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人力支撐,探索、創新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以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當下高校需要承擔的責任。作為傳媒類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強、時代發展特征鮮明的專業,這類專業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外,還要在具體的實踐學習中才能出人才、出成果。當下,媒介融合是傳媒業發展的大趨勢,各類媒體之間整合資源、相互融合、優勢互補,以實現雙方甚至多方在傳播效果中的共贏,在這樣的背景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嘗試在專業課堂教學中引入媒體節目創作、制作、運作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將知識的傳授和技術的運用融合在一起,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技術的運用,以適應當下媒體環境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媒介融合 課堂教學 廣播 實踐
【課題項目】浙江省2013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編號:kg201359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252-02
一、引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和網絡傳播的迅猛發展,傳播媒介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過去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體三分天下的局面,在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發展面前感覺到了一絲寒意,因此各媒體都拿出最大的誠意開始探討與新媒體的合作融合。
媒介融合是當今傳媒業發展的大趨勢,各類媒體之間整合資源、相互融合、優勢互補,以實現雙方甚至多方在傳播效果中的共贏。廣播電視媒體就是其中最活躍的一份子。
以廣播媒體為例,我國的廣播媒體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一段時期的低谷,那是在與電視媒體的競爭當中由于廣播節目時間固定、節目形態簡單、內容傳統、信息含量小、互動手段單一而造成的。網絡媒體的出現,為廣播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如今的廣播媒體借助網絡平臺,使自己的傳播覆蓋面無限擴大,廣播節目形式多樣、節目制作手段多樣、播出渠道多樣、信息傳播方式多樣、以“直播互動”為主,把傳播的觸角延伸到受眾需求的每一個角落。
因此,廣播媒體在媒體融合越來越深入的今天,其節目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傳統的、單一的技能要求,而是需要有較強的技術思維能力,擅長播音主持崗位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的人才。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強、時代發展特征鮮明的專業,只有在具體實踐實戰中才能出人才、出成果。在“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引入媒體節目創作、制作、運作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將知識的傳授和技術的運用融合在一起,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技術的運用,以適應當下媒體融合環境下,從解決媒體崗位需求的角度出發,進行積極地創新,使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適應當今媒體崗位的需求。
二、廣播媒體節目創作崗位人才需求分析
我國廣播媒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節目制作、播出手段從過去傳統的“錄播時代”發展到目前的“直播時代”,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當前廣播電臺的節目90%以上甚至更多都是以直播形式播出。再加上當下的融媒體要求,因此,廣播媒體節目創作崗位對人才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人才需求大概歸為這樣幾類:
1.采編研發類。這一類主要是記者、編輯、音樂編導等。
2.演藝傳播類。包括播音、主持、解說、演播等。
3.廣播節目制作技術類。包括音視頻剪輯、節目制作、圖片攝影、微信公眾號運營等。
4.導播。包括直播室導播、戶外活動現場導播、節目安全監管等。
以上是根據節目創作的工作內容來分類的。其實,在實際的節目運行中,由于以上工作是體現在每一檔節目中的,因此有可能由一個人,或者一個小節目組來承擔。這種情況在分工不明確的市縣級電臺尤為明顯。
廣播電臺的一檔節目中少不了以上四大類人員,每一類都要求工作人員具備此類內容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因此,當下廣播電臺在考察一個人才時,是參照以上類別的技能體現來進行考量的,總結下來,當前電臺對節目創作人才的需求要滿足以下知識技能:
1.具有扎實的傳媒理論知識;
2.擅長播音主持崗位技術的應用(播音主持、節目編排、采訪寫作、圖片攝影、音視頻編排剪輯、錄音制作);
3.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強;
4.具有互聯網思維、具有創新意識;
5.具有團隊協作能力。
三、崗位需求與培養規格的匹配現狀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廣播電視媒體所需的播音主持人才主要以播音主持能力為核心,采、編、制為輔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崗位人才規格,支撐了廣播電視二十多年來的節目創作發展,為廣播電視媒體的總體發展提供了人才力量。
科技的發展推動時代的進步。近五年來,新媒體快速發展,相對于新興媒體而言的廣播電視傳統媒體站在自身發展的需求下,與新媒體開始了融合的探索,并把這種融合作為廣播電視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
探索過程中,媒體對節目創作人才隊伍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和定位,在過去的人才規格下增加了新的標準,那就是“具有扎實的傳媒理論知識;擅長播音主持崗位技術的應用(播音主持、節目編排、采訪寫作、圖片攝影、音視頻編排剪輯、錄音制作);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強;具有互聯網思維、具有創新意識;具有團隊協作能力”。
針對崗位需求,再來看人才培養結果,實際結果事實上是與崗位需求存在了一定的距離。以廣播媒體為例,在每年的畢業生中,能夠達到采、編、播、主持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標準的不多,更別說策劃活動、新媒體節目手段、節目制作、創新創意等,大部分都顯得專業技能單一,且獨立工作能力弱。媒體回饋:“電臺沒有時間再培養,我們需要熟悉電臺節目創作、會使用相關技術軟件、有新媒體創作思路、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積極主動的畢業生。”
由此看出,本專業目前的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需求存在著距離,為此,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一定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在教育質量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認真探索,不斷追求,密切與媒體、行業的合作,聘請行業專家參與教學,適時調整培養規格,研究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并加強基礎理論和實踐教學課程的科學搭配,從而使教學內容和方法更貼近行業、更貼近崗位,增加實操內容,培養符合崗位需求規格的實用型人才。
四、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
目前,高校的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數是沿襲廣播電視“錄播時代”的培養要求,這種培養手段在十幾年前的媒體環境下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面對現代廣播電視媒體,尤其是當下媒介融合要求下的廣電媒體,這種培養模式、手段明顯存在觀念滯后,培養方式、培養手段過于傳統,使這類人才的培養落后于當今媒體節目創作崗位的需求。
因此,以崗位的標準、以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在當下傳媒業播音與主持崗位面對新媒體的發展,面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要求下,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思考和實踐,以適應當前媒體崗位對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需求,適應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按照廣播節目創作要求分布教學內容
一般情況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內容大都是按照一年級普通話語音與發聲,二年級側重于文體播音、即興口語,三年級節目創作是重頭戲。 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在經過了大一、大二年級對普通話語音、文體播報、即興口語表達、新聞采寫、錄音制作技術等方面的學習,具備初級的節目創作基礎,這是基礎學習內容,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這些學習內容在大三之前都還是以單獨的課程出現,學生對如何在一檔節目中整合所學內容,也就是廣播節目創作基本沒有概念,同時對將來媒體的工作崗位、工作內容、工作模式、工作要求等不了解。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對大三階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改革和實踐,把課堂與一線媒體崗位對接,依托廣播直播實驗室,使課堂成為一線廣播電臺直播間,整合學生之 前所學的內容,使學生在完全仿真的環境下進行創作學習。
1.按照媒體節目形態,分小類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劃分理論與實踐比例教學內容安排注重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教學內容與進度按照一個學年編制。
大三年級第一學期主要為節目策劃、編輯、節目類型分析研究。分為廣播新聞節目創作、廣播社教節目創作、廣播文藝節目創作、戶外直播節目創作四大塊。在實際講授中先進行理論講授,每個節目創作大類內容理論講授安排4課時,在具體小分類的指導中,按照1:3的比例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和訓練。此階段是分小項指導和訓練,強化細節指導,主要是稿件編輯、節目組織策劃編排、片頭片花創作制作、插片創作制作、各類型節目主持狀態、記者連線、導播、直播平臺使用、音頻錄音剪輯等,培養學生的節目創作意識和創作理念以及采、編、播、主持、制作的每一項的精細化訓練。
第二學期主要安排綜合創作實踐、討論、仿真運行廣播節目。
2.打破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堂,按照電臺崗位設置組建實驗電臺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在大三年級第二學期呈現。
1)創建課堂實驗電臺
這一學期,打破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堂,按照電臺部門崗位設置電臺建制,設相應崗位,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并按照早、中、晚三大板塊設置節目內容,仿真直播節目。力圖使學生在電臺節目創作的真實環境中進行創作,不但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遵守電臺崗位紀律、關注媒體責任,以聽眾為本,審視自己的節目創作的能力。
利用新媒體提供的便利條件創建新媒體電臺,并注冊建立微信平臺,在直播節目中進行新媒體互動。創建課堂實驗電臺一是為了讓學生在創作時更加貼近媒體身份,以媒體規格進行創作,二是為了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節目創作制作。這一階段,學生充分發揮對新媒體的適應和學習能力,自己創建,自己操作使用,充分使用新媒體的手段參與節目創作,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節目創作。
2)節目設置、節目播出
這一階段,課堂行課方式需進行大的調整。打通課時,每次課上進行連續不間斷的2小時直播,直播節目類型及內容是按照電臺相應時間段中節目內容來設置,節目設置遵循廣播收聽規律、節目創作規律、時間針對人群、內容針對人群、形式針對人群等,盡量做到科學合理,高度仿真。這一階段是完全按照電臺的節目運行進行的,在崗位設置、崗位職責、節目設置、節目形態、節目宣傳要求、節目中的硬性指標、節目播出效果等多方面完全仿真廣播媒體節目,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猶如在媒體崗位上工作一樣的體會、一樣的工作要求、一樣的質量標準。
3)節目評價
沒有評價就等于沒有質量要求,評價在這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階段的評價不能只是課堂專業老師的一方評價,老師的評價只能代表一個角度。在這一階段,學生需要的是來自媒體的評價、來自聽眾的評價、和來自專業教師的三方面的評價,這才是完整的綜合評價。所以需要組建一個聽評隊伍,隊伍中包括來自媒體一線崗位的老師、聽眾、專業課老師,給每檔節目進行綜合評價。
(二)引導學生進行節目市場分析
1.廣播節目市場分析是完全必要并且重要的,這是引導學生認識廣播,了解廣播收聽市場的過程。
首先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播節目市場、節目類型的分析。比如完整地收聽一套廣播頻率的節目,并從早、中、晚三大時段分析節目的分布特點(同時了解該時段依托節目的廣告的投放特點),并從聽眾角度分析節目存在的優勢和劣勢。其次,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并撰寫收聽報告。引導學生學會用專業的眼光看待廣播節目,了解廣播節目發展現狀,熟悉廣播節目的基本類型和結構,培養學生的節目創作意識。
2.組織學生到一線媒體調研觀摩節目,就如何做好主持人、廣播節目創作、記者職業素養進行座談、交流,并觀摩電臺直播節目,參觀電臺節目錄制平臺。近距離地了解了廣播媒體的運行狀況、運行理念、工作狀態、職業要求等。
(三)依托廣播直播實驗室實現直播節目創作
當下,直播節目已經占到電臺節目的90%以上,因此,為適應目前電臺節目的發展,課堂上的節目創作主要以直播節目為主。直播節目,要求主持人采、編、播、主持、制作一體,一檔節目,根據內容和時間段的實際情況設置時長,在節目中要體現主題脈絡清晰、大信息量、聲音素材多樣、節目形式靈活,同時要考慮新媒體手段等。此類學習要引導學生針對當前電臺節目的情況提出問題,比如,課堂實踐的節目類型,在當下廣播電臺節目中是以什么形式出現,在實際的電臺節目中,各種節目形態怎樣融合在一檔節目中,什么是電臺的大板塊節目,什么是碎片化節目元素,節目創作如何適應新媒體平臺等等。
(四)廣播節目戶外直播實踐
戶外直播,是當下廣播電臺與聽眾互動、提升參與度與傳播效果、樹立節目形象、打造節目品牌影響力的一個有效手段,因此這在播音主持(廣播方向)課堂教學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但是,高校一般都會受到廣播移動設備配備不足的影響。戶外直播如果都只是在教室內進行模擬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習效果,因為模擬永遠都是可以提前安排的,而直播,是完全的真實的當時的現場,真實的戶外現場直播對學生的實踐學習是任何室內模擬都收不到的效果。
(五)教學效果綜合評價
學生的學習效果考核是對學生某一階段學習情況的綜合評價,而不是簡單的成績認定。在這一環節,需要改變單一的學校老師組織考核,口試+筆試的傳統模式,增加一線媒體崗位專業老師(從播音主持、策劃、編輯、音響制作幾方面)對學生作品進行分析評價。這在一方面是檢測學生的專業學習總體情況,另一方面,也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調研,了解學校培養與一線崗位需求的匹配情況,并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使教學與一線接軌。
五、結語
人才培養的質量效果,由兩方面來實行評價,即:學校內部的評價和社會的評價。校內評價,依據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社會評價,主要是評價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市場的需求。學生走出校門,是否適應市場、崗位,能否很好地參與社會工作,是反射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面鏡子。人才培養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必須遵循社會市場的需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不但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實踐應用能力。課堂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最基本環節,把崗位的需求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讓課堂最大限度的對接崗位實際,是我們要努力研究的方向,希望本課題研究能夠在教育的基礎環節追尋到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的對接點。
參考文獻:
[1]董傳亮,金俊,薛可.融合,廣播的使命[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10.01.
[2]李建剛.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專業系列教材:廣播節目制作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1.01.
[3]董旸.廣播節目策劃與制作[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朱丹(1967.11.17-),女,新疆人,漢族,大學本科學歷,就職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職務: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