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覃春燕++成素云
摘 要:古往今來,亭宇是一種園林性建筑。出現在園林中專供人游覽和觀賞,因其豐富多樣的造型風格和獨特的意境美深受人們的青睞。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亭宇在造型、材質、色彩和意境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現代的亭宇設計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下文著重分析了現代園林景觀中亭宇設計的發展。
關鍵詞:亭宇 園林景觀 造型設計 意境美 環境 色彩應用
1、亭宇設計理念的發展
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及儒家的“以和為貴”等理念強調整體的和諧美。傳統亭宇通過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恰當的設計以實現與周圍環境的統一。
在現代社會,出現了現代、古典、后現代、解構等設計風格以及“功能主義”、“地區主義”等新的理念。“功能主義”強調功能的重要性,以簡潔的方式來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林徽因先生在上個世紀早期就認為中國建筑之美在于它對于結構的忠實表現,“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脫離合理的、有機能的、有作用的結構而獨立存在。能呈現平穩、舒適、自然的外象;能誠實的袒露內部有機的結構,各部的功能及全部的組織,不掩不矯揉造作;能自然的發揮其所用材料的本質的特性;只設施雕飾于必需的結構部分,以求更和悅的輪廓,更諧調的色彩;不勉強結構多余的裝飾物來增加華麗;不濫用曲線或色彩來求媚于庸俗;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種條件”。同時,地區主義強調建筑對當地的文化傳統、自然特色、經濟基礎、氣候條件、社會結構、地形地貌及建造工藝之間的聯系與尊重。對于現代的亭宇,它應該不是簡單地對傳統的恢復,而是對傳統的提煉和與現代技術的完美結合以體現歷史感和時代感。
2、亭宇設計各要素的發展
2.1 亭宇造型設計的發展
受中國傳統文化及園林、建筑設計影響,中國傳統亭造型一般依據平面和屋頂進行分類.其平面可分為:正多邊形、不等邊多邊形、曲線型、綜合型(如:半多邊形、組合亭)、半亭等;屋頂也分為:攢尖頂、歇山頂、盔頂、十字頂、重檐頂等。西方傳統亭宇的造型常采用石質穹頂或金屬透花以及石柱來塑造。在現代設計中,亭宇造型豐富,不拘一格。亭身以鋼架為支撐,亭頂利用新材料塑造出薄曲面、造型輕盈。亭子利用傳統的木材料,形成了整體呼應的木地板、木柱和條形鏤空的木頂,其與周圍的自然草地、樹和湖水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還有各種造型亭宇將傳統亭宇的亭頂、亭柱、基座的塑造手法打破,重新塑造出多樣的造型。
人們渴望通過亭宇的造型和合適的體量,在傳統與現代、功能與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現代的科學技術為亭宇結構的實現提供了更多可能,當代的建筑設計也為亭宇的造型提供了很好的靈感源泉。因此,造型應依托技術、勇于學習和創新,聯系多學科,并通過和周圍環境的融合以及對特定場所的文化提煉來實現。
2.2 亭宇的建造材料及耐久性
亭宇的發展一定程度要依賴材料的進步。亭宇的材料已從傳統的木、石、磚、竹、草等增加到鋼筋混凝土、金屬、玻璃、塑料以及其他各種新型材料。通過調研,傳統材料的亭較容易被接受,由于其歷史悠久,各種手法都比較成熟,無論是質地和色彩都比較自然,較容易與環境融合。大量的新型材料也為亭子的體量、造型等提供了更多創新的可能。當然“亭”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是藝術、情感的交融之處。做好耐久性設計會促進亭宇的歷史性、文化性,也是人們探尋精神世界的需要。而有很多的亭出現了不耐久的問題,如:木材腐蝕、構架脫落、漏水或色彩異化等,使得亭宇過早地失去可用性、歷史性。因此,應結合亭宇的性質、環境、氣候和人流使用量等,來選擇合適的結構、材料和建造工藝,以提高其耐久性,重塑亭宇的歷史感。
2.3 亭宇所處的環境的研究
我國自古就有“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理念,亭子的布局多遵從借景、引景、成景等手法,以形成“從亭中看”與“被看”的景觀。亭的具體位置習慣于依托園林景觀中的點、線、面等元素進行布置。其中的“點”包括:重要景觀點、高處、景觀空白點、轉折點等;“線”包括:山路、園路、河湖岸邊、園墻、橋等;“面”包括:草坪、廣場、水面等。
亭在現代社會中所處的環境更為復雜。因為除了各種自然要素外,亭要和大量現代建筑、硬化地面、工業產品等現代元素進行融合,甚至在室內也可恰當地用到亭。因此,設計應考慮人們在各種環境下的出行目的、心理、周圍的建筑等,從而找出亭在這些環境下需要承擔的主要作用,或功能、或紀念或景觀等。最后,我們需要以“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基礎,結合環境中的主要矛盾,使其更好地滿足所處之地人們的需要。
2.4 亭宇的細節研究
中國傳統亭宇的細部典雅、精細,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其主要包括對亭的屋頂、架構、外檐、圍欄、臺基等進行的細部設計。由于材料的特點,中國傳統亭的細部多針對石、木、磚等進行設計。它們雖然細小,但卻是當地文化、藝術、風俗等的體現,努力傳達著美的信息。如木雕、石雕或磚雕的制作手法就有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等。雕刻的內容有文字、圖形、人或動植物等。另外,精美的繪也促進傳統藝術對亭宇細部的完美提升。
現代的亭宇設計減少了對細部的刻畫,更加追求功能主義和整體景觀效果。但若是能將細節設計與人們娛樂、學習等文化需求相結合,并通過對傳統技法和現代科技的創新表達出來,亭就更能符合現代人的需求。這些細節設計應該是精煉的、相對樸實的。
2.5 亭宇的色彩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將顏色分等級,多運用黃顏色來代表權力。紅色也是幸福和富貴的顏色,宮墻及皇宮中的紅色代表著至高無上。在江南的園林中則多利用“黑”、“白”、“灰”,體現一種平淡質樸、清新的美。現代景觀中的亭宇的色彩則不受約束,而是結合環境特點或以大膽的純色來訴說某種感情;或以多樣而又協調的色彩來詮釋特定含義。
2.6 亭宇的意境美
亭宇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感懷之地,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的亭宇雖體量較小,但是卻有玲瓏剔透、端莊秀麗等特點。古人也常運用匾額、楹聯、題詠、碑碣及銘記等來體現亭獨有的意境美。北京的“陶然亭”借用了白居易“更待橘黃佳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來表達古人送客離別時的特殊感情。中國的古亭也善于以象征的手法來裝飾亭,以體現某種精神,如:用“魚”的圖案來象征“裕”;或用其他的故事、山水、樹木、花鳥等來表達某種情感。
舒爾茨的“場所精神”強調任何場所都有其自身的靈魂,主要是由環境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環境包含的意義所構成。亭宇與“場所精神”的結合要源于對生活世界的體驗和理解,它會使人們更多地感覺到亭的意義與精神。“場所精神”也即“意境美”,如:蘭亭的“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醉翁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 現代的亭宇應結合傳統手法并通過創新來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美”。我們或可利用環境的獨特之處、過往的故事或活動、未來的期盼等使“亭宇”富含感情與意義,滿足人們對亭宇特有的精神寄托。
3、總結
亭宇的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理念和技術的進步共同促進著“亭宇”在造型、材料、細節等方面的創新。這不僅有對傳統的視覺元素的繼承,而且有對文化、心理、價值的積淀。亭宇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常用建筑,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不斷思考其與城市景觀環境、人文環境、及人們的實際需求的關系以及與其他多學科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季文媚.亭建筑的研究與發展架構[J].合肥,合肥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2]盧仁.園林析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