訓機制,進一步增強職業技能培訓實用性和靈活性,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增強技能培訓針對性,實現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相對接。組織實施“定向式培訓”、 “定崗式培訓” 、“訂單式培訓”,鼓勵扶持企業先招后訓,實行“車間教學”、“ 工廠教學”等模式,協調好用工需求與供給關系,解決企業的“招工難”問題。
(三)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有效保障職工權益
一是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優化企業流程,加強用工管理和績效管理,對員工進行必要的針對性培訓,充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不能在職工身上節省生產成本,要向科學管理、向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向技術改造升級要效益。二是要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及社會保障水平,要在工作、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面為職工排憂解難。要根據職工的需求設置學習、娛樂、文化等設施和場所,使企業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強企業的吸引力、親和力和凝聚力,使職工具有歸屬感、成就感,與企業形成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四)轉變就業觀念,實現盡早就業
求職者應主動轉變就業觀念,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立業的觀念,走一條面對現實、降低起點、先融入社會再尋求發展的道路。與其整天抱怨,不如調整自己的心態,樂觀地生活、積極地擇業。要對自己和社會有一個新的認識,降低就業期望值,遲就業不如早就業,工作多年后,隨著知識的更新、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發展方向,重新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五)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要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依托人力資源市場的平臺優勢,借助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傳播媒體,向求職者提供信息咨詢,職業指導、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二是要通過專場招聘會、勞務對接、校企合作等途徑,增強就業服務機構與用人單位的雙向聯系,為企業招聘牽線搭橋。
總之,求職者感慨工作難找,用人單位感慨人才難招,市場供需不相匹配,部分崗位供大于求,技術崗位明顯不足的供需矛盾仍將延續,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人力資源,不斷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為實現勞動者充分就業和經濟持續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