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美娟
【摘要】作者洪應明,明代萬歷年間人,“幼慕紛華、晚棲禪寂”,歸隱山林,終著得《菜根譚》一書。其書名便源于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認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為”。書中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釋家的出世和自身的體驗,形成一套為人處世智慧和溝通策略而傳于后人,被譽為“心靈之藥石”“處世之寶典”。書中蘊含的人性修養思想,崇尚自然和諧的人際關系狀態,對當代我們進行正確高效的溝通和建立良好持久的人際關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更需我們細細品讀,批判繼承,汲取智慧,指引當代。
【關鍵詞】《菜根譚》 處世智慧 溝通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90-01
一 《菜根譚》獨特處世智慧
(一)不偏不倚的動態平衡
“中和為福,偏激為禍”《菜根譚》主張中庸而行,即把握不偏不倚的動態平衡。在自我修養中,應該是“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在日常生活中,閑適得宜,既“不抱身心之憂”亦“不耽風月之趣”,領略“花看半開,酒飲微醉”中的美好佳境,而不是“山之高峻處無木,水之湍急處無魚”的殘缺畫面;在為人處世中,方圓并用,“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在待人接物中,則“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二)有為無為的動態轉換
“儒家,入世有為,肩負重任,修齊治平;道家,出世無為,無所不為。二者,殊途同歸。”有為與無為處于動態轉換之中的。漢初的無為,是順應民情的有為,洪應明的無為,是迫于時代的有為。無為的真諦是恰到時機的積極有為,這便因時而異,因事而異。“釣水,逸事也”“弈棋,清戲也”這便只需盡情娛樂,而不是“持生殺之柄”“動戰爭之心”;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便只需“有段自得處”,而不是“徒留連光景,玩弄物華”。
(三)出世入世的動態相容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出世與入世即是動態相容的。“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身處事外,則是“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欲嗜好,不成心體”,身處物外,則是“只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則嗜欲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入世,倡導進取拼搏的人生態度;出世,則要求超然淡泊的人生心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便是兼得進退自如的人生。
二《菜根譚》高效溝通策略
(一)誠:山林中花,舒徐繁衍
誠,真誠。“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鏤”。真誠是為人處世的準則,也是取信于人的基石。真誠是一種美德,如山林中花,舒徐繁衍;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人無一點真懇的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以真誠之心處理萬事,才是“以不變應萬變”。
(二)圓:行云流水,氣定神閑
圓,圓融。“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做人懂得靈活變通,才有機趣,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氣定神閑,也才能在時代的潮流中一展抱負。“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世間萬物,瞬息萬變,熙熙攘攘的人群,形形色色,這便需要有審時奪度的處世態度。“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不同情形,區別對待,才是為人處世之道。
(三)和:一念慈祥,寸心潔白
和,和氣。心態平和,滿腔和氣,則自隨地有春風矣;待人溫和,“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才是居家之珍”;處世和諧,減少矛盾,“節義之人濟以和衷,終不啟忿爭之路”。“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協調、和諧統一的行事規范不僅使“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也終將使人與人之間更和睦。
(四)善: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善,善心。做人存善心,才能“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心存惡心,則“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做人做善事,“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嗽幾句好音。”君子更應“立好言行好事”聽從《菜根譚》的規勸,多做善事,便是無愧于人生;做人要善待他人,“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善待他人,便是養德遠害。“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善心善舉在潛移默化中滋潤人心田,也讓善流傳得更寬廣,更久遠。
(五)寬:春風煦育,萬物生之
寬,寬容。心地寬舒,則如春風煦育,萬物生之,自己也將福厚慶長,心地狹窄,則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自己也將祿薄澤短。待人寬容,實利己的根基,這便要求有“含垢納污”的度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待他人的缺點,《菜根譚》言“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對待他人的錯事,《菜根譚》言“鋤奸杜幸,要放他一條去路”。氣量寬厚,兼容并包,則“使人無不平之嘆”,也終將因寬而得眾。
(六)讓:清淡一分,悠長一分
讓,退讓。“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抵羊觸藩,如何安樂。”進取難,懂得退讓更難。路窄時,退后一步自寬平一步;滋味短時,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七尺巷”的故事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在與人相處中,懂得退讓,不僅僅是給別人一個機會,一個舞臺,也是在展示自己高尚的情操。在團隊合作中,懂得退讓,也將使集體凝聚出更大的力量。
三、《菜根譚》古之智慧閃耀當代
穿越百年,閃耀當代,繼承與創新當并行,“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才是正道。“多能不若無能之全真”是保全自我的需要,但也不適應當代需要。“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在開放包容,崇尚個性發展的當代是應批判的。本書融三教智慧,無形中也有其消極思想痕跡。“交游減,便免紛擾”從減少交往來尋求超脫,流露出道家消極無為的思想。今天網絡發展為人際交往提供了新途徑新挑戰,我們更應該尋求將古代處世溝通智慧與當代人際交往連接起來的新橋梁。
四、小結
古之智慧指引當代,在各種誘惑撲面而來的時代,在人心日益浮躁的當代,在人與人“面具式交往”的眼下,閑時讀幾句《菜根譚》,寧靜修身,心靜悟真,懂得“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堅守,體會“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木然”境界,也便明白在人際交往中真誠圓融和善寬讓的可貴。
參考文獻:
[1]王朋飛.《菜根譚》.[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96-97
[2]姚奇. 《菜根譚》人生哲學思想研究[D].浙江:浙江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