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艷 查向浩 馬劉峰
【摘要】本文針對研究型教學在生物科學專業生態學概論課程中的實踐,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環節探索教學設計,總結本門課程進行研究型教學的效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和檢驗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物科學 生態學概論 研究型教學
【基金項目】喀什大學教研教改項目(KJDY132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62-01
信息化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今天,改革教學方式方法變的尤為迫切,如果不能夠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對現有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全面創新人才的培養就會事倍功半。研究型教學是現代教學理念融合高等教育特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式[1]。有學者曾對現在大學的教學提出過批評,不少老師沒有創新,只會照本宣科,給學生灌輸教條思維和死的知識,沒有智慧的啟迪,只有程序化的知識灌輸。
研究型教學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而有利于實現高校的培養人才和發展科學的兩大職能[2],可以通過多渠道不僅直接而且間接的為社會服務。通過研究型教學在生態學概論課程中的探索,把研究型教學與生物科學專業教學相結合,尋找最佳的結合點,真正把研究型教學融入到生物科學專業中生態學概論課程教學中來,發展這種教學,并豐富其內涵,為生物科學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一.教學目的
生態學概論是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解決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要求學生有生物學、化學、環境學、數學分析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和變化規律,為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和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從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層次講述生態學的基本規律,使學生不僅掌握生物與環境作用的一般原理,而且能關注人類活動下生態過程的變化以及對人類生存的影響要求:要求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認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變化規律,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和恢復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打下基礎。
二.設計思路
1.學生參與。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授課過程中老師主要講授重點和難點,不會面面俱到,課程內容順序遵循生態學基本環節的先后順序,如果課前進行相關章節的預習, 將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章節內容的理解。課堂有隨堂測試,安排一次期中測試。
2.課堂互動。根據與生活等日常相關部分內容提出一些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在課堂中盡可能多的討論,激發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和加深課程學習的動力。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
3.課外探索。除了課堂外,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在課后繼續探索研究,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指導實踐,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在實踐中也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發現科學問題,在學習中樂于質疑和探究的習慣,積極申報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
三.教學目標
1.掌握生態學的概念、基本性質,產生及發展,生態學的分支及應用領域和生態學學科體系。
2.掌握生態環境因子的時空變化及對生物的作用規律,生物對環境因子的適應及生物進化規律;了解環境資源的組織分配形式及合理開發途徑。
3.掌握生物種群的基本特征、數量動態規律,種群的相互作用及動態調節規律,生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分布及發展演替規律;了解種群、群落原理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4.認識生物圈及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及特點,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規律。了解系統、生態系統及系統生態學的原理、方法和應用。
5.了解人類生態系統中的人口、資源、生態問題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認識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了解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樹立正確的自然觀。
6.了解生態學各領域的研究內容、方法及前沿,生態學在各領域的應用成果及方法。
四.教學方法改進與實踐
生態學概論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教學內容、方法、課后練習、考核等方面結合教師的科研把教材內容與學科前沿知識相結合,體現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主講與學生課堂討論相結合,老師們只講解部分重難點問題,事先提出討論問題或隨堂遇到問題后積極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分小組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各述其見;從多角度對學生掌握課程知識情況進行考核,除了期末的閉卷考試外,課堂提問,討論效果,課堂互動情況,社會調查,撰寫的課程論文或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申請書等情況,多情況分析客觀評價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及掌握情況,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五.課程設計
1.緒論
教學內容:生態學的產生、發展、作用及意義。研討主題:為什么會產生生態學這門科學。
2.生態系統
教學內容:系統與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系統服務與管理。研討主題:生態系統與一般系統的區別;生態系統健康是生態系統管理的目標。
3.生物與環境
教學內容:環境因子的作用規律;光、溫、水、土、氣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的適應和反作用。研討主題:怎么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機制;改良環境的意義和對策。
4.種群及基本特征
教學內容:種群的基本特征、數量動態、空間分布、種間關系。研討主題:種群的數量動態及調節的意義;種間關系的生態學意義。
5.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
教學內容:群落的組成、結構及動態規律、群落的演替、群落穩定性與生物多樣性。研討問題:群落的生物多樣性;群落退化原因及重建。
6.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
教學內容:能量流動的基本原理、渠道、過程、模型。研討問題:結合生活實際怎么認識能量流動遵循的定律。
7.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教學內容:物質循環的基本原理、物質循環與環境問題等。研討問題:物質循環在環境中的意義。
8.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教學內容:信息的定義、特征、信息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等。研討問題:信息流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林海,李虹,袁健美,等.大學研究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94-99.
[2]楊文安.培養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研究型教學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2,23(4):36-39.
作者簡介:
易海艷(1981-),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春季短命植物生理過程。
通訊作者:馬劉峰(197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干旱區耐鹽植物生理過程。