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巍
【摘要】高中對于學生而言是很重要的階段,因為要面臨高考,高中階段的學習相對比較功利,學生的努力都是為了分數(shù)的提升。為了進入更好的學校學習,學生必須努力提高每一門科目的成績。在高考的考試科目中,語文是一門相對而言比較好拿分的科目,尤其是作文,在總分中占很大比重。近幾年來,我國高考作文的題目類型基本都是以議論文為主,所以各大中學都將議論文寫作作為作文教學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文科生比較擅長寫作,而理科生相對作文水平要差一些,因此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本文將從議論文寫作要求的基礎出發(fā),提出幾點高中理科班議論文寫作訓練的訓練策略,從而幫助教師更好的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作文成績。
【關鍵詞】高中理科 議論文寫作 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93-01
1.思維培養(yǎng)
1.1注重思維的廣度培養(yǎng)
思維的廣度是指學生在看待客觀問題時能夠進行全面細致的考慮,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方面,從而給出更加全面的意見。思維的廣度培養(yǎng)有兩條策略,其一教師需要進行資料搜集,搜集材料完畢之后,先由學生自行解讀材料,教師負責整理學生的意見與觀點,并引導學生擴充看待問題的角度,給出更多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全面看待問題的思維[1]。其二是教師在引導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將所有的觀點整理完畢之后,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整理出的觀點哪條最接近資料本身傳達的觀點,并將觀點按照相關程度進行排序。
1.2注重思維的整度培養(yǎng)
思維的整度主要是指思維的邏輯性與思維的嚴謹性,即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要具備完整的邏輯結構,通篇文章語句通順,邏輯嚴謹。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整度,教師需要給學生教授最基本的邏輯語言表達方式,即論點+論據(jù)的組合,并在日常教學中采取教師給出論點,學生補充論據(jù)這樣的鍛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邏輯論證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呐e辦類似于辯論賽的活動來輔助鍛煉。另外,教師還要督促學生錘煉自己的遣詞造句[2],使用科學嚴謹?shù)脑~匯,才能寫出更加具備邏輯性的文章。
1.3注重思維的深度培養(yǎng)
思維的深度是指學生看待問題的思想深度,學生需要通過問題本身看到潛藏在問題背后更加深層次的本質,通過表面現(xiàn)象歸納出普遍規(guī)律。培養(yǎng)思維的深度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各式各樣的問題。問題是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之一,通過設置問題可以調動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保持活躍。
1.4注重思維的巧度培養(yǎng)
思維的巧度是指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可以提出與常人不同,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培養(yǎng)思維的巧度需要教師帶領學生主動學習一些并不常見的思維模式,例如逆向思維。通過學習這些新奇的思維方式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思考方法,從而在看待問題時提出新穎的觀點。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獨創(chuàng)性思維盡管能夠培養(yǎng)但是不一定會有成效,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天賦,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強求,只需多鼓勵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信息即可。
2.素材積累
思維方式是議論文寫作的基礎,素材的積累則是議論文的主要組成內容。議論文寫作的素材積累主要來源于三方面,首先是教材本身。語文教材的編撰采用了十分科學的方式,所選取的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名家作品。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課文,在議論文寫作中使用。其次是課外讀物的積累。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多去閱讀課外讀物,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的著作,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最后學生還需要時刻關注國家時事以及網(wǎng)絡熱點問題,并且要密切關注知名學者對于以上事件的看法,從中吸取借鑒經(jīng)驗。
3.技巧訓練
技巧訓練是指針對作文的各個組成部分所進行的專門訓練,主要包括寫作的段落組成、行文結構以及常見的論證方法。首先是寫作的段落訓練,一般作文都可以分為開頭、中間內容與結尾三部分。教師可以擬定多個作文主題,由學生根據(jù)作文主題寫作文的開頭與結尾,以此提高寫作能力。其次是作文行文結構的訓練。主要的行為結構由以下幾種:層層遞進式、總分總式、對照式。最后是常見的論證方法訓練。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教授各種論證方式的使用方法,并通過反復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論證方法,從而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
4.總結
盡管對于理科生而言議論文寫作是弱項,但是高中人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并且理科生普遍邏輯思維比較好,只需要稍加引導,便可以提升高中理科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教師需要從議論文寫作的核心要素出發(fā),通過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式、素材積累、技巧訓練三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雷艷秀.高中議論文有效教學實踐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郭金梅.高中生議論文寫作訓練的理論思考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