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綠南 周忠霞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殊教育逐漸被受到重視。有聽力障礙的人群每年都在增加,我國必須對這些特殊人群重視起來,為保障聽障人群的生活質量,需要從兒童開始重視語言的康復,最大限度地回復聽障兒童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聽障兒童 語言康復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39-02
引言
我國擁有近14億的龐大的人口基數,其中聽障人數達到800多萬,每年新增聽障兒童超過30萬,人數相當于一個小國家的總人口數。我國是世界上聽障人數最多的國家,為提高國民幸福感,必須重視對聽障兒童的教育,對聽障兒童進行特殊教育能夠幫助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使聽力障礙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一、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們在社交中交流的基本技能,但是對于聽障人士來說多數是有困難的。聽障人士只是聽力有缺陷,而語言能力在生理上是正常的,但是由于聽不到而影響了學習說話,逐漸喪失了語言能力。如果聽障人士能夠在兒童時期就開始接受特殊教育,那么他能夠在語言上康復的幾率是很大的。
二、聽障兒童語言康復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聽障兒童的數量大,他們都需要助聽器來幫助他們感知聲音,但是并不是每一個聽障兒童都在使用助聽器,而且質量良莠不齊,直接影響到對聽覺的訓練。
第二,發音不準確、表達不清楚是聽障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然而多數學校對聽障兒童的發音訓練并不合理。
第三,在進行語言康復的課堂上,教學方式死板,學生易產生枯燥、厭學的情緒。
第四,進行語言康復的教師不專業,他們缺少專業的理論知識,實踐方面也有待提高。
第五,家長對特殊教育不了解,對聽障兒童不夠重視,許多家庭沒有盡早讓孩子接受正規的康復訓練,從而耽誤了康復的最佳時期。
三、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對策
(一)對聽覺進行系統訓練
聽障兒童最大的障礙就是聽力差甚至是喪失,他們長時間的聽不到聲音,大腦對聲音的刺激減少,因此影響了學習語言的能力。我們需要為聽障兒童提供助聽器,助聽器能夠最大程度地緩解聽力上的障礙,能夠激發聽障兒童的聽覺,增強他們對聲音的認識。即使對于聽力機能損傷特別嚴重的兒童,也夠能通過佩戴大功率的助聽器使他們能夠感受到聲音的震動,辨識出聲音的大小、強弱,有效地幫助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
(二)對發音進行科學訓練
對于聽障兒童來說,即使能夠學會張嘴說話,但是幾乎所有的聽障兒童還面臨發音不準確這一重大問題。在對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時,不能急于求成,應該在初學階段就開始進行糾音。在進行拼音學習時,可以改變常規的拼音學習順序,使拼音的學習更符合聽障兒童的特殊性。老師在教授時,必須有耐心,有耐心地幫助聽障兒童學習標準的發音位置,形成標準的發音方式。在實際教學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孩子們的聽覺障礙嚴重程度不一樣,舌頭和嘴唇的協調度也不一樣,老師必須要靈活地為聽障兒童制定符合他們的康復方案,從生理上提高口舌的協調性,從根源上解決發音不準確的問題。
(三)充分發揮游戲在語言康復中的作用
聽障兒童在心理上極易產生自卑感,如果教學方式不正確,他們會產生厭學的情緒。除了要對聽障兒童進行專業的心理疏導,還需要優化教學方式,使教學更生動、有趣,能夠讓聽障兒童對學習產生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能夠積極主動地克服。比如在教聽障兒童“皮球”一詞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皮球實物,然后老師帶領學生們拍皮球,在快樂的游戲中學會“皮球”一詞。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添加學唱兒歌環節,兒歌的設計韻律感強、重復性強、趣味性強,更適合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
(四)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程度
對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的教師要比普通教師的工作量更大、任務更重。首先,必須要提高教師漢語言的掌握能力;其次,要加強教師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然后,還要掌握基礎的醫學知識;最后,在招聘教師時要考察他們的愛心與責任心。
(五)改變家長觀念
在對聽障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的同時,也需要對家長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讓他們明白聽障兒童盡早接受康復訓練,語言康復的可能性越大,他們也可以與人進行正常的交流。家長不能放棄孩子,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耐心與信任。
四、結束語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它需要教師、學生、家長的共同努力。社會也要更加重視對聽障兒童的關愛,積極為他們提供便利,給他們營造平等、和諧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杜麗華.淺析我區聽障兒童學前語言康復現狀及其對策[J].西藏教育.2011(10)
[2]高珂娟.論聽障兒童語言教育教師的專業化[J].現代特殊教育.2008(1)
[3]周靜.游戲在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中的作用[J].社會福利.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