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澎+柳卓明+王浩

摘 要:本設計為一種木板拼板機,包括工作臺,所述工作臺上設置擋塊,所述擋塊設置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頂端等間距設置多個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內設置活動桿,所述活動桿頂端設置彈簧,所述活動桿的底端伸出第二滑槽并設置第一滾輪,所述第一滑槽的底端設置第二滾輪,兩個所述擋塊之間設置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內設置絲桿,所述絲桿上套設絲母,還包括擠壓板,所述擠壓板與絲母連接,所述絲桿的一端伸出第三滑槽并設置從動輪,所述工作臺的一側設置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上設置主動輪。
關鍵詞:木板拼板機;擋塊;活動桿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0.206
1 背景技術
在木板的加工生產過程中,為了增加寬度,會將多個木板進行拼接組合成一個整體,即加工人員先將粘合劑涂覆在木板的側面,然后從左右兩側的最外側的木板向中間擠壓,將相鄰兩個木板的側面粘合到一起,由于涂覆的粘合劑會有一定的厚度,即相鄰的兩塊木板之間并不是緊密貼合的,如果相鄰的木板之間不緊密貼合的話,則非常容易發生斷裂的缺陷,另外,擠壓過程中,中間的木板有可能出現向上翹起的情況,加工人員會使用雙手將相鄰的兩塊木板向中間擠壓使相鄰兩塊木板的上下表面平整,這樣耗費體力,工作人員很難將多個木板緊密擠壓到一起,費工費時。
2 設計內容
本設計為解決上述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拼板機,包括工作臺,所述工作臺上左右對稱設置擋塊,所述擋塊相對的一側縱向設置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頂端等間距設置多個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內設置活動桿,所述活動桿頂端設置彈簧,所述活動桿的底端伸出第二滑槽并設置第一滾輪,所述第一滑槽的底端設置數量、位置與第一滾輪相對應的第二滾輪,兩個所述擋塊之間設置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內設置絲桿,所述絲桿與工作臺轉動連接,所述絲桿上套設絲母,還包括擠壓板,所述擠壓板與絲母連接,所述絲桿的一端伸出第三滑槽并設置從動輪,所述工作臺的一側設置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上設置主動輪,所述主動輪通過皮帶輪與從動輪連接。
所述活動桿的頂端設置螺桿,所述螺桿套設在彈簧內,所述螺桿的底端設置滑塊,所述活動桿上設置與滑塊相配合的滑槽,所述螺桿通過滑塊、滑槽與活動桿轉動連接,所述螺桿的頂端伸出第二滑槽并設置棱柱形的凹槽,還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連接桿與凹槽相適應。
所述工作臺遠離從動輪的一端設置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內設置限位桿,所述限位桿通過轉軸與工作臺鉸連接。
所述工作臺對應位于第三滑槽的兩側對稱設置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內設置導向桿,所述導向桿上滑動套設導向塊,所述導向塊與擠壓板連接。
所述擋塊的長度小于工作臺的長度。
3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附圖2是擋塊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附圖2的A-A剖視圖;
附圖4是附圖3是A處放大圖。
附圖中所示標號:1、工作臺;11、木板;2、擋塊;3、活動桿;31、彈簧;32、第一滾輪;33、第二滾輪;4、第三滑槽;41、絲桿;42、從動輪;43、主動輪;44、皮帶輪;5、擠壓板;6、電機;7、螺桿;71、滑塊;72、凹槽;73、把手;74、連接桿;8、限位桿;9、第四滑槽;91、導向桿。
4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設計作進一步說明。一種拼板機,包括工作臺1,所述工作臺1上左右對稱設置擋塊2,所述擋塊2相對的一側縱向設置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頂端等間距設置多個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內設置活動桿3,所述活動桿3頂端設置彈簧31,所述活動桿3的底端伸出第二滑槽并設置第一滾輪32,所述第一滑槽的底端設置數量、位置與第一滾輪32相對應的第二滾輪33,加工時將木板11置于第一滾輪32、第二滾輪33之間,第一滾輪32擠壓木板11,使相鄰木板11之間的表面保持平整,無需人工按壓。兩個所述擋塊2之間設置第三滑槽4,所述第三滑槽4內設置絲桿41,所述絲桿41與工作臺1轉動連接,所述絲桿41上套設絲母,還包括擠壓板5,所述擠壓板5與絲母連接,所述絲桿41的一端伸出第三滑槽4并設置從動輪42,所述工作臺1的一側設置電機6,所述電機6的輸出軸上設置主動輪43,電機6控制主動輪43帶動從動輪42轉動,擠壓板5在絲母的帶動下對木板11進行擠壓,擠壓完成后放置一段時間待木板11的粘合劑凝固即可,這樣拼接出的一整塊木板11則表面平整,不會出現翹起的情況,加工效果好,另外也省去了人工擠壓,因此比較節省體力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