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相比于以往對區域經濟的研究多偏向于宏觀(大的流域,大的空間結構,種植結構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區域經濟微觀層面的研究,如從地塊角度研究聚落人地系統,從村域單元研究專業村與環境關系,從點位角度構建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型[1]等。本文則介紹了計量地理學的相關知識在區域經濟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區域經濟 微觀層面 計量地理學
1、計量地理學[2]在區域經濟學中的應用
1.1 地理學中經典的統計分析方法
經典的統計方法有回歸分析、主成分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相關分析、系統聚類分析、趨勢面分析方法等等
1.1.1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是研究對象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包括函數確定和相關關系不確定。回歸就是用統計手段找出變量間近似函數關系的方法。在回歸分析中,通常將我們關心的研究對象稱為因變量,并且在一次研究中一般只有一個因變量,將影響因變量的其他因素稱為自變量,自變量的個數既可以有一個(稱為一元回歸),也可以有多個(多元回歸)。在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三商影響研究[3]中,采用多元回歸分析可知農戶自主發展能力與智商,情商和財商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在研究智商,情商和財商分別對農戶自主發展能力貢獻大小時,可依次采用一元回歸分析。
1.1.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指把反映樣本某項特征的多個指標變量轉化為幾個綜合變量的多元統計方法。在區域經濟研究過程中,常常需要用多個變量對多個區域或城市進行綜合評價,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地區投資環境,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等,這些綜合評價指標的共同特點是需要將多個相關指標合成一個綜合指標,以反映各區域或城市在某一方面的綜合水平。要完成這項工作,一般要經過以下五項步驟:
第一,選取指標
第二,對指標進行矢量綱化處理
第三,對指標進行簡化或歸類處理
第四,確定權重
第五,計算綜合評價值
在基于微觀視角的河南省農區經濟類型劃分[4]文章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過計算出各鄉鎮每個主成分的得分,結合地勢狀況,土地資源狀況,把農區經濟首先劃分為富裕區、小康區、溫飽區、貧困區等4中類型,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平原富裕區、丘陵富裕區、平原小康區、丘陵小康區、山地小康區、盆地溫飽區、山地溫飽區、平原貧困區、盆地貧困區、山地貧困區等9種類型區。
1.2 線性規劃分析
線性規劃在實際應用日益廣泛與深入,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工業、農業、商業與交通運輸規劃、工程技術的優化設計以及企業管理等各個領域。在地理學領域,線性規劃是解決有關規劃,決策和系統優化問題的重要手段。
線性規劃應用最多的實例就是農場種植計劃或農區集中選擇。如果線性規劃只有單一的目標函數,那么建立的種植計劃模型就是單目標規劃模型,進而給出種植計劃方案,要么使總產量最大,要么使總產值最大,兩目標無法兼得;多目標規劃的思想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3 空間統計分析
空間統計學的理論發展與70年代,空間統計分析處理的數據是空間數據,空間數據具有地理位置屬性的一類特殊數據,不用于一般的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通常運用空間分析的方法分析空間中“點”的分布具有什么樣的規律,是否具有聚集性的特點,怎樣去度量這種聚集程度。空間統計分析的核心是認識與地理位置相關的數據間的空間依賴,空間關聯或空間自相關,通過空間位置建立數據間的統計關系。
Moran指數和Geary系數是兩個用來衡量空間自相關的全局指標。Moran指數反映的是空間鄰接或空間鄰近的區域單元屬性值的相似程度。Geary系數與Moran指數存在負相關關系。局部空間自相關的分析方法包括3種:(1)空間聯系的局部指標(LISA):是描述區域單元周圍顯著的相似值,區域單元之間空間集聚程度的指標。(2)G統計量:顯著的G統計量正值表示在該區域單元周圍,高觀測值的區域單元趨于空間集聚;而顯著的負值表示低觀測值的區域單元趨于空間集聚。(3)Moran散點圖:用來研究局部的空間不穩定性。
利用空間統計分析通常用于宏觀尺度的分析,比如中國大陸30個省級行政區人均GDP的空間關聯分析,基于空間統計分析與GIS的人口空間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肅省天水市為例[5],研究表明天水市人口分布呈現西北-東南模式,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現象。
1.4 投入產出分析
投入產出分析又稱“部門平衡”分析,或稱“產業聯系分析”,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瓦.列昂捷夫(W.Lenotief)提出,主要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及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反映經濟系統各個部門(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方法就被地理學家廣泛地應用于區域產出構成分析,區域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研究等方面。在現代經濟地理學中,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投入產出在微觀層面的研究,地形對山區農田人地系統投入產出影響的微觀分析——河南省鞏義市吳溝村的實驗研究[6]中把多種農業投入(x1,x2,x3...)與產出(Y)之間的關系以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形式Y=AX1αX2α表示出來,在該文中利用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確定折能系數,進行農田地塊能量投入產出及效率的有關折算,得出地形對農田投入產出的影響。
1.5 AHP決策分析
AHP決策分析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AHP決策分析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常常被運用到多目標,多準則,多要素,多層次的非結構化的復雜決策問題,特別是戰略決策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廣泛的實用性。
甘肅省兩西地區扶貧開發戰略問題進行定量分析[7]文章中采用層次分析法給出了諸戰略目標、發展戰略、制約因素及方針措施的重要性排序,為地區扶貧開發建設決策提供了可續依據。根據這種思路是否也可以在微觀層面上用層次分析法為較快較好的進行精準扶貧提供較為科學的依據。
1.6 地理網絡分析
網絡分析主要運用圖論方法研究各類網絡的結構及其優化問題,對于許多現實的地理問題,譬如城鎮體系問題,城市地域結構問題,交通問題,商業網點布局問題,物流問題,管道運輸問題等等都可以運用網絡分析方法進行研究。中國中部農區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研究——以河南省虞城縣南莊村鋼卷尺企業集群為例[8]利用圖論很清楚的描述出了各個因素之間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李小建.經濟地理學的微觀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6):881-887.
[2] 徐建華.計量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喬家君,黨睿,趙德華.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三商影響研究[J].經濟地理,2009,29(7):1160-
1166.
[4] 喬家君,李小建.基于微觀視角的河南省農區經濟類型劃分[J].經濟地理,2008,28(5):832-
836.
作者簡介:
張志偉,女,河南商丘市,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區域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理論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