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摘要】多元系統論(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學者埃文-佐哈爾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文化理論。它為翻譯提供了一套寬闊的理論框架,讓我們可以對翻譯進行描述性的研究,但理論需要實踐不斷的檢驗,因此,本文嘗試利用多元系統這一理論對魯迅的翻譯思想進行客觀描述,踐行這一理論對魯迅翻譯思想的解釋力,以期對魯迅的翻譯思想有進一步的認識。
【關鍵詞】多元系統論 魯迅 翻譯思想 解釋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48-01
我國翻譯研究的歷史,從有文字記載的算起,已經長達兩千年,但長期以來我們關注的焦點大多放在“批評”上,卻忽視了 “研究”,即客觀描述。本文嘗試利用埃文—佐哈爾的多元系統論對魯迅的翻譯思想進行客觀的描述,探討多元系統論對魯迅翻譯思想的解釋力,以期對魯迅的翻譯思想有進一步的認識。
1.多元系統論與魯迅的“弱國模式”
多元系統論認為,各種社會符號現象,即各種由符號支配的人類交際形式(如語言、文學、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應被視為系統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形成的混合體,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對于魯迅選擇被壓迫的、弱小民族的作品,我們不單要從文學作品本身來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從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等來分析,因為文學、政治、意識形態等同處于一個大的多元系統之中,它們互相結合、互相重疊,不可割裂開來。魯迅譯介俄國、東歐和北歐等弱小國家的作品,是因為已認定了中國“被壓迫的弱小民族”身份,把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引為“同調”。這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反映了被壓迫被奴役者痛苦的呼聲和堅強不屈的反抗聲,這些作品把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獨立與社會的平等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強調人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感,并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這一切對于同樣處在被壓迫地位的中國來說,是特別具有借鑒作用的。因此,魯迅的“弱國模式”并不是一時沖動而為,而是意識到了文學與政治、意識形態等同處于一個多元系統中,而有意為之。
2.多元系統論與魯迅的異化為主
多元系統論認為這些系統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處于中心,有的處于邊緣。以文學多元系統為例,文學多元系統根據需要可劃分為原創文學和翻譯文學,通常前者處于中心,后者處于邊緣,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當翻譯文學處于中心位置時, 就會積極參與建造多元系統中心的工作,將原著里大多數新元素帶到目的語文化系統里,這種情形便是所謂的異化式翻譯。清朝末期,中華民族內憂外患,文化、文學事業已遠遠落后于此時的西方,而且由于受到外來文化與文學的沖擊與影響,中國傳統的文化與文學也正面臨著一個新的轉折。此時,原創文學讓位于翻譯文學,翻譯文學大規模興起,逐漸由文學系統的邊緣位置步入中心位置。魯迅作為時代的先行者,深刻意識到了中國原創文學的弱勢,意識到了中國言語的“不精密、不清楚、不豐富”,因此大力提倡異化式翻譯,希望通過這種翻譯方式使國民能夠全面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言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而促進原創文學的發展。因此,魯迅經過早期短暫的歸化式翻譯后,迅速轉向了異化式為主的翻譯,提倡盡量保持原作的豐姿,甚至“寧信而不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提倡異化式為主的翻譯固然與其敏銳的時代感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由當時原創文學和翻譯文學的地位所決定的。
3.多元系統論與魯迅的重譯和復譯
多元系統論認為,保守的系統嚴格按照形式庫定下的模式制造產品,可預測性很高,稱為二級(secondary)產品;革新的系統則會注入一些新元素,從而擴大和改造形式庫,使產品的可預測性一個比一個低,結果就是一級(primary)產品。一級模式在形式庫中占據支配地位,從而走進系統的中心時,系統就會發生變化,但這些模式走進中心之后不久就會固定下來,變成二級模式,形成新的保守主義。魯迅歷來主張重譯和復譯,在他看來,不同的譯本可以比較、比賽,猶如賽跑一般。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白話文出現,歐化的語言出現,魯迅倡導重譯和復譯,開始使用白話文以及歐化的句法重新翻譯以前的作品,成為一級產品,當時很難被人接受,并受到了梁實秋等人的不斷的攻擊,但語言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歐化的句法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新的譯作被固定下來,又成為了二級產品。
多元系統論的提出,為翻譯研究事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理論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魯迅的翻譯思想,踐行這一理論對魯迅翻譯思想的解釋力。
參考文獻:
[1]黃瓊英.魯迅與《域外小說集》的翻譯[J].外語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