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西方“1968”年一代人的弗雷澤與霍耐特,同屬于法蘭克福學派,二人代表德國和美國在哲學發展完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都對后冷戰時期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而各自發展了一套獨特的正義理論體系。弗雷澤以“參與性平等”為核心概念構建起再分配、承認和代表權并重的一元多維正義論,而霍耐特以“承認”為核心概念構建了一種“為承認而斗爭”的規范一元正義論。“承認”在弗雷澤和霍耐特的思想體系中都居于重要地位,同時在不同的思想體系中表現不同的內涵與特點。通過對弗雷澤與霍耐特關于承認思想的異同的研究,總結出兩位的承認思想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啟示和重大意義。
關鍵詞:弗雷澤;霍耐特;承認;正義;異同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0.183
追溯至1992年,霍耐特出版《為承認而斗爭》一書,將“承認”再一次推到大眾的面前。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學家們以“承認”為中心問題開展了10多年的爭論。這場以“承認”為中心的爭論存在于政治哲學整體框架層面,涉及到社會正義。K·奧爾森將這場爭論在近年來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再分配與承認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如何把再分配與承認在理論和實踐中結合起來、正義的含義是否還應擴展到政治維度、對霍耐特和弗雷澤理論各自的哲學基礎進行探討和評估。這場爭論在哲學界掀起了巨大的浪潮,吸引了很多著名理論家參與。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爭論中,弗雷澤與霍耐特在關于社會正義方面的分歧與對話顯示了當代社會正義問題的多元性與復雜性,研究二人關于承認思想的異同對我們探索社會正義實現的道路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1 “承認”的起源與發展
“承認”最早出現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是一個一直處于發展狀態的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概念。它突出了社會中的各種個體和共同體在全球多元化時代要求獲得平等、自由的自我認可和肯定。
作為提出承認思想的第一人,費希特指出,主體只有讓自己發生的行為存在于對另一方有利的范圍之內,才能使自己的行為在特定的合法關系中獲得客觀有效性,這就通過互動形成一種承認關系。隨后,黑格爾在其耶拿時期的思想中進一步將承認看成是人際之間倫理關系的內在結構所在。愛是人們之間最初的承認形式,為了生存,為了不失去愛,人們存在于一輪又一輪新的承認之中,人們在相互承認的引領下走向倫理的更佳狀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為承認而斗爭的歷史。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多元文化主義思潮和制度改革實踐崛起,L·謝普率先注意到費希特和耶那時期黑格爾的承認思想,發表《作為實踐哲學之原則的承認》一書,緊接著,泰勒、W·金里卡等著名哲學家也提出自己關于承認思想觀點和理論。“對承認的需要,有時候是對承認的要求,已經成為當今政治的一個熱門話題。”[1]
借鑒分析早期黑格爾的承認思想,霍耐特認為規范人行為的動機性驅使和引發人際交往和沖突的動機性因素都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承認關系中,人際交往中主體必須具有的特定自主性也是主體間相互承認的結果,而建構自主主體也需要人們之間的承認。隨后,黑格爾為承認而斗爭的思想又被霍耐特從意識哲學層面推向了社會哲學。作為哈貝馬斯的得意門生,霍耐特沿著老師的思路在對黑格爾為承認而斗爭思想的進一步分析和改造,弱化了哈氏交往行為說中作為預設前提的參與對等思想,使哈氏的交往行為說獲得了規范性內涵,將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居于中心地位的政治—倫理維度及其表現形式(承認與蔑視的交互運動)勾勒了出來,把現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看成是文化—倫理層面的沖突。
在霍耐特出版《為承認而斗爭》后,弗雷澤明確否定霍耐特只用承認來切入當代社會的政治哲學問題,此后又多次發表文章和專著進一步闡述了她的觀點。當然霍耐特對弗雷澤的質疑也一一做出回應。首先,弗雷澤指出分配不平等現象在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沒有消失,反而愈發嚴重,“分配正義問題不可能被漠視”[2]。弗雷澤富有創新意識地將再分配與承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將二者構成現代正義的兩個方面。2008年,弗雷澤在《正義的尺度》一書中又將政治上的代表權問題加入到其正義理論體系中。最終,弗雷澤經由包括承認和再分配兩個方面的正義理論走向了包括承認、再分配和代表權三個方面的正義理論,并且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始終反對霍耐特以承認為中心的一元正義論。
針對弗雷澤的質疑,霍耐特表示,經濟、文化和政治三個維度確實是存在于現代社會正義中的,但是承認是“基礎性的,統攝性的”,更具有規范意義,而分配是“派生的”。[3]弗雷澤立即否定霍耐特,指出承認、再分配和代表權這三者都是不能相互約化的,它們代表著文化、經濟和政治三個存在領域并列地展現現代社會中。比如,在現代社會中,分配不公并不單純地只是由錯誤承認導致,也可以由經濟或政治因素導致。又如,承認也可能是由分配不公引起的[4]。
2 弗雷澤與霍耐特承認思想的異同比較
2.1 相同之處
第一,承認對于弗雷澤和霍耐特的正義理論體系都十分重要。隨著文化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中社會沖突和變遷的重要因素,跨文化接觸和價值多元情況不斷涌現,后冷戰時期政治、文化方面的不平等現象日益增多,承認問題成為受關注的核心問題。弗雷澤和霍耐特都揭示了承認關系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認可承認概念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分析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隨著人們對承認思想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弗雷澤和霍耐特都認為承認和再分配在當前資本主義社會中均不能被舍棄,因此目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分析承認和再分配在現實中復雜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弗雷澤與霍耐特都明確將再分配范式的平等主義理想與承認范式中那些具有真正科學意義的內容相結合作為共同努力奮斗的目標。
第三,弗雷澤和霍耐特的承認思想都已經涉及到社會正義。只不過霍耐特并不是直接切進正義而是在發展他的承認一元論的過程中完善正義;而弗雷澤是直接步入正義的主題,在發展其正義論的過程中完善承認思想。
2.2 不同之處
1)弗雷澤與霍耐特將其承認思想置于各自正義理論體系中不同的地位。
承認在霍耐特的正義概念中居于規范核心地位,社會正義的規范性需要在不同的承認領域中按照各自符合的承認原則才能得以實現。霍耐特對社會道德進步的辯護也需要在承認的各自領域內進行,同時在社會沖突中需要反思各個承認領域間互動的道德邏輯。
弗雷澤否定霍耐特的承認思想,她主張將承認理解成關于公正的道德問題。承認雖然在社會正義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局限性的維度。弗雷澤認為霍耐特的思想體系中承認的基礎地位得到夸大,霍耐特的承認思想是一種“準超驗的道德心理學”。弗雷澤提出原初的經驗參照點不應該是霍耐特抽象的“前政治苦難”,而是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承認和再分配。弗雷澤通過“參與性平等”的概念使承認思想在全球多元價值的實際情況中產生超越宗派的道德約束力。
對于弗雷澤的質疑,霍耐特認為她曲解了自己的承認理論,沒能在哲學層面上規范地解決經驗參照點問題,不認同再分配和承認作為經驗參照點。霍耐特表示,承認是人類正義感初級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道德哲學層面的承認在解決社會成員訴求的道德合理性問題上具有主要指導作用。
2)弗雷澤與霍耐特在各自的正義體系中對承認思想的性質和作用有不同的見解。
在霍耐特的正義理論體系中,愛、權利和團結是承認分別在私人領域、社會領域和政治(價值)領域的三種形式。其中,承認領域就是通過需要、平等和成就三個原則實現愛、權利和團結三種承認形式。霍耐特指出,之所以選擇上面三種形式是因為它們的規范意義具有普遍性,能夠正確全面地將當前發展社會中不同領域的規范要求反映和展現出來。霍耐特說:“從整體上說,愛、法律和團結,這三種承認形式構成了人類主體發展出肯定的自我觀念的條件。因為,三種承認形式相繼提供了基本的自信、自尊和自重,有了它們,一個人才能無條件地把自己看作是獨立的個體存在,認同他或她的目標和理想。”[5]霍耐特指出,“好生活”對正義理論和社會批判理論之間橋梁的架構起了關鍵作用。具體來說,承認全部實現以后就意味著“好生活”的實現,正義社會也就真正地得到實現。在這個理想的正義社會里,每個社會個體都充分享有獨立、自由、平等的權利,個體間的交往關系需要通過相互承認來維系,各自的價值也需要通過相互承認來維護。
弗雷澤批評霍耐特指出,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并不具有實實在在地幫助文化在資本主義社會立足的作用,只是單純地將資本主義社會還原為它的承認秩序。弗雷澤認為霍耐特一直用一種簡化的文化主義取代了一種簡化的經濟主義,夸張地表述承認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地位和作用,他這樣單純地靠承認一元思想發展正義理論會對制度機制缺乏判斷力。只有將承認、分配和代表權三個維度相結合,才能更清楚地解釋當今社會階級矛盾、身份等級制和文化蔑視等現象,全面地闡述說明為分配、承認和所有權而斗爭的三方面關系,構建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正義理論結構。
對于弗雷澤的指責,霍耐特回應自己沒有因為文化方面的承認而忽視對經濟方面的分析。霍耐特將“社會整合”看做是社會個體間相互承認的結果,他認為包括分配在內的各個經濟領域和所有其他領域都是通過明確規定的某些原則來制約和聯系,以實現社會整合。因此,他把再分配放在從屬于承認關系的位置上。除此以外,霍耐特批評弗雷澤把包含各個角度的經濟領域一味地理解為分配正義的制度化是一種對當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結構的不規范理解和表達。
3)弗雷澤與霍耐特在政治分析層面上對承認思想的理解不同。
霍耐特研究承認問題的背景是個體在社會中的生存情況,研究承認問題的著手點是心理動因。而弗雷澤直接把承認問題牽涉進正義理論,認為承認思想是實現正義的一個重要維度,“即一個社會的價值模式和文化秩序是否能夠讓所有人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公平地參與社會生活。”[6]
弗雷澤認為,霍耐特與她始終堅持人類的平等自主和道德價值,即傳統自由主義的核心,同時都認為承認思想在論證說明上述兩方面核心概念的過程中具有重大的價值,發揮著主要的作用。但是,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為承認而斗爭”遮蔽了“為再分配而斗爭”。費雷澤指出,為再分配而斗爭絕對不應該被為承認而斗爭取代,承認思想應該對再分配起到補充作用。
在政治分析上,霍耐特提出弗雷澤認為承認政治與再分配政治是完全對立的。自己也并不同意承認政治的地位已經完全躍居于再分配政治之上,而社會經濟的斗爭和進步依舊在今天的現實中占據重要地位。另外,霍耐特始終強調不應該將承認理論與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承認政治相等同或是相聯系。
3 弗雷澤與霍耐特承認思想對社會正義實現的啟示與貢獻
第一,弗雷澤與霍耐特對承認思想的研究和發展開辟了批判理論的新方向,以一種新的形態展示批判理論,賦以正義理論新的含義和規范要求,成功實現了社會批判理論符合時代特征的新轉型。雖然弗雷澤和霍耐特對于承認思想有不同的觀點,但是他們為承認思想的發展和社會正義理論體系的構建所付出的努力成功提高了世界對當代全球化發展中政治倫理的關注度。
第二,弗雷澤和霍耐特在完善各自的承認思想的同時,也將再分配和政治代表權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實現概念化和理論化,并通過對分配不公平和道德蔑視等非正義現象的歸類和分析指出,資本主義全球化給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均帶來的了嚴重的弊端,承認問題在當代政治中占據突出地位。
第三,弗雷澤和霍耐特在完善自己承認思想的過程中明確指出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的新境況,通過分析當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強調當今資本主義矛盾的新特點。二人在對承認思想進行爭論的過程中,還賦予公平分配、文化平等、社會團結、政治代表權、平等尊重等概念更加豐富的含義,使我們對社會正義理念的理解更加貼近現實、符合時代特征。被承認思想充實的新的正義理論更加具有科學性和進步性,對我們解決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和矛盾產生更有效的指導作用。
第四,弗雷澤與霍耐特對承認思想的不斷努力探索體現了二人追求新社會主義正義理想的積極態度和澎湃熱情,對我們改正社會現代化所產生的道德層面的負面效應起了重大的建設作用。隨著當前人們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不斷探索,出現了社會道德無序、政治倫理缺乏嚴格規范等一系列消極現象,以弗雷澤和霍耐特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理論家們對于承認思想的研究和爭論對上述消極現象有強烈的糾正作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積極完成對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建設工作,承認思想對于我國的建設也是一筆具有指導作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查爾斯·泰勒著,董之林,陳燕谷譯.承認的政治[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90.
[2]南茜·弗雷澤,阿克塞爾·霍耐特.再分配,還是承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3]劉子瑛.弗雷澤正義觀.華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4]王才勇.承認還是再分配?——從霍耐特到弗雷澤[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04).
[5]阿克塞爾·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社會沖突的道德語法[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75.
[6]汪行福.從“再分配政治”到“承認政治”?——社會批判理論的范式之爭[J].天津社會科學,2006(06).
作者簡介:高潔(1992-),女,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