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南
摘 要:針對南京明城墻維護相關問題,做了簡單的論述,并且分析了城墻開放空間情況。南京明城墻坍塌與破壞問題的發生,使得管理部門高度重視明城墻維護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維修技術與方法,以做好城墻修復。城墻開放的空間形態不斷變化,以環形地帶為主,對優化城市風貌,提高南京明城墻保護管理效率,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南京明城墻;坍塌問題;明城磚;空間性
2016年南京明城墻定淮門-小桃園段城墻發生局部坍塌,主要是因為城墻修建時墻面未能完全咬合,城墻已經650歲,建筑時使用的是石灰漿,因此粘結劑早已失去粘結度,存在著極大的坍塌風險,進而留下了安全隱患,此問題一出,南京明城墻維護管理部門立即進行現場勘查作業,采取加固搶險措施,對城墻進行修繕,提出具體維護方案。
1 南京明城墻概述
南京明城墻建設時間為公元1366-1386年,高度為14m-21m,城基寬度是14m,頂寬4m-9m,總周長是35.267km。就2006年統計數據,地面以上遺存段落長度為25.091km。現存城門共計11座,包括神策門、玄武門等。明代遺物共計4座,包括明代神策門(現今的神策門)、明代聚寶門(現今的中華門)、明代石城門(現今的漢西門)、清涼門。南京明城墻維護工作的重點在于城墻修復,盡量修復以及聯通南京明城墻和護城河,恢復城門箭樓,同時要做好明城墻內外側空間拓展,除此之外還需要修復明城墻內外兩側的環城道路,以更好的展現南京明城墻的文化魅力。
2 南京明城墻維護策略
2.1 加大明城磚征集力度
近年南京明城墻已經650歲了,為了能夠延長南京明城墻的“壽命”,需要不斷加強城墻養護力度。而且南京城墻管理相關單位,已經啟動了“顆粒歸倉”行動,也就是征集散落在民間的明城磚。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共征集明城磚總數已經超過700多萬塊,并且全部用作南京明城墻修繕。但眼下明城磚庫存僅剩30萬塊,難以滿足南京明城墻修繕工作需求,對此需要加大征集力度,利用激勵手段,來征集明城磚。除了啟動基金組織,還需要不斷地加強對南京明城墻維護重要性與價值的宣傳工作,激發群眾的情感共鳴,使其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明城磚搜集工作中,鼓勵群眾主動捐贈明城磚。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大法律宣傳力度,私自販賣明城磚的犯法的,散落城墻磚的產權明晰,為國家所有。而且拆除以明城磚為材料的建筑物,相關建設單位需要及時通知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做好城磚回收工作[1]。
2.2 做好南京明城墻的檢查
南京明城墻維護工作內容較多,而且南京明城墻的長度相對較長,使得部分城墻段一直沒有維修過,存在著歷史遺留問題。而明城墻發生局部坍塌,則會造成一定的損失,比如城墻磚損壞或者整體形狀變形等。就定淮門-小桃園段城墻坍塌情況來看,里墻與表墻存在明顯分層,而且沒有交錯咬接,加之自然環境的長期作用,比如雨水滲透的長期作用,使得城墻發生坍塌問題,尤其是雨季城墻局部坍塌情況。城墻維護工作面臨著一定的難度,部分城墻維修工作,若其表面完好,則不可以拆除城墻,而且南京明城墻大部分已經完成修復了,發生局部坍塌的是少部分,因此難以按照規律處理,只能采取加固搶險措施,對發生坍塌情況的城墻進行處理,避免坍塌范圍擴大,制定修繕方法。除此之外,還需要做好城墻檢測工作,除了做好定期檢測外,還需要做好安全分析,從南京明城墻建設研究入手,利用歷史資料數據,深入的研究城墻結構,對周圍環境與氣候進行分析,做好風險預測,以制定維護方案[2]。
2.3 加強監督管理力度
南京明城墻維護工作,需要對重點險情城墻段進行檢測與修復,對出現裂縫鼓脹以及位移的城墻,利用現有的監測技術,多數可以及時檢測出來,基于監測采集的數據,進行安全性分析,對于情況較為危險的城墻段,則需要立即進行維修。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監管力度,積極發揮群眾的力量,調動群眾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使其在發現城墻險情時,可以及時通知相關單位,并且遠離危險段,避免對自身的安全造成威脅[3]。
3 南京明城墻空間性分析
3.1 南京明城墻內部開放空間
明城墻內部新開放的原垣史博物館,其臨湖廳共計2層,面積達到400m2,一層是改造的臺城書吧,游客可以在書吧內閱讀有關文學以及歷史的相關圖書。在此處為游客提供休息設施,感受傳統文化。除此之外,南京明城墻內部還設置了兩家書吧,為金陵書苑與鳳凰臺書吧,共同構成閱讀中心示范點。
3.2 神策門-太平門段開放空間
在南京明城墻神策門-太平門段,沿著棧道走到城墻內部,可以達到南京明城墻展覽館。在此處設有旅游休閑服務設施,是文化休閑空間以及城市觀景臺。自2014年到現代,南京明城墻空間得以有效的利用,但是在空間不斷開放下,如何做好南京明城墻維護工作,也成為主要問題,需要切實保護文物本體,內部所設置的基礎設施以及其他物品等,均不得侵害墻體。
3.3 中華門段開放空間
南京明城墻中華門甕城被稱作是天下第一內甕城,以往被荒廢的城洞,如今已經成為文創品商店與展廳等的集結地,備受游客喜愛。而且南京明城墻中華門段甕城上的7處城洞,不再是城門緊鎖以及舊貌,而是青磚洞頂。解放門段已經成為臺城書房,毗鄰玄武湖,風景極其優美,成為游客集聚之地。
3.4 基于空間不斷開放下的保護工作
2015年-2016年南京明城墻保護整治以及申遺行動計劃啟動,已經完成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審議工作手冊》,力爭在2019年或者2020年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南京明城墻于2014年8月首次貫通并且全面開放,城墻客流量不斷增加,帶動著經濟的發展,南京明城墻的空間開放性不斷增加,在迅速城市化進程下,如何做好南京明城墻保護以及維護工作,以留住南京的古老文化,成為了當下南京明城墻管理部門,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現階段,南京明城墻向民眾開放已經超過22公里,為了能夠全力推進申遺工作,需要加強明城墻保護力度,解決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合理的均衡文化資源開發,調整經濟資源與文化資源,既要做好明城墻保護利用,也需要讓明城墻更加親民,這需要相關部門共同做好配合工作,在大力開發文化資源旅游項目時,需要考慮到游客增加對明城墻的影響,尤其是不文明現象的管控,加強對南京明城墻內的管理,減少人為破壞情況,確保明城墻能夠“健康長壽”。
4 結束語
南京明城墻維護工作,需要做好定期檢查以及修繕工作,同時需要加強監管力度,控制人為破壞。在南京明城墻不斷開放的背景下,維護工作內容不斷增加,需要相關部門共同配合,做好維護工作。
參考文獻
[1]樊榮娥,盧潤德,安明明.對桂林外城墻修復中若干問題與對策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1(05):1-2.
[2]孟杰,張志哲,王志剛,等.織墻銜城紀古城墻修復[J].城市環境設計,2012(12):116-119.
[3]朱劍剛,宋桂友,陶莉.蘇州古城墻的當代保護和修復[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